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少林寺档案数据治理研究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林寺档案是少林文化的载体,实现其档案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发扬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少林寺档案的自身特点,主张高标准管控档案数据质量,集中化收集档案数据,多举措管理档案数据,积极推动档案数据开发利用的数字化转型,以科学的档案数据治理策略响应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少林寺档案;数据治理;开发利用;档案管理
  2020年10月17日,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大彻堂隆重开幕。此次学术研讨会专门设置了主题为“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的分论坛,这是“少林学”学术研讨会中首次开设与档案有关的分论坛,彰显了少林寺档案在少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歷史上的军阀混战使少林寺遭受重创,众多建筑和藏书受到损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的历史文化地位得以恢复,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才逐渐得以肯定。伴随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开展少林寺档案数据治理工作的意义日益凸显。采用科学、规范的措施对少林寺档案开展数据治理,不仅能充分挖掘出少林文化的核心价值,更有助于凝聚少林力量,向全世界贡献少林智慧,彰显少林文化自信。
  2021年4月8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少林寺”并含“档案”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得2篇相关的论文。一为丁海斌、唐密、赵锦涛、颜晗所著的《谈少林寺档案的组成及其历史文化地位(上)(下)》,文章“就少林寺档案的组成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地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目前少林寺档案馆建设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建设以少林档案文献馆为核心的‘少林五馆’的建议”。[1]另一文章为谭必勇、刘芮、杨红瑞所著的《传统与现代: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析》,该文剖析了少林文化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并结合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对策。文章提出“建设‘数字中台’,数据化处理少林寺档案”“打造新型少林IP形象,传播少林故事”“联合建馆开发资源”等举措,以实现对少林寺档案的开发与利用。[2]整体看来,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
  1 少林寺档案数据质量管控
  1.1 集中化收集数据。第一,形成以少林寺档案馆为中心的档案数据收集模式。少林寺档案分散广泛,形成主体多样,主要涉及五大类:嵩山少林寺本身;少林寺下院等附属机构;独立于少林寺之外但与其相关的机构如慈善基金会、少林实业发展公司等;收藏有少林寺档案的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海外少林寺分寺及相关机构等。鉴于此特点,笔者建议应坚持集中统一的模式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建设少林寺档案馆作为档案收集中心,在收集少林寺内部形成档案的同时征集和接收下院或其他相关单位形成的档案。
  第二,明确少林寺档案馆的数据收集范围。一方面,全方位收集少林寺档案数据,包括收集实体档案数据和电子档案数据。实体档案数据有纸质档案、金石档案和声像档案;[3]电子档案数据指少林寺及其下院附属机构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办理形成的数据文件。另一方面,全面收集少林寺档案馆内部数据,包括档案工作者、利用者、游客等人流数据,库房内温湿度、防虫防鼠等环境数据,档案装具的数量及位置、库房规划数据等。[4]
  第三,采用数字技术收集少林寺档案数据。针对纸质档案,利用OCR技术识别出经书典籍、碑刻拓片等字体为印刷文字的档案,并收录至档案数据库中;僧侣手稿、记录等原件为手写稿且难以通过OCR技术进行识别的档案,可以通过特殊手写字的技术加以识别后收集入库;一些难以通过识别技术加以转换的档案,可以由人工录入实现数据收集。
  针对金石档案,少林寺档案馆可以利用影像或数字化建模技术,将档案的外形特征、文字内容等数据收录至数据库中进行集中保存。
  针对声像档案,音视频档案可以在对原载体进行内容读取后,由档案工作人员将其内容转换成MP3、MPEG等通用格式进行收集存储;照片档案可以经扫描后形成电子文件,并以JPEG、TIFF等通用格式存储入库。
  针对电子档案,遵循业务一体化的理念,将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内嵌至少林寺及其附属机构的业务系统中,并设置文件归档功能,做到“一键式归档”。
  1.2 多举措管理数据
  1.2.1 建设高标准的少林寺档案馆。第一,档案馆建筑高标准。少林寺地处少室深山,丛林密布,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档案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此外,少林寺作为游览胜地,游客规模大,寺中常年香火旺盛,易诱发火灾,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存。[5]因此,保证少林寺档案馆建筑的安全,是实现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例如:采用坚固、防侵蚀的建筑材料,以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选址应科学规划,远离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段,也应适当远离上香区等易燃场所。
