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的类别原理作用及形成方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通感的七种类型、通感形成的若干原理、通感的修辞作用、通感的四种形成方式。
  关键词:通感 类型 原理 作用 形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通感》一文,首先把“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创作技巧”提出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大家对此意见不一,却有一点为大家所公认,那就是“通感”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通感”顾名思义,即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大致包括:视觉和听觉的通感,如“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客思》);视觉与肤觉的通感,如“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鲁迅《祝福》);听觉与触觉的通感,如“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辩不清头尾,摸不着边际”(吴伯箫《歌声》);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如“你在梦中笑得多甜,我的小宝贝”(印度尼西亚歌曲《宝贝》);听觉与嗅觉的通感,如“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内部感觉与外部感觉的通感,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此外,还有多种感觉之间的相通,如“鸟抛软语丸丸落”(黎简《春游寄正夫》)就是听觉与视觉、肤觉的通感。
  对通感这一现象的论述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里根据听觉与触觉的通感,把声音分为“尖锐”和“钝重”两种。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里认为“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回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没有被排除在外”。西方象征派诗人更明确提出“感通说”。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第六章《诗与乐——节奏》里说:
  “一部分象征诗人有‘着色的听觉’,一种心理变态,听到声音,就见到颜色。他们根据这种现象发挥为‘感通说’,认为自然界现象如声觉、色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所接触的在表面上虽似各不相谋,其实是遥相呼应,可相通的,互相象征的。所以许多意象可以借声音唤起来。”
  在国内,古代虽然没有通感这个名称,但对这种现象的论述也是不乏其例的。如《列子·仲尼》:“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孔颖达《礼记注疏》:“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吴景旭《历代诗话》:“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
  
  二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艺现象。通感作为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通感作为语言现象,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随处可见,如甜言蜜语、冷嘲热讽、热闹、冷静等;通感作为文艺现象,主要是人们为了调动感知事物的能动性,抒发感情,以达到具体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生动效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着重论述这种作为文艺现象的通感形成的原因。以文学为例,我们认为,通感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 联想形成通感
  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有关的另一件事。对不同感觉之间事件的联想,就会形成通感,艺术家们往往浮想联翩,采撷那些最生动最新颖的通感,以达到表达的最佳效果。利用联想形成通感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利用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造成通感。如:
  ①这(声音)一出之后,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刘鹗《老残游记》)。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①是听觉与视觉通感运用于比喻格。二者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无数事物(火光、声音)由低到高扬起,同时迸发。例②是嗅觉与听觉通感运用于比喻格。“清香”和“歌声”在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是:若断若续,时浓时淡,飘忽不定,都传达一个幽微淡雅的意境。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有时是很微妙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这类利用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造成的通感,具有含蓄的风格。
  第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造成通感。如:
  ①山野的空气是香甜的,漆河的流水是香甜的,一座座堡子的寨门打开了,背水姑娘脸上留着的夜梦是香甜的,一个个火塘点着了,锅桩屋木瓦上浮出的炊烟也是香甜的……(陆《香甜的早霞》)
  ②灼热的风也变得金黄,
  轻轻为我唱一支芬芳的歌……(杨炼《播》)
  例①是视觉与嗅觉的通感运用于拈连格。“香甜”这个词本来是用于空气的,但由于空气、流水、夜梦、炊烟在同一时间里紧密联系着,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活图景。作者就利用拈连这种修辞方式,把用于说明空气(嗅觉)的“香甜”,巧妙地运用于流水、夜梦和炊烟(视觉),造成通感,使语言韵味很浓,富于诗意。例②是听觉与嗅觉的通感运用于拟人格。芬芳的气息流动与风的歌唱(风声)是因果关系,二者紧密相联。因此,作者就利用这种联系,造成通感,读来非但不觉别扭,反觉得新颖别致,亲切有味。
  联想造成通感,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联想必须是不同感觉之间的联想。联想是多方面的,并非所有的联想都能形成通感。前面讲过,所谓通感乃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因此,同一感觉之间的联想不能形成通感。二是联想必须有客观的相似点与联系,不同感觉之间的事件不能仅仅是自己偶然所遇到的事件的联想,不能胡乱联想。联想应大众化,人人心中都有之,人人口中又没有说出。联想应反映出不同感觉之间那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通感新颖而不别扭,否则,如一味追求新奇,联想的事件之间没有客观的、紧密的联系,就会使人不知所云。
  2 错觉形成通感
  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感觉。由此一感觉似乎引起彼一感觉的错觉,就形成了通感。产生错觉主要有外界影响和主观状态两个方面的原因。这种错觉形成的通感往往具有夸张的意味,因此,通感常与夸张格联系在一起。如:
  ①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②晓燕闭着眼睛没有说话,泪水顺着她的脸汩汩而下(杨沫《青春之歌》)。
  这两例都是由外界影响产生了错觉而形成的通感。例①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由于“脸红”这一变化较快,事情发生得太急促,仿佛突然有了声音一样,使人如闻其声。产生错觉,造成通感。例②也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泪水流下”是听不到声音的,但由于大量不断地流下,就产生了错觉,似乎听到了“汩汩”的声音,造成通感。又如:
  ①逆胡未死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②国仇未报壮土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长歌行》)。
   剑是不会自动发出声音的,但由于作者心中不忘国仇大恨,常思恢复中原,激战沙场,报效祖国,所以,就产生了错觉,造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这是一种“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的写作手法,作者报国之心写不出,以剑声写之。
  错觉产生的通感现象,虽然违反了常理,不符合实际,但因为更符合人物的心情,顺应了人们的主观感觉,有利于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能够把事物的状态和行为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此,人们不但能理解,而且还乐于使用它。
  3 感情形成通感
  感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它形成通感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感情是大脑的产物,但当人们的大脑产生某种情感时,往往会引起内部机体觉的反应,情感愈强烈,内部机体觉的反应也愈明显。因此,我们常说心中欢乐或者悲伤等等。这是由情感产生的反应来判断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情感引起的机体觉的反应不容易说明,因此,就用外部感觉或其它内部感觉来说明。这就造成了机体觉与外部感觉或机体觉与其它内部感觉的通感。如:
  ①她眼前的一切在她愤激的旋风里回转起来,心里感到受辱的苦味(高尔基《母亲》)。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例①受辱的感情在内部器官上引起的反应为人所感知,但通过这种内部机体觉的反应来描写情感很不容易,因此,就借用外部味觉来说之,造成内部机体觉与味觉的通感。例②亦是愁引起的机体觉不容易描述,用另一种内部肌肉运动觉“重”来说明,造成机体觉与肌肉运动觉的通感。
  机体觉与其它感觉的通感,使不易言谈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而机体觉却往往从文中退隐,使其它感觉直接描述情感,实则是作者在用其它感觉描述情感时,机体觉起着一种潜在的桥梁作用。用公式表现出来便是:感情——(机体觉)——其它感觉。
  第二,移情产生通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往往带着主观感情看待事物,使客观事物带上了一层主观的色彩,甚至因此违背了常理。如,“红”本来是与温热联系在一起的,李贺诗却说:“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红军抢渡大渡河时,敌人把铁索链烧得通红,而毛泽东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这些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却符合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两例都是由移情而产生的视觉与肤觉的通感。再如:
  ①江姐没想到对方又提到老彭,她心里一时竟涌出阵阵难忍的悲痛,嘴唇沾了沾苦酒,默默地把酒放下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②炕上坐着个青年妇女,穿着一身白,衣服边是毛的,显然正戴着热孝(杨朔《蓬莱仙境》)。
  例①是视觉和味觉的通感运用于移就格。“苦”不是“酒”的属性,由于内心痛苦,经过移情形成“苦酒”这种表达方式。例②是视觉和肤觉的通感存在于移就格。“孝”是白的,并不能给人以温觉,由于人们把自己的感情溶合了进去,才形成“热孝”这样的表达方式。
  利用移情造成的通感有很强的感染力量,它能从多种感觉诉诸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4 夸大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通感
  从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人的各个感官不是绝对孤立的,各个感官之间是有联系的,感觉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当某一感觉受到刺激时,可以提高或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这本是正常的心理现象,然而,夸大这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造成通感。如:
  ①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②他们吵得天昏地暗。
  例①是听觉与味觉通感存在于夸张格。美妙的音乐(听觉)阻碍了味觉对香美肉味的感受,正所谓二者不可兼得。例②是听觉与视觉通感存在于夸张格,它的心理基础是,强噪音引起光的感受性的降低。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造成通感大致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这些通感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一定的依据。通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提高表达效果,因此,通感与好多辞格密切相联。有些通感即使不与辞格联系,但它在句子中作了一定的成分,也收到了奇妙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 《古典文论译丛》(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2] 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
  [4] 萧统:《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
  [5] 孔颖达:《礼记注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
  [6] 吴景旭:《历代诗话》,京华出版社,1998年。
  [7] 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8] 杨沫:《青春之歌》,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
  [9] 《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 刘熙载,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 高尔基:《母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
  [12]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
  
