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记忆到城市经验

来源 :大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有着很强的辐射功能,它像一尾机智灵活的鱼儿,可以在社会的汪洋中任意穿行,无孔不入,有时还会弄出阵阵水花……”一个偶然的机会,当读到王成祥在其小说集《蛙鸣悠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中一段关于小说的精辟比喻,我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位江苏作家,并开始留意他的创作。
  2012年冬,我的身体出了问题,需住院手术。那段日子我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以至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忧伤无助中,只有通过阅读小说来分散精力,排遣苦闷,寻找慰藉。我相信真正切入灵魂的文字,是能够让一颗焦躁不安的心趋于平静的。恰在此际,我从《钟山》“长篇小说专号”上看到了王成祥的《譬如朝露》。它如突然造访的心灵密友,静静伴我度过那段不安的时光。记得当时我躺在医院病床上整整看了一天,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悬而未决的情感纠结,磁石般牢牢吸引着我,直至过了凌晨两点,才将这部长篇读完。那时的住院大楼一片宁静,我斜倚病床,睡意全无,整个身心沉浸在小说呈现的特殊场景与氛围中。这部作品,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我。
  后来,我陆续读到了王成祥之前在刊物上发表的另外两部长篇《记忆之村》《锦瑟华年》。写童年经历的《记忆之村》、学校经历的《锦瑟华年》和创业、情感经历的《譬如朝露》,十分巧妙地构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成长三部曲》。作家从乡村记忆写到小镇生活,直至拓展到都市题材,写作思路不断开阔,表现手法力求变化,每部长篇的不同人物之间,又有着一种极其巧妙的内在关联。《成长三部曲》不啻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且是当代中国从农耕时代向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的历史见证。这种见证,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国情报告,更非枯燥乏味的社会发展简史,甚至在这三部作品中,读者连许多长篇小说惯用的所谓“全景式扫描”文字也难觅踪影。王成祥完全从小说家的立场出发,凭借对题材驾轻就熟的把握,时刻注重以生动的情节展开故事,描摹人物,生成一种令读者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一
  乡土,是当代众多小说家乐此不疲的书写领地,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乡土小说占据了何止半壁江山,涌现出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杰作佳构。
  王成祥最早尝试小说创作,正是从乡土出发的。1963年,他出生在长江南岸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并在那片巴掌大的土地上整整生活了18个春秋。上世纪80年代初,有幸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他,正逢中国文学空前繁荣的大好时期,这使他自然而然拿起笔,跃跃欲试地做起了作家梦。1984年8月,他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处女作《莲子》在《雨花》刊发。此后他相继发表了《逝去的夏天》《冬雾》《微凉的秋》等一系列颇富水边气息及地域特色的作品。这一追求,在他1996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春归何处》和2008年出版的小说选集《蛙鸣悠扬》中体现得愈加明显。(《春归何处》收录小说13篇,其中12篇取材于家乡;《蛙鸣悠扬》收录小说34篇,其中26篇取材于家乡)。在乡土领域乐此不疲地耕耘,几乎贯穿他从上世纪80后代到新千年之后的20余年写作生涯。
