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下高职教育信息化要点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是全球经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极大丰富时代,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深入。本文就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机遇,并着重分析其体系构建中所存在的诸多高职教育信息化要点,以此实现对高职教育理念及行为的全面优化促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 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200-02
  1 高职“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201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网络新概念,它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发挥作用,特别是实现了对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空前提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信息化发展建设创造无限机遇。
  1.1 通过信息技术改善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环境
  在建设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其课程资源与在线课程所带来的教学方法转变机遇需要被教师所把握,通过他们不断强化高职“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热情与学生理实一体化学习激情,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1.2 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源源不断的优质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被传播到课堂教学体系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优化。当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其目的是为了激励高职教师能够全面融入到校本资源课程内容的开发进程中,保证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被合理把握住,体现“互联网+职业教育”现实发展优势。
  1.3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要通过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为高职教育建立信息化课程优化框架,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向前发展。如今高职院校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与有效面向社会输送的双重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思考如何为高职生建立自主学习体系,结合全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另外像国外比较有名的层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学徒制教学法等等都可以拿来应用,全面提高高职生的学习、技术素质修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完善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将“互联网+职业教育”精髓在校内发扬光大。
  2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整体布局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信息化要点
  2.1 高职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高职院校建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应该基于多元化思路,围绕学校整体教育布局展开,它就应该包含了“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数据库+三项支撑技术+四类参与主体”。结合这一布局再融入当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与放在网络技术实现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全局优化,保证框架中的所有“互联网+职业教育”功能模块都能有效发挥其固有作用并实现相互融通连接,体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聚合及协作教育特点[1]。
  2.2 高职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应用实践方式
  高职教育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主要围绕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基础展开建设,它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内容的创新优化,在融入云计算、大数据、放在网络等支撑性技术内容之后,希望实现度高校全局教育深度教育功能体系的有效建立。
  2.2.1 打造独立智慧平台
  打造独立智慧平台是高职教育开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根本,它基于“互联网+”基础框架丰富平台内涵,基于职业教育参与与主体统一身份认证内容,保证数据交流共享功能的全面优化,为门户界面与功能授权建立差别化对待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应用安全稳定。从总体来讲,对智慧平台的整合就应该基于各方数据信息展开,注重面向高职院校的学校数据研究与泛在学习研究空间推广实现教育优化。在智慧平台展开教育内容,它还为高职生搭建了多个子平台,例如报考咨询平台、创业就业指导与培训平台、专业培养支持平台等,基于学生需求与技术服务两项内容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优化智慧平台上的高职教育策略。
  2.2.2 设立双数据库
  双数据库可覆盖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全局,它其中就包括了“培养过程数据库”与“教学资源数据库”,二者促成了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乃至政府三方的相互融通协调,对推广输送高职院校人才非常有利,也能满足“校企合作”各种需求,建立具有两个数据库支撑的“双向信息交流循环反馈机制”。实际上,双数据库也是以智慧平台建设为基本载体的,它们都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分散噪声以及就业反馈重要数据,同时可基于社会用人企业实现远程的数据访问、人才共享以及与企业共同展开的人才选拔项目。从另一层面来看,两个数据库所提供的日常学习动态监测模块也为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优化创造了有利发展途径。因为双数据库支持下的“互联网+”平台和职业教育平台能够为高职生提供丰富的、可任意选择的模块化课程,帮助他们整合职业教育系统内容,并为他们创设相对真实的虚拟仿真实训子平台。在该实训子平台中,所有的学校课程资源、各个平台资源以及社会企业资源都会齐聚一处,为学校全局教育体系优化创造了职业教育资源库,可供师生教学、学习研究与校企科研项目研究使用。
  2.2.3 提出三项支撑技术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中,教育信息化要点的体现就主要基于三项支撑技术,它们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泛在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中,三项支撑技术都会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服务模型,确保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满足共享要求。具体来讲,三项支撑技术为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了分布式网络体系,其中对服务模型硬件部署环境的建设进程快速,基本已经能够为校内所有师生提供远程的自助式访问服务与教育平台,例如远程MOOC教育模式与远程研究会议模式等。同时三项支撑技术也解决了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的“信息资源孤岛”问题,其中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恰好取代了传统数据内容,更加强调数据的整体性与混杂性调整,且保证数据之间都具备相互互补补充关系,为职业院校构建前沿分析技术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在放在网络中则为整个高职院校建立了拥有分布式数据库服务、数据计算、数据挖掘技术内容的三网融合体系,它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通信网以及物联网都纳入其中,确保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职业教育学习过程。在三项支撑技术体系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智能化、人性化与快捷化特征都得以体现,它真正建立了整个高职院校的泛在化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学习环境。
  2.2.4 明确四类参与主体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体系中,它的四类主体就应该包括了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社会行业企业与政府部门需求的动态化人才培养机制,专门对高职生在校的发展数据监测进行跟踪检测,确保四类主体能够围绕人才建设联动起来,这对高职院校每年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非常有利[2]。
  3 结语
  在高职院校,建立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与教育需求的高职教育信息化体系要把握其中各項要点,从学校教育体系发展全局考虑问题,实现自我突破,扩大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范围,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5-11.
  [2] 高慧.“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和创新[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9-50.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当前方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论述了方剂教学改革应从"改革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阐明配伍规律,重视配伍技巧;紧密联系临床,提高学习兴趣"等几
本文论述了在教材编写上应该增加"中药处方及其调配常识"一章,从而完善教材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填补学生临床处方及调配常识的空白,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临床处方水平和工
本文对舰船机电设备通用测试分析仪的功能特点、基本软件、硬件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实际运用,证明该仪器的实用针对性强,应用前景广阔。
教学以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任务,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其中教科书是根据教学
会议
本文从拉开档次,硕博有别;教重主导,学重主动;教有取舍,学以致用;教学课件,讲求特色四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硕士生方剂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冀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
本文对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速度谱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在各向异性介质VTI转换波地震勘探中,需要为转换波成像处理作各向异性介质情况下的转换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的估算.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医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医家选药配伍制方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方式和特点进行认识,即创造性思维是制方中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求异性、重构性
本文介绍了压制叠前随机噪音和相干噪音的原理及取得的效果.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采集的资料往往是沙漠、山区、黄土塬等低信噪比的复杂资料,同时地质目的也从原来的构造
本文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岩性和气藏地质特征出发,分析了塔巴庙区块对应储气层的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通过对储层测井解释参数的交会对比,结合地震、测
会议
本文利用方差体等综合属性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南地区的断层展布和岩浆岩岩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重新研究,校正了对岩体分布和部分断层展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