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e)-B-Si-Nb块体非晶合金

来源 :第四届全国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w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团簇线方法和微合金化原理研究了Co基Co(-Fe)-B-Si-Nb多组元合金体系中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首先,确定Co-B-Si三元体系为基础体系,利用团簇线(体现在三元体系中为二元特殊团簇与第三组元的连线)在Co-B-Si体系中确定基础合金成分;然后添加少量的Nb对基础三元成分进行合金化以提高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利用铜模吸铸法制备直径为3 mm的合金棒,结果表明能够形成块体非晶的合金成分为(Co8B3-Si)100-xNbx(x=4-5at%),其中,Co8B3为密堆附半八面体的阿基米德反棱柱团簇结构。并且这些非晶成分可近似地用(团簇)1(胶粘原子)1模型表达,为(Co8B3)1M1(M=(Si,Nb)),即非晶成分由一个团簇连接一个胶粘原子组成,其中胶粘原子M为Si和Nb原子的组合。最后用Fe替代部分Co可进一步提高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得到的Co-Fe-B-Si-Nb五元块体非晶合金具有很好的软磁性能,其饱和磁化强度(Ma)最大可达0.98 T,矫顽力(Hc)低于6A/m。
其他文献
采用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AOT)作为表面活性剂,用Nd(NO3)3·nH2O与双氧水(H2O2)作为反应物,在水/AOT/甲苯的体系中,加热回流5~10h,然后将所得到的产物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
利用帽形试样在Hopkinson压杆上测试钨合金动态剪切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了钨含量在90%~97%(质量分数)范围内,应变率约为10^5s^-1时,钨含量对动态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钨含量增
研究了常压下催化合成氢化镁在不同温度下的放氢动力学性能,并应用可解析动力学模型分析其放氢动力学机理,从理论上预报了可能得到的实验趋势和结果,预测了催化合成氢化镁的放氢
介绍了正在发展中的几种高温用材料的强化相结构形式,着重分析了钽钨系合金材料中的连续硬质胞状强化结构的强化因素及其良好的强化效果。由此得出结论,金属材料尤其是高温应用
以水玻璃溶液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成功合成了MCM-41硅基介孔材料。并用XRD、TEM和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当n(CTAB)/n(Si)的比值为0.0
以Y2O3、Gd2O3和Al2O3为原料,利用固相合成法在1600℃下合成了具有石榴石结构的YxGd1-xAl5O12材料,其中x=1,1.5,2,3。采用XRD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组成以及合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表征。结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合成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O-SDC复合阳极粉末。通过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甘氨酸/金属离子摩尔比合成的复合粉末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X
以锌盐、铁盐及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热分解法成功制备出了尖晶石型ZnFe2O4纤维。所制得的纤维表面光滑、致密,纤维直径在2μm以下,长径比可达10^6,组成纤维的晶粒在30~40nm
在NiE(E=S,Se)纳米粒子辅助下,采用CVD方法,在NiE(E=S,Se)-Zn系统中成功生长出立方闪锌矿结构一维ZnE(E=S,Se)纳米线。生长的ZnSe和ZnS纳米线长度达几十微米,具有接近理想化学计量比的成
在老砼表面涂覆硅溶胶分散硅粉浆液吸收新老砼界面区内富集的Ca(OH)2,形成CSH凝胶,改善甚至消除界面过渡区,提高界面粘结强度,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新老砼粘结界面的强化机理。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