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振兴村”试点的分析

来源 :理论与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意识,实现农村的内源性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一个乡村振兴试点村为例,探讨了以退休干部牵头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力量助推乡村内源性发展的策略和路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融入—培育—助推”的行动逻辑来助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具体表现为:社会组织通过融入国家政策体系、地方行政体系和乡村社会体系,引入外源式资源培育农民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助推村社实现产业和治理的组织化,推动农村内源性发展.这种发展路径与社会力量不同阶段的助推策略相呼应,且各阶段相互交错,是一个双向非线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促进了外来资源引入与内生动力培育的融合,实现了村庄的内源性发展.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在涉藏地区发展较晚,同时由于未能完全融入到当地教学考核体系中,在各地区的重视程度不同并发展滞后.藏族大学生薄弱的英语语言基础成了高等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障碍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缺乏个人观点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性差、语言组织能力弱等核心的写作问题,与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应付各类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为目的,过度研 究和分析考试类文章、背诵美词美句的机械式训练模式等体系性教学因素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才能促使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实质性发展.写作教学应加强过程性写作,重视个人观点的形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把问题学生转化成为优等生,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学生因不断制造或出现问题,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任其为所欲为,或是任其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么后果是无法预料的.为此,教师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使其发挥特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这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民族理论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历史成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共同体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重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秘诀,以人民为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主线.这一论断的提出、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