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历来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虚化的“感悟课”,或忘却文本的“概念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语文自我。走过“浮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寻求本真的语文课堂,寻求真正有效的课堂。我们只有尚简求真、回归本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
一、尚简
崔峦先生说: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璞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实现高效省时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航标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没有航标乱行船。但目前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内容复杂化,陈述模糊化,陈述模式化的倾向。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学会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的意思。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③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目标①中的“学会”、“ 理解”,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字词学习的达成度;目标②中的“朗读”“了解”“感受”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朗读”,达成目标是“了解”“感受”。目标③中提出本课所要学习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教学内容要简约。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语文教师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反而会造成各个环节浮光掠影,没有一个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题、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大胆地取舍,做好语文课上的加减法,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教的才教。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了几个精妙的小问题:①你觉得贝多芬听到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这个问题完全把学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以贝多芬的心去听这句话,去感受这件事,去经历内心由被触动到激动的不断升温的过程。②“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读到此刻,你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一个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了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穷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之前先理解贝多芬的心,老师在引导中告诉学生,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那么,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究竟要释放什么想法、什么情感呢?在听《月光曲》这首曲子之前,先去体会贝多芬要释放的想法,这样对曲子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3.教学环节要简化。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一咀嚼,却不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当然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有位教师在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在学生对课题质疑时提炼出三个问题:哲学家给谁上这最后一课?这一课内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上这一课?接着教师说:“如果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你还能从文中一些看似平淡的地方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说出自己的理解,说明你是个语文高手。如果你还能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那说明你的思维出类拔萃了。”这堂课就这么简单,学生却发现了文中很多精妙之处,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二、求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课堂应当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学生在课堂中,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潺潺流淌。读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举行优质课选拔赛,共有6名来自不同县区挑选出来的参赛者,其中一名老师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名老师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还有一位教《詹天佑》,三篇不同年级的课文,主人公是不同时代的英雄,又由不同的老师设计施教,可奇怪的是课末的环节都如出一辙,都是老师说: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又一次崇敬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则三次声嘶力竭地呼喊英雄的姓名。最后又都在“感动中国”的评选颁奖中,由学生写颁奖词结束。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巧合率也确实高得惊人。这些老师为了让课堂情感飞扬,生硬地从一节成功的名课中作为一种操作技巧将这个环节作为一种抒情手段迁移而来。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合碰撞中迸发的心灵感动,它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方法或技巧,它源于学生、教师的心灵感动,而心灵是否真的感动则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不是一种可以外加的形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深思的。
驿站小憩,静心反思:走过“浮华”,我们应该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寻求语文课堂的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地绽放,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
一、尚简
崔峦先生说: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璞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实现高效省时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航标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没有航标乱行船。但目前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内容复杂化,陈述模糊化,陈述模式化的倾向。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学会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的意思。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③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目标①中的“学会”、“ 理解”,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字词学习的达成度;目标②中的“朗读”“了解”“感受”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朗读”,达成目标是“了解”“感受”。目标③中提出本课所要学习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教学内容要简约。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语文教师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反而会造成各个环节浮光掠影,没有一个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题、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大胆地取舍,做好语文课上的加减法,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教的才教。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了几个精妙的小问题:①你觉得贝多芬听到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这个问题完全把学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以贝多芬的心去听这句话,去感受这件事,去经历内心由被触动到激动的不断升温的过程。②“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读到此刻,你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一个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了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穷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之前先理解贝多芬的心,老师在引导中告诉学生,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那么,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究竟要释放什么想法、什么情感呢?在听《月光曲》这首曲子之前,先去体会贝多芬要释放的想法,这样对曲子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3.教学环节要简化。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一咀嚼,却不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当然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有位教师在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在学生对课题质疑时提炼出三个问题:哲学家给谁上这最后一课?这一课内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上这一课?接着教师说:“如果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你还能从文中一些看似平淡的地方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说出自己的理解,说明你是个语文高手。如果你还能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那说明你的思维出类拔萃了。”这堂课就这么简单,学生却发现了文中很多精妙之处,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二、求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课堂应当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学生在课堂中,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潺潺流淌。读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举行优质课选拔赛,共有6名来自不同县区挑选出来的参赛者,其中一名老师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名老师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还有一位教《詹天佑》,三篇不同年级的课文,主人公是不同时代的英雄,又由不同的老师设计施教,可奇怪的是课末的环节都如出一辙,都是老师说: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又一次崇敬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则三次声嘶力竭地呼喊英雄的姓名。最后又都在“感动中国”的评选颁奖中,由学生写颁奖词结束。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巧合率也确实高得惊人。这些老师为了让课堂情感飞扬,生硬地从一节成功的名课中作为一种操作技巧将这个环节作为一种抒情手段迁移而来。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合碰撞中迸发的心灵感动,它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方法或技巧,它源于学生、教师的心灵感动,而心灵是否真的感动则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不是一种可以外加的形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深思的。
驿站小憩,静心反思:走过“浮华”,我们应该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寻求语文课堂的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地绽放,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