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及其活动的渊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从学会使用打磨石器开始,便拉开了旧石器时代的帷幕,走上了与动物界告别的漫漫长夜。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在这个伟大的过程当中人类积累了简单的经验,创造了文化,正是这些早期简单的文化(经验)使人类走出动物界,使人类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人的本身。而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所以才使中华民族的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群众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时期,其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人类处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中。原始人类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抵抗自然界的各种灾难的。能否继续生存是当时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危机,群体联系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相互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就诞生了人类的智慧:可能是在劳动中相互的配合与交流,出现了语言的萌芽;在相互交流劳动经验时,产生了简单的文字、图画符号;在相互表达内心的喜悦时就敲击石块、击打树木、手舞足蹈,于是便产生了人类早期的音乐和舞蹈;当遇到灾难时就双手合十,祈求上苍,原始的宗教活动由此产生;,,等等。这些最初的,原始的群体活动,就是群众文化的雏形,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有了精神寄托和力量。并且在人类进步的历史舞台上越来越突出了人类文明的主题。
  群众文化活动来源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活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和生活状态。
  在伊耆氏(伊耆氏,即神农氏,传说中的尧帝)的作品中就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内心充满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敢于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并把让自然界服从于自己的设想大胆地落实到改造自然的行为中去,这种原始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以后的宗教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直接接触中,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神话。这些神话创造不仅表现了人定胜天的理想和意志,同时也为以后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想象空间,比如“风车从风远行”就为近代的航天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神话,永远都走在科学的前边,而每一项科技发明在它的诞生之前都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群众文化活动也为我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比如当时反映人类智慧成就的《易经》里有段话:“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意思是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这种审时度势的科学态度只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才能总结得出来,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由此可见这些包含着朴素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早就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发展、流传已久。
  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联系不可分割。比如“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的故事。传说秦始皇末期,刘邦做亭长时,有一天夜里刘邦喝醉了酒,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于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询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颇为自负。后又返回家乡杀了沛县县令扯旗造反,被拥立为沛公,终于成为汉代的开国君主。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人民群众的宗教文化心理,大造声势、收买人心,为自己的起义做理论上的准备,看来刘邦是深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的。无论是早期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朱元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都无一例外地充分考虑到了群众的文化活动,这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表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
  封建统治者是很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不同的封建王朝都设立了自己可以掌握的言官制度,这些言官(如:御史)可以议论朝庭官员的过失,有时也可以议论帝王的过失。但有一个限度,就是要在忠君的基础上议论。这样,有的话是不便讲的,即使讲了,也要准备着被杀头,被下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厉王,周厉王是个贪财而又残暴的国王。当所有人对他都很有意见的时候,他非但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谏,而且为了敛财从而加紧了更加残暴的统治。百姓议论他,他就找来巫师,让他们去监督民间议论。要是被巫师听到后举报,就抓来杀掉。由于制度严厉,百姓上街互相见面都不敢讲话,只能使眼色。他对大臣们说,百姓服从了,没有不好的议论。但最后,还是被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联合起来,把他推翻放逐了。周厉王开了一个用严峻酷法禁止百姓议论国君过失的先例,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度性地控制言论自由的国王。还有一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禁止书生谈论国是,干了一件令周厉王“自愧不如”的大事,就是“焚书坑儒”。但秦的政权并没有流传万代,而是二世而终。以后的封建皇帝,也都渐渐地把自己封到圣人的地位,不许百姓议论自己的过失,仍然防民口如防川,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永不衰落的王朝。由此可见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防是防不住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衍生于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展,历时千年,经久不衰。比如已被正式确定为公休假的端午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自发形成的一个纪念性节日,其实也正是群众文化孕育了屈原本身,人民爱戴他、纪念他,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又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节气知识了。
  群众文化活动在其他方面也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如何获得食物方面,在人类初期就有“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从,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根据该段文字所说,是因为人口增长,仅凭狩猎不足以维持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就在采集经济上发展出农耕经济,由此可见人类的种植业是在能被借食禽兽不足之后的相互文化交流中学到的。