  2003年,王成祥开始考虑“成长三部曲”第一部《记忆之村》的写作。为求免俗,他首先对该部长篇的结构反复推敲,最后决定采用宋词中的“过片”形式,让每个章节独立成篇,纵观全文又能浑然一体。确立这一思路后,他又开始考虑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他不情愿让《记忆之村》落入长篇小说极易出现的无限铺张、沉闷冗长的窠臼。最终决定借鉴简约型文风,用短篇的节制,去控制长篇的铺张,恰好与“过片”式的结构互为匹配,相映成趣。对于他,这是一个大胆尝试,更是一次全新开始。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记忆之村》于2005年完稿后,先是在电脑里作了半年冷处理,接着陆续用一年时间反复修改,之后向一些刊物投石问路。由于准备充分,这部精雕细琢的作品得以在2008年5期《莽原》顺利刊发。后来,单行本《记忆之村》荣获第20届全国梁斌文学奖,上海《文学报》和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的江苏《扬子晚报》,都刊发了该书的评论。
  《记忆之村》新颖别致,通篇弥漫着乡土气息。它以上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落水”的江南小村庄为背景,通过童年纯真的视角,生动而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和一系列小人物的命运。尤其村长李玉这个角色,被塑造得十分耐人寻味:“这个贯穿全书的重要人物,内心世界始终充满深深的矛盾。在他身上,有善良一面,更有极其邪恶的一面。这个复杂人物,在作家笔下被写活了,以至他的每一次活灵活现的表演,既充满个性,又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见2010年1月19日《扬子晚报》书评:《江南乡村也有悲情故事》)
  二
  1985年夏,怀揣文学梦的王成祥大学毕业,被分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小镇教书,时间长达8年。这无疑是一段寂寞难熬的漫长时光。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使他时常陷入无尽的焦虑。这几乎是当时一大批出身寒微的师范生的宿命,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深情向往,以及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如今的大学生们恐怕很难感同身受。于是,为了改变命运,人们托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愿在当地轻易恋爱成家。王成祥也加入了为工作调动而疲于奔波的行列。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才流动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尤其基层教师队伍,几乎处于冻结状态,没有过硬的关系,要想轻易调动,可谓难于上青天。面对一次次失败,王成祥只好将大量的业余时间重新用在写作上,期间虽然又有一些小说得以发表,可这些对他的前程产生不了丝毫影响。他这才意识到,当年试图用文学来改变命运,是个多么荒诞的念头。
  20年后,当王成祥集中精力进入“成长三部曲”第二部《锦瑟华年》创作时,内心不由感慨万千。他终于意识到,挫折与磨难,对于一个作家的成长何其重要,甚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当重新回眸那段难以忘怀的小镇生活,他的整个身心开始被一种特殊的温情所笼罩。为了将这种美好的感觉化为永恒,他在小说中将那个小镇起名“爱镇”。《锦瑟华年》取材于上世纪80年代,它通过怀揣梦想的大学生陈光南步入社会后的一系列遭遇,揭示出美好理想在现实面前的种种无奈与最终妥协。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让人联想到《记忆之村》中那位名叫黄龙的小男孩。如今,小男孩已经长大,并经过一番上下求索与苦苦等待,终于离开小镇来到县城,且在官场上谋到一席之地。不幸的是,伴随着这一变化,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发生根本改变,往日心存的美好理想,也被抛诸九霄云外。此时,如果我们再重温多年前那个发大水的乡村夜晚,他与父亲在江堤上的一番对话,内心深处,又该会有着怎样的感慨——   “没想到我居然当上了代村长,小龙,你高兴吗?”父亲突然开口问道。
  “当然高兴。”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父亲听后,笑着拍了拍我的脑袋,然后继续问道:“那你认为我当村长够格吗?”
  “当然够格。”
  “为什么这么说呀?”
  “因为你善良、正直,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可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可许多人并不具备。”
  “小龙,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爸爸身上的这些品行正在消失,一定要及时提醒我。”
  “为什么?”
  “免得我由好人变成一个坏蛋。”
  “好的,我发现后,一定会提醒的。”
  “到那时,我宁可不当这个代村长,也要做个好人。你同意吗?”
