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砚灌木楼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春天,苏州南园宾馆安排了一次全园大扫除,在清扫过程中,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灌木楼的壁橱后还有一块活动的隔板。移开隔板,人们看到的是20来只箱子,打开后惊讶地发现,箱子里均庋藏着字画碑志、玺印古墨、铜器牙雕等珍贵文物,计有1374件,善本古籍图书642册。消息传开,顿时震动了国内文博界,应邀前来的鉴赏专家们无一不感到惊奇。
  灌木楼为苏州南园的一幢西式楼房,砖木结构,构造精致。楼前堆土山,山上花木扶疏,另有东斋、西斋在灌木楼西南侧。灌木楼多为何澄(1880年至1946年)居住在苏州时建造的,民国时在收藏圈内几乎无人不知,他常与叶恭绰、张大千、吴湖帆、陈半丁、彭恭甫等在此聚会。
  何澄的文物鉴赏功力极深,收藏家王季迁曾说,何澄是他的启蒙老师。何澄的三女儿何泽瑛曾回忆说,当年在北平居住时,琉璃厂一带的文物店老板常常夹着大包小包到家中来,请她父亲鉴定与评估,如果遇到爱不释手的珍贵文物并且价钱便宜,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收藏。但自从何澄1946年去世后,其所有藏品均不知下落,成为近代收藏界的一大谜案,直到10年后的那次清扫。
  据2011年7月2日《苏州日报》报道,当年参与接收何澄文物的书画鉴定专家钱镛说:“在南园宾馆灌木楼发现何澄秘藏的大批珍贵文物后,通知了何澄的子女,何氏子女当即表示,将所有的文物捐赠给国家。”苏州市文管会给何泽瑛开具了捐赠收据及一册捐赠文物清单,并在捐谢函中说:“何泽瑛先生:兹承惠赠本会文物1374件、图书642册,具征先生爱护文物及关怀人民文化事业之热情,至深感佩;除将此项惠赠之件由会妥为保管外,谨此申谢。并致敬礼!”
  何澄的藏品来自祖藏、重金搜集及友人酬赠,种类涵盖书画、文玩、印章、陶器、碑拓、工艺品等,而以古书画、文房雅物、古印章最为佳善。喜爱古物的何澄常把砚台当作自己的心爱之物,除“明澄泥佛手砚”和“清歙石波涛双树长方砚”外,其余均是端砚。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如今,何澄收藏这些古砚完整地保存在苏州博物馆中,成为该馆的重要藏品。
  清 歙石波涛双树纹长方形砚
  长14.5厘米、宽9.5厘米、高2.4厘米。砚堂平滑,斜通墨池。砚缘四周起边框,刻波涛纹。砚背框内雕两棵参天大树及湖石。布局合理,雕工细腻。
  明 端石仿宋式钟乳鹆眼砚
  长22.6厘米、宽14厘米、高7.1厘米。砚面开斜坡式砚堂,一端斜坡状连接墨池,池内有一矮柱石眼。砚背深凹槽,内琢近40个大小钟乳石眼柱,参差错落且作支撑,并有24个浅黄色鹆眼,眼晕青绿,内淡黄、深黄为瞳子。造型为宋代砚式,石质坚密,端庄古朴,雕工娴熟,刀法简练。尤其难得的是,砚面上竟有一对石眼,砚前侧还有一只石眼。端砚有一只眼就够得上天工,有一对眼更属罕见,此砚居然有三只眼,可谓神奇之物,堪比皇家藏品。
  清 端石云壑天然砚
  长19.4厘米、宽13厘米、高2.3厘米。砚台天然随形,砚塘微凸,以山间仙洞式作墨池,洞内似有佛陀坐像。随形镌刻云壑纹饰,匠心独见。砚正面正中大山洞上方有一“鸲鹆高眼”居中而生,高洁、细润、娇嫩,晕圈数重。砚背浮雕卷云和山石,中有三个鹧鸪眼,左部阴文篆书:“惟静故永,惟厚故寿。吟圃珍赏。”
其他文献
大约自2008年开始,无论是在国际珠宝界还是国内市场,一股“中国风”蔚然成潮,并且至今不衰。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海内外诸多珠宝品牌不断以中国元素为设计主轴,制作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成品。  中国元素“绽放”  18世纪后期,随着大量中国手工艺品和古玩进入欧洲,中国元素开始风靡西方的上流社会。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皇室贵族更以佩戴富有东方风韵的珠宝来彰显身份和地位。  历史的巧合往往耐人寻味。在
期刊
11月3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吸引了海内外600多位华人收藏界人士,“收藏家的责任与素养”成为与会者共同的研讨主题。  开幕当天,大会通过了《上海宣言》,宣言指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收藏盛况空前。但趋利轻义的倾向有所滋长,收藏家文化底蕴不深的矛盾日益显现。宣言提出“责任素养和担当意识”,希望收藏界认真总结,以回归收藏的本原。大会还重申,收藏家应当加强自律,
期刊
陈老莲一生作品无数,可记载中叶子却只有两套:一套是『水浒叶子』,妙趣横生,广为人知;一套是『博古叶子』,高古奇骇,谈及甚少,虽无『水浒叶子』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但在艺术地位上却绝不亚于前者。  所谓叶子,是古时候喝酒行令的酒牌,叶面上记有牌号、题赞和酒约,标明牌价、叶面内容、行令方式。《水浒叶子》共40幅,也就是说,只有40个好汉经过精挑细选有幸入画,一叶一人,形态衣着各不相同。  而《博古叶子》全