  第二,档案馆定位高标准。少林寺档案馆的定位是智慧档案馆,应将实现智能化管理少林寺档案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档案服务、传承发扬少林寺文化作为建馆目标。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智能化。少林寺档案馆应引进智能化的设备如报警系统、温湿度检测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为开展档案管理活动提供支持。二是全馆互联智慧化。少林寺档案馆应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技术,将档案馆内的人、档案、设备等方面的数据实现有机互联,档案工作者可以根据后台系统实现对馆内各方面工作的远程调控,并时刻掌握环境参数的变化。[6]三是档案服务多样化。少林寺档案馆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被动提供档案服务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主动。
  1.2.2 完善少林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第一,改进现阶段档案制度管理体系。现阶段的少林寺档案制度体系涵盖了档案工作规章、档案管理制度及档案业务规范三个层面的管理要求。档案工作规章分为文件归档制度及档案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分类方案及档号编制规则、整理实施细则、库房管理制度、保管制度及借阅利用制度;档案业务规范则包含档案数字化流程、建设项目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特殊载体档案管理规定。少林寺档案形成主体丰富、种类多样的特点使其管理要求相对复杂,现阶段的档案制度体系仍有可改进之处:一是档案工作规章不够细化,寺内文件的归档范围需要更加明确;二是档案管理制度虽涵盖较多方面,但具体要求仍不能覆盖档案生命周期的全部阶段,关于少林寺档案的形成、收集、鉴定及销毁阶段的管理规范仍需补充;三是建议增设少林寺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条例,规范工作人员业务活动的开展;四是建议增设少林寺档案数据相关管理办法,在档案日益实现数字化的背景之下,保证档案数据维护及开发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推动宗教界档案管理标准的制订。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不仅文化地位在我国宗教领域首屈一指,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其档案管理制度自成一体,管理技术较为先进,是宗教界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典型。因此,少林寺档案馆可以积极同国家档案局及宗教事务局代表成员、其他宗教代表、各领域专家学者等人取得联系,主持召开宗教档案管理标准制订大会,牵头制订宗教领域档案管理标准,推动宗教领域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化,保障我国优秀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2.3 保障少林寺档案数据的安全。少林寺档案馆应立足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第一,在档案数据的形成阶段,少林寺档案馆应采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收集档案数据,保障档案数据准确性和完整度,此外,应及时对少林寺档案数据添加动态或静态水印,防止档案数据被盗用,起到保护少林文化版權的作用;第二,在档案数据的组织阶段,少林寺档案馆应对档案数据进行密级鉴定,设置安全管理层级,并利用算法对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限制系统联网范围,保证档案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档案数据遭受泄露和损毁;第三,在档案数据的存储阶段,少林寺档案馆在保证档案数据存储系统安全可靠的同时,应重视数据备份,如采取脱机备份、异地备份等传统方式,或租赁、购买数据托管公司的存储空间来实现“云存储”,为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增添一副新的筹码;第四,在档案数据的开发利用阶段,少林寺档案馆采用稳定的系统平台适时开放档案数据,并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识别功能,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范围内支持追踪档案数据的使用轨迹,保证档案数据的合理性利用。
  2 少林寺档案数据开发利用的数字化转型
  档案数据开发利用的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档案数字化转换、升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档案业务活动数字化的高层次转型。2019年国家档案局出台了《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指南》(DA/T73-2019)(下文简称《指南》),提出要“建设具备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的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档案业务新模式”。[7]少林寺应积极响应《指南》要求,推动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实现少林寺档案数据开发利用的数字化转型。根据《指南》要求,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提供以下服务功能:档案查询、档案展厅、档案资讯、互动交流等。