  我听后,高兴地点点头,并趁势将脑袋依偎在父亲宽敞的怀抱里(引自长篇小说《记忆之村》第198、199页)。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锦瑟华年》可视为王成祥从乡土写作向都市题材转变的过渡之作,虽然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景是以小镇和县城为主,但作家通过陈光南几次还乡的经历,使得熟悉的乡音和美好的乡情得以在小说中再次生动呈现,整部作品依然打上了或深或浅的乡土文学烙印。在创作方法上,它与《记忆之村》采用的片断式结构也迥然有异。在该长篇中,作家似乎要将许多烂熟于心的故事急于向读者倾诉,因而始终围绕主人公陈光南这条主线,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几位外表美丽、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性形象的精心塑造,更为作品增添了新看点。
  三
  1993年,王成祥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省城南京,成为城市的一员。他先是在一家职工子弟学校任教,干了不到一年,当得知一家新创办的报纸正面向社会招聘人员,他毅然前往应试,很快被录用。工作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他对新闻这个行当失去了兴致。某天他在报社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内容是一家外资企业要求车间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特意前往那家企业作了调查,然后将投诉内容如实登在报纸上。谁知第二天,报社老总狠狠地批评了他,说那个短短几行字的投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他这才明白,并非所有的实话都能见报。他对记者职业怀有的那份神圣与崇高,顷刻间荡然无存。
  不久,王成祥有幸调入《青春》杂志。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学期刊,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失去,生存现状已举步维艰,运转资金严重不足。无奈之下,单位只好制定政策,鼓励每位员工去积极创收。在杂志社,王成祥白天坐在一张办公桌旁翻阅来稿,晚上则从门后取出一张折叠床,睡在堆满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稿件中央。后来编辑部要搬家,他连晚上落脚的地方也没了,只好叫了辆三轮车,拖着那张折叠床和简单的行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出租房。他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向往的城市生活,美好而不易。这种感触,在10年后的2006年,当作家着手创作“成长三部曲”第三部《譬如朝露》时,我们从主人公陈子墨身上,得到了清晰印证。
  《譬如朝露》的题材与前两部显然不同,写的是两位不满现状的大学毕业生负气离开各自生活的小镇,一个前往梦寐以求的省城南京,一个前往深圳。后来,两人又在南方相见,以特殊而无奈的方式共同致富,但他们的根和内心深处最值得留恋的一段段情感仍遗落在小镇。于是若干年后,当有机会重新踏上故土,他们又试图拯救在财富积聚过程中空荡失落的心灵。这部充满悲悯色彩、体现作家人文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品,语言表达干净利落,在写作手法和题材开掘上有着新的突破。作家对时代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把握显得极其巧妙,整个作品没有大段的文字铺陈,往往只是通过人物的一次感悟,或是打上流行色彩的一首歌曲,就能让人心领神会,浮想联翩。其对商界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描摹与刻画,同样笔力老道,拿捏得当。小说最打动人心处,还是体现在作者对刘鹏飞与陈子墨这两个真实饱满的人物的塑造,以及陈子墨与凌云间那种令人扼腕的关系处理上,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心血和情感。
  从乡村记忆到城市经验,是当今许多作家的追求,也是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轨迹。《成长三部曲》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写作转变。这三部长篇,王成祥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记忆之村》是他对30年前乡村生活的一次全面回眸,《锦瑟华年》是他8年小镇生活的青春纪念,《譬如朝露》则是那些毫无背景的外乡人置身都市奋力打拼、屡遭挫折性格弥坚的文学见证。从此意义上,《成长三部曲》其实也是一部引领人心、充满励志的书。小说是一门特殊的文学样式,真正的优秀之作,决不会因时代变迁与潮流的嬗变轻易消亡。这就要求小说家在具备熟练写作技艺的同时,还要讲究对书写的题材保持一定距离的审视(譬如,素材的积淀与写作时间的把握),惟此方可取得高屋建瓴的审美效果。有着多年创作实践的王成祥深谙此道,况且他还具备一般作家少有的理论素养:不仅在《文艺报》《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过多篇理论文章,还出版过理论专集《文字的家园》。明乎此,我们有理由对他今后的创作寄予更多关注。
其他文献