  另外还有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从《诗经》中的“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虽说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婚姻自由,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初期的婚姻形式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这种风俗的形成也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所建立的。
  总之,从以上几点浅薄的认识当中可以看到:群众文化活动根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f刍然的整个过程,它渗透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任何人类的活动都与文化活动相互联系,而任何文化活动又都不能脱离群众而单独存在。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民族强盛与否有赖于民族成员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句老话说得好“寓教于乐”,正是群众文化活动才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格,所以才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群众文化活动虽然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必然少得可怜,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文明也是在被压迫,被奴役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并且由于受当时落后生产力影响、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而且有时候会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反过来成为愚弄人民的手段。
  窃以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生活是国家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根本反映。群众文化生活的基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己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态度。只有群众的政治、经济地位达到应有的高水平,群众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健康,态度积极乐观的文化成果来。
其他文献
《春江花月夜》作为“初唐的顶峰”(李泽厚《美的历程》),已被读者和评论家从各个方面将它的美和意义指向阐释得清晰明白,但它作为“孤篇盖全唐”的顶级之作,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据说是南陈后主陈叔宝所创的宫体诗,以宫庭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主写君主的欢娱生活,其原诗已不传,而这一诗题却被传承下来。史列“暴君”之一的隋炀帝也写过两首《春江花月夜》并流传下来。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期刊
五、土族    1、族名的来源及分布  土族自称各地不一,互助、大通、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察汗蒙古尔”(白蒙古族)。民和山川地区则多称“土昆”。甘肃卓尼地区则多称“土户家”。藏族称土族为“霍尔”,汉、回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民”。解放后民族进行识别时,统一称为土族。  土族的族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鲜卑支系吐谷浑人后裔;二、沙陀突厥后裔;三、蒙古族后裔。至今对此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巅峰巨制,它通过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一群红楼女儿的悲剧命运为主线,深刻揭示出了贾、王、薛、史四大封建家族的兴衰始末,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而又细致平实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悲剧画卷。本文单就《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试从空间叙事角度,通过,分析荣国府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荣国府主要人物关系有较深层次的体会,为文本的细读
期刊
【摘要】本文以《挂满了柔软幕帐》为例,从查阅咏叹调相关内容、谱面学习、深层次的二度创作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学唱好一首新的咏叹调。  【关键词】《挂满了柔软幕帐》;相关内容;谱面;二度创作    歌唱艺术是一门通过声音、节奏、旋律及动作等一系列综合元素塑造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一首新的咏叹调的谱子拿到手以后,要怎样去学唱它,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版本。要想演唱好一首歌曲,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更需要严谨
期刊
学校对学生实行减负后,学生的课余时间会得到保证,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到图书馆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和发展个性特长,作为社会教育重要场所之一的图书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县级图书馆如何做好少儿图书室的工作,将是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当前,教育战线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
期刊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家庭成员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即婚姻主题之间的暴力行为,并认为施暴者是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丈夫,受害者一般是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妻子。    一、家庭暴力的特征    由于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暴力行为,受害者往往是家庭成员中的弱者,往往因无
期刊
对康雍乾三朝,中国史学界历来是比较重视的。但民国以来的史学界的主流,对康雍乾三朝历来是以异族入侵,镇压反满人士,大搞文字狱而否定的。自从刘大年“论康熙”一文后,对康熙又开始褒了。至于近期无数关于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电视剧,更把清初的这三个皇帝描绘成了英明圣君。褒的内容,主要是“大一统”,对内削平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藩王,对外征战,扩大了清皇朝的版图。至于整顿吏治,当然也写了许多,但最终还是写不出来,因为
期刊
【摘要】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艺术,一门对人性理解的艺术。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关键要该讲究工作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策略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班集体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
期刊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7所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现状进行问卷和访问的调查方法,揭示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各项权益的实现程度和权益受损的表现形式。根据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受损严重的现状,分别从侵害或影响其权益实现的主体、方式和权益救济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权益;调查分析;权益现状;特征    一、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人
期刊
【摘要】《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以尖锐锋利的笔芒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作品在揭露与批判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范进;特征性言行    已故文学家吴组缃先生曾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中全有了。”  作为我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