期刊
“圩田岁岁正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这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题广济圩三首》中的一首。诗中描述的富足的风流国“太平州”是现在安徽省当涂县、繁昌县和芜湖县一带,宋时为太平州,元朝至元年间改称太平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改称之为太平府。  时间倏忽转换,杨万里著诗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新画派,因太平府所在地当涂史称姑孰,这一画派被称为姑孰画派。姑孰画派的
期刊
今天我们暂且不细究玉石分类。据相关记载,中国自古代以来,如山东等地就出产蓝宝石。只不过,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在整个中国宝石文化历史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有研究学者认为,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中不仅涉及到作为矿物单晶体的狭义的宝石,还涉及到琉璃、松石、玛瑙等作为矿物集合体岩石的玉石,和珍珠、玳瑁、琥珀、珊瑚、砗磲等作为生物有机质的宝石,构成了宝石的广义。  至于域外彩色宝石文化传入究竟在何时,说法不一。公认
期刊
提起苏作民俗银帽饰,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帽镇和帽字。这两大类银饰目前存世量最大,而且旧时被人们装饰在儿童虎头帽子迎面最显眼的部位,所以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深藏”在帽后披风上的帽铃却已经鲜有人识了。  帽铃又叫排铃,学名帽后饰,是儿童虎头棉风帽上的装饰物。帽铃最初就是零散的一个个小银铃铛,十多只为一组缝在风帽后面的坠脚处,一来可以坠住披风不致轻易被风吹起;二来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时刻播报儿
期刊
作为收藏爱好者,您或许没有听说过埃斯肯纳兹,但一定知道2005年以2.3亿元拍出,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埃斯肯纳兹就是这个天价记录的创造者。在第17届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这位全球知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Eskenazi)在伦敦克利福德街10号推出两场重要展览。据悉,这两个展览将于11月15日结束。  作为盛展双秀之一的“中国雕塑公元500年-1500年”
期刊
契丹“八音和鸣”钱出自内蒙古草原,此钱辽风灿然,生坑,通体红斑绿锈,宽郭狭穿。铜质精良,厚达4.8毫米,密度大而压手,重达49.1克,几近一两,铸造更是精美。此钱绝非民间俗物,系官炉所铸无疑。一眼望去,假若忽略图案,俨然一枚辽“千秋万岁”大钱,目前尚属首见。  此钱面背各铸四物,初上手时能释读的有笙、曲项琵琶,其他六物不能立断。后我将此钱拍照以“谁解其中味”为题发微信朋友圈,希望引起讨论。在这个过
期刊
到过江苏无锡的人一定会对清名桥不陌生。这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单孔石拱桥,飞架运河两岸,即便是今天,你仍觉得她是那么巍峨,尽管她的面容已被岁月写满。  到过这里的人,不仅会对这座桥有兴趣,也会对这座桥两岸的“人情世故”有感觉。毕竟,以这座桥为核心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址,又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等。这里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
期刊
山东高密有个专门捏制泥塑的村庄,叫聂家庄,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出了名。这个村庄捏制泥塑有多兴盛,有一句顺口溜很能说明情况,那就是“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其主要产品为泥人(泥娃娃)和泥玩具,花色鲜亮,很招人喜欢,产品畅销本地及周边各县市。  大驾走起  过去,聂家庄泥塑艺人除了制作泥人和泥玩具以外,还会招揽一些别的活干,如为庙宇塑造佛像。那时的乡下,只要是稍大一点的村庄,都建有小庙,多见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