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收住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28个月,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术后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术前。结论对于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其疗效较好,能重建了脊柱弯曲及恢复椎体高度,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胸腰椎不稳定骨折;AF钉内固定术;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0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44-01
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约占脊柱骨折的75%,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好发于胸腰段,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由于累及脊柱的二三柱结构,多为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对不稳定骨折临床采取手术治疗,但对前路、后路手术存在争议[1]。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收住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0-48岁,平均324±23岁。受伤部位:胸11骨折4例,胸12骨折12例,腰1骨折10例,腰2骨折6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型骨折36例,均伴神经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法评价:A级5例,B级8例,C级9例,D级10例。全部患者摄胸腰段正位及侧位X线片,判断椎体骨折压缩程度,并行CT检查,骨块突入椎管内,相应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受伤至手术时间6h-5d。
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脊柱后路进入,暴露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按照Weinstein解剖定位法定位[2],分别钻孔,置入4枚克氏针,C型臂定位,于骨折椎体的相邻椎体之上关节突和横突中线的相交点为椎弓根螺钉的植入点,成l00-150角植入螺钉。安放支紧椎弓根钉尾端的螺帽,椎弓根钉即产生撑开作用,恢复受伤椎体前半部的高度。C型臂透视下调整支撑杆的长度使受伤椎体高度复位至满意,椎体后缘连线连续无间断,无后凸畸形。解除脊髓压迫安装AF角度螺栓组合。用C型臂透视核实,再次检查脊髓压迫是否解除。最后安装横连接杆,作两侧横突及小关节后外侧清理,咬除骨皮质,取髂骨植骨融合,术后负压引流24h-48h,卧床8周后,佩带腰围,逐步下床活动。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X2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8-28个月,平均24个月,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术后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术前,见表1。
3讨论
脊柱前中后三柱均遭受损伤者为不稳定性骨折[3],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被归为不稳定性骨折。对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椎管彻底减压,恢复椎管容积,以解除突入椎管之骨折块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手术越早越好,早期手术,有利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AF钉内固定系统[4-5]是在RF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的新型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系统,由自锁螺钉、角度螺栓、正反螺纹撑开套筒及横杆横钉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三维空间矫正和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达到三维固定,具有三维空间、6个角度可调整性和坚固的稳定性;且为短节段固定,调整灵活,牢固固定,安装简便。
本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后平均随访24个月,骨折术后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术前。说明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临床疗效较好,AF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在空间上进行三维调节,从而达到对脊柱骨折的有效复位和牢靠固定。便于术后病人床上护理和活动,降低了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跃明,刘立岷,龚全,等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2006,(1):20-23
[2]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体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
[3]孙建忠,李福良,孙维瑞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73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0,25(4):63-64
[4]韩跃成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98-399
[5]郑长寿,程镇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4,25(1):28-29
【关键词】胸腰椎不稳定骨折;AF钉内固定术;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0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44-01
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约占脊柱骨折的75%,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好发于胸腰段,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由于累及脊柱的二三柱结构,多为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对不稳定骨折临床采取手术治疗,但对前路、后路手术存在争议[1]。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收住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0-48岁,平均324±23岁。受伤部位:胸11骨折4例,胸12骨折12例,腰1骨折10例,腰2骨折6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型骨折36例,均伴神经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法评价:A级5例,B级8例,C级9例,D级10例。全部患者摄胸腰段正位及侧位X线片,判断椎体骨折压缩程度,并行CT检查,骨块突入椎管内,相应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受伤至手术时间6h-5d。
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脊柱后路进入,暴露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按照Weinstein解剖定位法定位[2],分别钻孔,置入4枚克氏针,C型臂定位,于骨折椎体的相邻椎体之上关节突和横突中线的相交点为椎弓根螺钉的植入点,成l00-150角植入螺钉。安放支紧椎弓根钉尾端的螺帽,椎弓根钉即产生撑开作用,恢复受伤椎体前半部的高度。C型臂透视下调整支撑杆的长度使受伤椎体高度复位至满意,椎体后缘连线连续无间断,无后凸畸形。解除脊髓压迫安装AF角度螺栓组合。用C型臂透视核实,再次检查脊髓压迫是否解除。最后安装横连接杆,作两侧横突及小关节后外侧清理,咬除骨皮质,取髂骨植骨融合,术后负压引流24h-48h,卧床8周后,佩带腰围,逐步下床活动。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X2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8-28个月,平均24个月,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术后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术前,见表1。
3讨论
脊柱前中后三柱均遭受损伤者为不稳定性骨折[3],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被归为不稳定性骨折。对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椎管彻底减压,恢复椎管容积,以解除突入椎管之骨折块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手术越早越好,早期手术,有利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AF钉内固定系统[4-5]是在RF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的新型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系统,由自锁螺钉、角度螺栓、正反螺纹撑开套筒及横杆横钉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三维空间矫正和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达到三维固定,具有三维空间、6个角度可调整性和坚固的稳定性;且为短节段固定,调整灵活,牢固固定,安装简便。
本组3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后平均随访24个月,骨折术后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术前。说明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患者临床疗效较好,AF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在空间上进行三维调节,从而达到对脊柱骨折的有效复位和牢靠固定。便于术后病人床上护理和活动,降低了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跃明,刘立岷,龚全,等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2006,(1):20-23
[2]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体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
[3]孙建忠,李福良,孙维瑞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截瘫73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0,25(4):63-64
[4]韩跃成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98-399
[5]郑长寿,程镇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4,2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