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伐替尼致手足皮肤反应1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硬皮病样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4—2019年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硬皮病样皮肤GVHD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治疗、预后及发展为硬皮病样皮肤GVHD的可能因素。结果24例硬皮病样皮肤GVHD患者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33±12)岁,HLA全相合20例,半相合4例,发病时间[M(Q1,Q3)]为移植后18.5(8.0,30.9)个月。19例发病前已停用预防排异药或药物处于小剂量。15例表现为泛发性硬皮病样,1
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24mg/d,雷公藤多苷片60mg/d,烟酰胺300mg/d和四环素2g/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2017年6月,患者头颈、胸背及手部起皮疹伴瘙痒15d再次入院,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见嗜酸性粒细
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分析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抽取先证者及其父亲(患者)、母亲(健康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SASH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以先证者母亲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作为对照,确定突变位点,同时查询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排除SASH1基因突变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可能,并明确其是否为已知突变。结果共调查该家系4代17人,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2019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使用IVIG及rhTNFR:Fc治疗的TEN患者资料。IVIG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5~72岁,中位TEN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3分;rhTNFR:Fc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32~84岁,中位SCORTEN评分2分。采用相当于0.6~1.0mg·kg-1·d-1醋酸泼尼松龙治疗5d皮损无改善时,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2019年诊疗人次为1440580,日均诊疗人次4332。其中,初诊941755例,占65.37%;复诊498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
目的探讨纵向切口横向缝合法在下眼睑缘五边形全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26例下眼睑睑缘黑素细胞痣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中,男10例,女16例,病灶切除后的五边形缺损全采用纵向切口横向缝合法修复。结果26例患者五边形缺损均得到成功修复,垂直于眼睑的纵向切口转变为平行于睑缘和紧临睫毛下方的横向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3例下眼睑术后轻度淤血,1例术后暂时性视物模糊。术后随访1~2年,26例患者双侧眼周皮肤软组织外观对称,术后瘢痕不明显,无下眼睑外翻。结论
目的观察皮下组织蒂隧道插入皮瓣在同侧鼻翼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20例经皮下组织蒂隧道插入皮瓣修复同侧鼻翼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60.6岁。结节溃疡型13例,浅表型4例,色素型3例,皮损0.4cm×0.5cm~0.9cm×1.1cm。采用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同时行皮下组织蒂隧道插入皮瓣修复术后缺损,皮瓣大小0.7cm×0.8cm~1.2cm×1.4cm。结果2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鼻翼缺损完全修复,术后切口均为一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