  第一,优化查档功能。《指南》指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具备档案查询功能,具体包括“应具备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功能,预约查档功能,提供查档须知和查档流程等信息,应提供档案部门联系方式,包括地址、联系电话等”。[8]以北京市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该平台不仅提供了档案部门联系方式、查档须知与查档流程告知、预约查档服务,而且支持精确及模糊查档,查档流程简单快捷,用户体验度较好。[9]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按照《指南》要求,在实现档案资料数据化的基础之上,推出“线上查档”服务,设置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等多种检索功能,提供文字查档、图像查档等多种查档方式,满足用户对经书典籍、碑刻塔林等不同种类档案数据的查档需求。此外,该平台应开发用户预约查档功能,提供查档指南、少林寺档案馆联系方式等信息,为用户自助查档提供辅助,充分满足其查档需求。
  第二,移动展厅建设。根据《指南》要求,档案展厅“应具备档案展示功能,可通过文本、图像、音视频和三维模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档案展示”。[10]故宫博物院现开设一款名为“数字故宫”的微信小程序,其中的“数字多宝阁”模块就是一个可以展示音频与视频的移动展厅。用户随机点开一个藏品,不仅可以了解藏品的形成时间、故事背景等信息,而且可以查看具体细节。档案移动展厅以声像结合的模式展现档案资料的背景及内容,系统化、生动化地呈现档案数据,让档案不再是枯燥的记录,而是情节连贯的故事,充分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可以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融入自身独特的文化因素:一是开设线上档案藏品展厅。分模块展示少林寺纸质档案、金石档案、声像档案等内容,这是移动展厅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开设特色专题展厅。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可以立足于少林特色历史活动,将有关联的档案集中起来,并设立特色专题展厅。譬如可以“达摩祖师传道之路”为专题开设展厅,将达摩祖师传道至各地时形成的相关档案集中在一起,利用数据技术绘制形成“游历图”,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的特定范围了解达摩祖师传道路途发生的具体故事。三是开设VR展厅。少林寺档案馆可以运用虚拟技术,对档案进行扫描及数字化建模处理,推出“走进少林寺”体验项目,使游客在VR虚拟世界中零距离地欣赏、触碰到少林碑刻塔林和经书典籍,在沉浸式的游历过程中深切感受少林文化,增强文化体验感。
  第三,档案资讯服务。《指南》中提及,“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具备浏览档案工作相关新闻信息的功能”。[11]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按照《指南》要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档案资讯服务。其一,明确资讯栏目的分类主题。平台的菜单栏应设置“少林寺档案资讯”的导航入口,并在其下分设“少林寺档案馆日常活动”“少林寺特色档案活动”“珍稀档案介绍”等子菜单栏,便于用户查找到相关的资讯。其二,资讯推送应有普适性。少林寺档案馆并非传统地市档案馆,过于专业的推送内容并不能迎合大众喜好,兼顾娱乐性与知识性的内容才会更满足用户的阅览需求。其三,保持固定的推送频率。建议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一周推送2~3篇资讯,以保证平台的活跃度。其四,组建专门的资讯运营团队。运营团队应有确定的规模及动态的人员流动机制,保障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维持资讯推送工作稳定开展。
  第四,开展交流互动。根据《指南》,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支持用户评论、点赞、收藏、辅助档案著录标引、上传档案图片及文字说明、提出意见建议等功能”。[12]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按照《指南》要求,积极同用户开展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少林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强化:一是面向社会广泛收集档案数据。少林寺社会影响力和开放度很大,档案数据来源广泛,平台应开设“我有档案”模块,面向全社会开展档案数据的收集工作,鼓励公众上传少林寺档案数据资源,丰富档案数据库。二是支持用户辅助著录与标引。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应设置“全民参与著录标引”模块,用户可以按照系统指引对档案数据进行著录和标引,实现人人参与共享共建少林寺档案数据库。三是重视用户反馈。平台应开设“我有建议”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参与交流,少林寺档案馆对于收到的批评、建议等内容应安排专人记录、处理和跟进。四是延伸社交功能。“社交媒体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不受时空约束在媒体平台上发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13]少林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可以借鉴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运营形式,鼓励用户发布资讯、动态,并支持点赞、评论等功能,增强平台的人气及活跃度。此外,平台可以邀请一些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僧人入驻,积极同广大用户开展互动,从而促进少林文化的广泛弘扬。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扩散理论视阈下档案信息资源自媒体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CTQ036)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美术类非遗是先人创造出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载体,绘画、剪纸、雕塑等不仅具有美术性,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化象征。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遗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对美术类非遗档案的保护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的保护策略的人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数据库  1 美术类非遗档案综述  1.1 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的概念。非遗属