  作者简介:刘继周,男,1963—,河南商丘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专语文教学,工作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商丘工业学校。
  
其他文献
本文在20°—300°K研究了室温载流子浓度2×10~(12)—1×10~(20)cm~(-3)含硼或磷(砷)Si的电学性质。单晶Si材料是由直拉法与浮带法所制备的。研究用的样品均垂直拉晶方向[1
在人们眼里,火灾造成的只是人员 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实际上火 灾还破坏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火灾给大气环境带来污染 众所周知,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而火灾则是一
00058可以支持并行应用的动态重新配置方法//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1999,48(6).—591~602介绍了一种可以支持并行多重应用的动态可重新配置系统的研制方法。动态可重
“那一抹令人心醉的蓝色,诱惑你无限地下潜,终于,你看到了梦中的美人鱼,而洁白的海豚只为你歌唱。”这是我看完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后随手写下的感受,这部片子给我留下的久久回味的感觉就是那抹蓝色,那一抹令人沉醉的蓝色,那在蓝色中跳跃高歌的海豚,那大海里白色的精灵。   雅克,一个带着阳光笑容却又有些忧郁的男孩,一个失去了母爱又失去了父亲的不幸男孩,一个把海豚视为亲人和挚爱的感性男孩,一个永远不能脱离
本文讨论了如何在脉冲调制乘法器中使用具有高频辅助通道的滤波环节来展宽频率响应以及上述情况下乘法器动态补偿环节的综合,提出了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 In this paper, we
2.多谱振蕴器:电路示于图55,电路工作原理完全与电子管的相同.电路中由于电容C_1、C_2的作用只会出现暂稳状态,为使暂稳状态时总有一个管子处于饱和状态,则在电路设计中应满
日本《电子材料》曾邀约科技界知名人士就电子元器件工业的30个主要技术领域发表短评,探讨其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载于该刊1978年4月号,今选译数篇,供读者参考 Japan’s
摘要汉字作为书写符号,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仅从个别方面切入,粗略探析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汉字 汉字产生 构造方式 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既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只
《土壤肥料学》课是农业中专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涉及面广、内容庞杂、难度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几点改革:一、调整现用教材难度在这几年的《土壤肥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电力委员会估计,由于在挖煤机上安装了Laserplane激光坡度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省377,600美元。该系统代替了原来的人工坡度控制法,此法利用测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