1.螃蟹:它味道鲜美,但其性寒凉,有活血祛瘀之功,故对孕妇不利,尤其是蟹爪,有明显的堕胎作用。  2.甲鱼:虽然它具有滋阴益肾的功效,但是甲鱼性味咸寒,有着较强的通血络、散瘀块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堕胎之弊,甲鱼的堕胎之力比鳖肉更强。  3.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之物,中医认为其质滑利。药理实验证明,薏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  4.马齿苋:它既是草药又可作菜食用
期刊
宁缺毋滥求完美  小华是北京一家跨国企业的白领,研究生毕业后没几年,她就跻身公司的中层。但事业有成的她却一直没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些年,追求她的人从没断过,但却始终没有碰上合适的。在小华看来,不是学历不够,就是长得不帅;不是不够体贴,就是缺少男人气概。一来二去就拖了下来,成了一个实力派的“剩女”。小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她有着绝大多数剩男剩女都有的共同问题:过度追求完美。他们的理念是:宁缺毋滥。
期刊
如果你是油性皮肤的人,由于油脂分泌过多,粘在皮肤表面,就会阻塞毛孔,使毛孔扩大,皮肤也就显得更粗糙。同时,由于天气炎热,皮肤易变黑、发硬,这样的皮肤最易受污染,细菌也容易繁殖,暗疮、黑头也会由此产生。所以,对这样的皮肤一定要保持清洁;少晒太阳,化妆品也不宜过多使用。在饮食上,可适当多摄取维他命B ,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少用咖啡以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还应调理好胃肠系统,以保证大便畅通。  对于皮肤
期刊
拥有40年创作资历的南京诗人方政,年届花甲而风度翩翩,容貌、气质、心态均十分年轻,身上流溢着淡淡的青春气息。毋庸讳言,缪斯女神的垂爱,让诗人驻颜有术,诗心恒绿。看上去斯文优雅的方政,显得不太像“诗人”——古往今来,诗人一词,似乎多半是和纵性任情、恣肆张扬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事实上,诗人和“狂人”固然可以划等号,诗人和“绅士”同样可以划等号。  哲理诗集《驾车的过程》,称得上是方政的汽车之歌。它让人
期刊
其实女生就这么点小心思,不是在意男友(老公)要挣多少钱,住多大房子,开多好的车子(有当然更好了)。只要时不时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已经感动不已。  1.当你爱着一个女孩,一定要记得经常对她说:我爱你。不管已经说过多少次,不管是她第几百次问你“你爱我吗?”当她对你说“我爱你”,你都要很真诚地说:我也爱你,不是用其它话或者觉得多余!  2.如果你不爱她了,就放了她,不要白白享受着她的照顾和
期刊
习惯于,每天从浅处走到深处  并不是期盼赐予。草原给了我很多  已经知足  我寻找着属于我的时光  以及自己的影子  根扎在草原上,年深岁久  花草的汁液,染绿我的一生  自从坠地,欢快,郁闷,嘹亮,深沉  没有停顿过歌声的表达  歌声里有我  星星点点的马齿苋花、蒲公英花  流露着我的性格  草荣了枯了,我像一只羊埋头吃草  不声不响,其实已收集了春天  足够的阳光  时刻随着马蹄声声,脚下生风
期刊
断桥的残月,碎云中撒落  那微雨的黄昏,你在哪里  插一枝杏花  蘸着小雨淡淡的香  徘徊在青石板的小巷  嘀嗒……嘀嗒……  心中的歌低低缓缓  年年不变  折一枝杨柳  燕儿双飞油纸伞下  执手相望的惆怅  润湿你留存的一页水墨画  看晓风万般,缱绻无语哽咽  我窗前的那个身影,是不是你  春过江南,寂寞寻遍  酒醉的相思,如杏花落叶  铺满大海的记忆  空对相倾未了的幽情  万千  遥望的泪
期刊
人过中年,身体的大部分器官都开始走“下坡路”,其中,脑血栓更是常见的中老年“杀手”,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对此,专家提醒,过了中年,要给自己多点照顾,尤其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  一般来说,人体内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形成血栓,起到止血的作用。另一种是抗凝血物质,有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时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和抗凝血物质两者外于动态平衡,不易形成血栓,在血管发
期刊
戴晓刚:  1995年从事摄影工作至今,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会员、无锡欢乐童颜专业儿童摄影董事长。  王卫华:  用光影记录欢乐与成长,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成长的拍摄,还给家庭一段快乐的回想。1994年进入影楼行业至今,无锡市崇安区青少年商会会员、中国人像学会儿童专委会副秘书长、华东地区儿童摄影联盟会长、无锡欢乐童颜专业儿童摄影总经理。  2003年春天. 欢乐童颜儿童摄影连锁无锡加盟
期刊
一朵杏花,从阳光里取出一面镜子  对镜梳妆,顾盼生辉  一朵杏花,且歌且舞  把空气碰得叮当作响  一朵杏花,伏在杏树的胸脯上  一吮一吮吮吸着乳汁  一朵杏花,陷入深深的失眠之中  风的噪音尖利刺耳  杏花翻过来翻过去  总是没有睡意  星星说:给你一片安眠药吧  一朵杏花,从夜色中抽出一床被子  蒙住头和身子  在杏树的摇篮中睡去  一朵杏花,总算进入梦乡  但她不知道有一个人  正用诗歌在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