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自建的诗歌译本库及小型英汉平行语料库对汉语古诗语言、形式与内容等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实证分析,观察翻译策略层级间的关联运作,探究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译诗语言易化、译诗形式多样化、译诗词语转换策略和附翻译扩展策略之间呈现出较为规律的关联运作模式.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运作机制也体现了诗学、历时语境、译者等多重外部影响因素与语言本体的交互作用.
其他文献
计算机辅助的语言学习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智能时代,计算机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与角色都在发生改变,然而学界对智能技术的特征缺乏历时分析与整体把握.为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及空白,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中2010-2020年发表的334篇计算机辅助的语言学习高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了整体发展趋势、高产国家、高引作者、热点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相关文献,通过梳理该领域涉及的技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9世纪70、80年代,大英帝国因经济危机和贫困人口剧增而陷入种族堕落的焦虑之中.当时一些优生学家将造成帝国焦虑的原因归咎于底层阶级、少数族裔和妇女解放运动,利用优生学话语批判妇女解放运动,主张对底层阶级和少数族裔实行生育控制.威廉·莫里斯在作品中反对将贫困的根源归咎于底层阶级和少数族裔的基因缺陷,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劣生的祸根,展示了他对优生学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本研究探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在听力技能上的级别对应关系.467条CEFR描述语(其中听力描述语69条)与104条CSE描述语通过共同锚题非等组设计组成15份问卷,共收集5441个教师作答和23260个学生作答,数据分析包括Rasch分析、固定锚题等值及统计比较.研究发现,就听力技能而言,CSE某个级别的描述语分布在CEFR几个相邻级别,其中某个更突出.大致而言,CSE一级对应CEFR A1级别以下,二级对应A2,三级对应A2和B1,四级对应B1,五级对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语言服务行业全球化的步伐.翻译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经历着巨大变革,翻译的“技术转向”愈加显著.本文回顾翻译学科的主要转向,阐释翻译技术转向的基本内涵,总结当前翻译技术转向的表现形式,分析翻译技术转向带来的人机关系问题,梳理国内外翻译技术的研究趋势,力图全面呈现翻译技术转向的新图景.
二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可能源自其大脑的范畴化感知偏误.本文使用基于“儿向语”的原创语音培训软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极易混淆的英语对比音/i/和/I/的范畴化感知过程进行干预研究.研究采用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两种测量方法对干预前后的范畴化感知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显示培训后被试对英语对比音/i/和/I/关键声学特征的范畴化感知程度明显增强,表明基于“儿向语”特征的语音培训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达到目标音位更趋近于母语的范畴化感知水平.
本文系统梳理了张柏然对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界定和属性、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传统译论观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路径和方法.文章认为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产生于他对塑造中国翻译理论主体性的追求及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热爱,赋予中国特色翻译学构建以全新的高度和维度,阐明了当代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中国传统译论的阐发与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以数字技术与人文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提供坚实的本土理论支撑.
本研究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尝试构建文化宣传片对外译介多模态语篇重构分析模式.进而以该模式为基础,以陕西电视台制作的、在国际会议上使用的、彰显陕西文化自信的汉英双语宣传片为研究语料,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探讨面对体现蒙太奇拍摄手法、多种模态相互糅合、协同传达信息的文化宣传片时,译者如何对文本模态进行“操纵”才能实现目的 语篇多种模态的最优协同,从而助力文化宣传片的目的 语文化传播.
本研究在派生具身理论框架内,采用“图片—词汇对”与“词汇—图片对”语义启动实验范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抽象词汇加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发现:1)二语抽象词汇与情境图片能够相互启动;2)不同情感效价对词汇与图片加工产生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积极效价的词汇与图片加工成本显著低于消极效价的词汇与图片;3)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对相同二语抽象词汇与图片加工成本存在不对称性,高级组加工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中级组.文章从情境整合、情感效价、跨语言影响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为我们提供了叙述的全部装备,也为我们开启了存在的全部意义.从伍尔夫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溢满着流动不居和旁枝选出的有机生命现象,我们将其视为对现象学哲学观的文学诠释.海德格尔的“诠释现象学”是聚焦于人们对主体(情感)、客体和现实之本质所持之态度,是关乎存在的诠释学.一般而论,现象学关乎现成化的事物,而诠释学关乎把某物当成什么来解释并使其意义得以“呈现”.我们采纳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真理和艺术之起源的观念去分析伍尔夫《到灯塔去》《海浪》《幕间》三部作品,实现把小说和现象学相结合,把诠释学与文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现代汉语“一量名”结构及其变体的指称现象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各结构在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现代汉语“一量名”名词词组由量词词组“一+量”和中心词两部分构成.中心词在数量结构的限定下,可以实现指称由类别到个体的具体化,可表示事物在有定、无定等方面的属性.出于不同动因,“一量名”结构可以通过成分的隐现或语序的改变形成“量+名”“一+名”“名+一+量”等变体形式.这些结构表达不同的概念意义,也体现主观评价、增强语势等人际功能以及衔接与连贯等语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