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裂开,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IL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到患眼的内层视网膜。因此,从传统剥除ILM转为利用ILM生理作用促使裂孔闭合成为了新的手术理念。药物玻璃体溶解术可解除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的紧密粘连,解除前后方向的牵引,在IMH的预防及早期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黄斑微囊样水肿(MME)是新近发现于视神经、视网膜相关病变的一种特征性眼底影像表现,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是目前确诊MME的重要手段。MME的OCT特征主要表现为局限于内核层且边界清楚、囊样腔隙性的弱反射信号区域,常有内核层水肿及神经节细胞功能损害。激光扫描检眼镜也可用来检测MME,主要表现为弱信号暗区,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MME累及范围。MME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
目的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35例患者3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28±0.22,平均CMT
目的观察儿童牵牛花综合征(MGS)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MGS的14例患儿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女性各7例7只眼。合并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4只眼,占28.57%;合并视网膜脱离4只眼,占28.57%,均未见视网膜裂孔;合并视盘旁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1只眼,占7.14%。所有患儿应用第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仪行眼底及FFA检查。测量患眼及对侧健康眼视盘纵轴、横轴长
目的观察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的RMVEC依照TTR浓度不同分为0(初始浓度)、4 μmol/L组。培养48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TTR对RMVEC增生、迁移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0(初始时间)、24、48 h时细胞损伤愈合情况。结果MM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初始浓度组、4 μmol/L组吸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非面向下体位组)、面向下体位(面向下体位组)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9篇。其中,非面向下体位组285只眼,其中裂孔直径≤400 μm小裂孔者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