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现阶段实现小康社会的最主要动力。因此,要从完善城乡教育财政体制、增强城乡教育师资水平、关注城乡教育特殊人群、创新城乡教育教学模式四方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好城乡教育发展,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紧要性
1.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目前,党中央掀起了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浪潮,因此,要借着普及先进理论的东风,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落实到实处。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教育事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建立长远的体制机制,保障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基础。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使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现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和谐,将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顺应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为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实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农村的广大教师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取得的成果理应反哺农村教育事业,为实现城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2 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2.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在于财政分配的合理度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对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充足,城乡教育经费严重失衡,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双管齐下,把农村教育经费列入县(市)财政的预算支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筹资体制,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实行相关的减税免税优惠,促进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扩大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范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2.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生活的优越性,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农村从教,更不愿意到山区或落后地区从教,致使农村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大幅度下降。此外,农村教师待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拉大了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出现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使农村和经济落后的地区留得住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用国家或者地方财政保证现有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同时引进教学质量竞争机制,激励农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其次,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或教育落后地区支教,解决好大学生教师的编制和工资待遇问题。同时,在公务员招聘或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再次,健全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城市学校对应一个农村学校的“一帮一”的帮扶对子,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城市带动农村。
2.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家庭困难的人、家庭受难的人、身体有残疾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人很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去获得信息,使得他们与高素质人群存在很大差距,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要建立和完善各类教育和培训制度,特别是要设立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还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孩子和城市打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父母长期打工,他们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注重他们的基础教育。良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这些将对其今后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生活上关注他们的言行,在学习上要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时刻激励他们认真学习,使其身心向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为构建城乡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4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创新城乡教育教学模式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不仅要使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实现和谐发展,更要取得实效,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首先,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教育的资源共享,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同孩子一起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那些曾经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重新获得自信;第三,组织城乡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能获得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又能与城市学生建立友谊,使城乡教育和乡村教育真正实现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好城乡教育发展,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紧要性
1.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目前,党中央掀起了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浪潮,因此,要借着普及先进理论的东风,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落实到实处。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教育事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建立长远的体制机制,保障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基础。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使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现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和谐,将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顺应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为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实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农村的广大教师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取得的成果理应反哺农村教育事业,为实现城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2 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2.1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在于财政分配的合理度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对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充足,城乡教育经费严重失衡,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双管齐下,把农村教育经费列入县(市)财政的预算支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筹资体制,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实行相关的减税免税优惠,促进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扩大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范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2.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生活的优越性,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农村从教,更不愿意到山区或落后地区从教,致使农村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大幅度下降。此外,农村教师待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拉大了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出现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使农村和经济落后的地区留得住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用国家或者地方财政保证现有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同时引进教学质量竞争机制,激励农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其次,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或教育落后地区支教,解决好大学生教师的编制和工资待遇问题。同时,在公务员招聘或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再次,健全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城市学校对应一个农村学校的“一帮一”的帮扶对子,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城市带动农村。
2.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家庭困难的人、家庭受难的人、身体有残疾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人很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去获得信息,使得他们与高素质人群存在很大差距,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要建立和完善各类教育和培训制度,特别是要设立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还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孩子和城市打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父母长期打工,他们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注重他们的基础教育。良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这些将对其今后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生活上关注他们的言行,在学习上要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时刻激励他们认真学习,使其身心向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为构建城乡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4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创新城乡教育教学模式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不仅要使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实现和谐发展,更要取得实效,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首先,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教育的资源共享,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同孩子一起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那些曾经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重新获得自信;第三,组织城乡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能获得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又能与城市学生建立友谊,使城乡教育和乡村教育真正实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