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87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初学外语的时候,有一课就是相互介绍,“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当时只是作为一课来学习,觉得很简单,并没有多想。
  后来,这一课在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但回答时,也往往并不多想,只是客观地回答:中国,北京。
  直到有一天,我在英国的校园里漫步,忽然觉得说汉语的声音是那么入耳,听到有人在用汉语聊天时,就不由自主地冲上前去问:“你从哪里来?”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是那么重要!
  身处异域,无论生活是窘迫还是无忧,无论工作是紧张还是从容,乡音,都具一种磁力,帮我们建立一个特殊的朋友圈。
  静下来细想,在这个朋友圈中,我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根。这种对根的认同,让我们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再后来,在和外国朋友交往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介绍,自己的出生地、爱吃的食物、爱看的节目、爱听的故事、喜欢的汽车,传统的风俗……通过这种分享,无论彼此国籍如何,我们既会找到共同经验,也会知道有什么故事可以给对方讲,有什么本事可能对对方有帮助……有温暖,有自信,有自豪,也有新收获。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的未来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无论孩子将来走得离我们是近还是远,他都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都要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他会怎么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简可繁。如果简答,那么得到的理解和认同就会少。如果他对自己,对自己的根文化了解得多,他能给出的答案也就丰富,他的朋友圈会大,他的机会也更多。
  当我们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在陪伴孩子走出这最初的几步时,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了。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在帮孩子认识自己:我们叫他的名字,帮他描述自己的感受,饿了?渴了?开心了……渐渐地,我们还会帮他认识周边的人:爸爸喜欢吃辣的,姥姥爱种花,邻家的茜茜姐会跳舞……再后来,我们会和他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族,我们的节日,我们周边的美景,我们的历史……
  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有哪些传统,有哪些意愿,也就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根,才能更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本期特别策划《国际化育儿的N种方式》中,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在地球村时代多种多样的养育方式。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无论最终我们采用的是哪种方式,请都不要忘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根。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种有别于母语的语言工具,其学习难度较大,而且由于语言环境、发音方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退却和放弃。因此,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生涯中,初中的英语学习是较为基础的阶段,对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完善初中
一次单元测验后,我习惯性地逐一翻阅学生的试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首先我把目光落在了最后一个题目——写话上,因为这次的写话是要学生想象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轮船招商局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其经营体制、经营理念在晚清洋务企业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源于西方的股份制被舶来中国之后,在晚清政治体制的束缚下逐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rn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探索实现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既有许多的共同点,又有着独特之处。因此,有必要探索个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rn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是个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
俊是我弟弟的儿子,弟弟执意要将13岁的儿子送到我校读书。俊来到学校后,我告诉他,读书不只是学知识,还要练胆量,练自信心,练自己做事的能力;要多和同学玩,双休日到操场上和别
“您好,请屋里坐吧!”rn还没来得及放下挎包和手里的矿泉水,女孩就非常礼貌地把记者迎到了她的“小天地”——很小的一个房间,陈设简单而朴素。紧挨床铺的,是一台看上去似乎颇为
一人穿新绢裙出行,恐人不见,乃耸肩而行。良久,问童子曰:“有人看否?”曰:“此处无人。”乃弛其肩曰:“既无人,我且少歇。”  明·冯梦龙《笑府》    “解说”    有个人穿上新绢裙外出,很想炫耀炫耀自己的穿着,怕吸引不到眼球,走路的时候,就怪模怪样地耸着肩膀走路。这样走了很长时间,他问跟在身边的童子:“有人看我吗?”童子说:“这地方没人。”这个人缩回肩膀,松口气说:“既然没人,我可算能歇会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