摘 要:工程图纸档案属科技档案,专业性较强,在归档整理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其处理方法也各有不同,而相关的档案整理规范中又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本文从档案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长期从事工程图纸档案归档整理工作的经验,梳理工程图纸档案归档整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图纸;档案归档;整理方法;问题建议  图纸是用标明尺寸的图形和文字来说明工程建筑、机械、设备等的结构、形状、尺寸及其他要
摘 要:文章梳理了疫情防控视域下的突发事件档案工作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国家突发事件档案专题数据库、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机制、做好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利用与研究、做好突发事件期间档案工作的看法。  关键词:疫情防控;非典;新冠肺炎;突发事件;档案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档案局、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料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  疫情档案资料的资政作用,为党委、政
本文借助“E考据”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文献,选择以“敕书”名室者为典型例案,按照敕体文书源流演变的线索,考证了敕书之室地点位置和形制结构的演变.唐代的敕书库和敕书
摘 要:1934年到1936年,中福联合办事处奉命整顿焦作矿务,创造了近代煤矿业界传奇。近年来,学术界以焦作煤矿为焦点对豫北矿务变迁史多有探讨,但相對分散单一,且局限某一特定政治立场或人物对象,在历史背景下综合研究还较少。本文利用河南省数字档案馆系统,对馆藏中福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全文挖掘,站在矿务变迁的综合视角下,采取史学和数字人文方式阐述特殊时代的复杂关系,解读关键人物的历史作用,力求对豫北矿务进
摘 要:本文对数字档案馆环境下企业数码照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数码照片档案的收集、整理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企业;数码照片;归档;档案管理  本文根据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通过对数码照片档案的归档、整理、挂接及利用的实践操作,提出具体管理的一些做法。  1 问题  目前数码照片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单位数码照片档案归档职责部门不明确,让各部门形成的照片都归档,结果是归
以7所知名美国高校新冠肺炎疫情社群档案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调研其新冠肺炎疫情社群档案征集工作的发展情况。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疫情社群档案征集活动过程中关键部分展开阐释,并据此总结出包括档案征集范围以社区为单位、征集对象多元、征集目的以提供利用服务为主及征集方式网络化在内的征集工作模式。
摘 要: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在用户需求满足和图书馆发展等方面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特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作用,并从三方面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为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资源整合;档案利用;档案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直属机构,除了文献采购、编目、读者服务等基本业务活动之外,档案管理
本文以海洋渔业类科研院所为例,对其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后所产生的科研数据存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摘 要:在阐述医院知识资源整合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医院知识资源整合的两种方案,并从整合成本、整合難易程度、整合效果和整合的适用类型等四个维度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建议不同类型的医院机构应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整合方案。  关键词:档案;医院;知识资源;资源整合;方案比选  对以医院档案为核心的医院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利用,是当前医院知识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医院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