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憾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1212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长恨歌写尽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她经历了五段无果的爱情,见证了上海从繁华走向没落。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爱情
  初识《长恨歌》,还是郑秀文的“王琦瑶”和胡军的“李主任”,情节跌宕曲折,似乎王琦瑶在向我招手,催使着我去读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正如王安忆所说“ 《长恨歌》 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王安忆通过描写王琦瑶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来描述上海这个城市三个阶段的巨大变化,以点见面。
  记得高中时候,文言文里,“恨”的意思为遗憾,而“憾”则为怨恨。
  初读《长恨歌》,觉得其中的“恨”为怨恨。不知道为什么,总把它和《茶花女》联想到一起。虽然《茶花女》的女主玛格丽特和王琦瑶有些相似,沉沦在繁华的巴黎和上海,但是,在我看来,玛格丽特虽沦落风尘,但仍有独立的人格,不会像王琦瑶那样依偎男人。但是她们又是像的,追求爱情,追求尘世里的幸福,尽管最终惨死家中。
  我觉得,我和作者的观点不一样,王琦瑶为何“恨”呢?她是恨这个时代,带给自己的不幸?还是恨这个时代的人,带给她的悲惨?所以,《长恨歌》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取得并不是那么恰当,王琦瑶的不幸都是自己带来的,她没有理由恨任何东西。
  当程先生和蒋丽莉等人劝她去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时,她如果意念坚定,那还会有以后的事情吗?她的虚荣心使她看似被迫去竞选,但事实上却正合她心意,一如当年吴佩珍邀她去片场,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内心十分渴望。投入李主任的怀抱是她自己的选择,李主任是喜欢她的,曾问她要不要读书。如果她能珍惜这个机会,去读书去进修,说不定日后落难,能有个更好的工作和未来。可惜,目光短浅的王琦瑶看不到远方,做人也无甚目标。她享受着达官的抬举,挥霍着闪光的青春,只沉溺在长久的等待与一刻的欢愉之中。因此,李主任出事之后,她唯一的底气,就只剩下李主任留给她的一箱金条。
  当隐居在邬桥的舅外公家时,她如果清心寡欲,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丈夫,生一双可爱的儿女,过上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是多美好的事情呀!然而王琦瑶心里还有那个夜夜笙歌的大上海,那个带给她荣耀与繁华的地方,她的心里还有那个曾经的“三小姐”,所以,当阿二一挑拨,她便再也按耐不住,回到了上海。从此开启了下半生的不幸,这个也只能恨她自己。
  她的最后一次罗曼蒂克献给了康明逊,不料王琦瑶再次下错命运之棋,康明逊是个懦弱且没有责任心的人,他们两个只顾自己的人生下了孩子,却没有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配为人父母。甚至王琦瑶想拖累萨沙,来使自己和康明逊脱身,自己犯下的错误想让别人买单,我觉得卑劣至极。
  一转眼,80年代,当女儿远走他乡的时候,王琦瑶又和老克腊有了一段畸形的忘年恋。当李主任走后,当繁华落幕,那一箱金条就是王琦瑶精神的寄托。然而现在,她愿意用一箱金条来换取老克腊多一点的陪伴,但是老克腊并不是四十年前的王琦瑶,为了金钱,丧失自我,老克腊“再是崇尚四十年前,心还是一颗现在的心。”王琦瑶该恨老克腊的无情吗,还是应该恨自己的不矜持?
  而且,我认为在这本书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仿佛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生存一样,充满了腐朽的思想,例如削弱女权和强化男权。
  正如一千個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再次阅读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一次,在我看来,王琦瑶相对于“恨”来讲,她可能更多的是“憾”吧,向往爱情终不得的遗憾。
  纵观全书,王琦瑶的悲剧命运不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也有这个时代,再具体一点,是上海—40到80年代的巨大变迁所塑造的。女人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没有力量去主宰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书中开头便讲到:“王琦瑶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和母亲套裁衣服,陪伴走亲访友,听母亲们喂叹男人的秉性,以她们的父亲做活教材的。”从小便接触世俗的王琦瑶,生活在具有是非之气,处处传播着流言的弄堂,拥有这种精明算计的旧上海女人的性格便也不足为奇了。
  上海的繁华,造就了王琦瑶看似“幸”的开始。“一九四六年的和平气象就像是千秋万载的”,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多姿多彩,“三小姐”也是在这灯红酒绿”的背景中孕育出的。王琦瑶的一己之力并不能使着城市繁华,同样,也不能使它没落。作为国民党要员的李主任,是最能带给王琦瑶家的感觉的人,如果当时政治形式不紧张,李主任不意外身亡的话,王琦瑶也许就做一辈子的红颜知己,求的一世安稳,也许也会成为另一个赵四小姐呢。
  一九六六年的文革,使程先生也被迫自杀。如果,程先生还在的话,王琦瑶也许最后真的会和他相伴终老,而不至于被人谋杀。电影里的程先生便不尽如人意,娶了妻子还惦记着王琦瑶,远远不如小说里的专情,颠覆了他的形象。
  薇薇的时代里,上海又恢复了繁华,但他的繁华却不如四十年前那样真实。现在的上海与日剧变,薇薇那样的青年男女追求摩登,然而王琦瑶骨子里还是四十年前的“三小姐”,以至于和女儿思想不同。我想,如果薇薇的存在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母女两人相伴,王琦瑶的一生也不会显得那么苍白。
  果然,只有女人写女人,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也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此长恨歌与彼长恨歌,又有何不一样呢?美貌是杨玉环和王琦瑶的幸,抑或是她们的不幸,恨或者憾也被封存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恨,韵昧无穷。杨贵妃的恨,把一个国家的衰败凋零怪罪于一个弱女子之上,却不思考皇帝和朝廷自身的不作为,推脱自己的责任。杨贵妃的憾,曾经和汉皇许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曾经和汉皇在长生殿上,七夕之时“当时七夕笑牵牛”,然而“此日六军同驻马”,和爱人阴阳相隔。
  王琦瑶去片场时看见演员正在扮演一个死去的女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这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旧景”。当王琦瑶碧落黄泉时,想起了这幅画面,才知那就是自己,命运的安排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王琦瑶的悲剧来自自身和时代的影响,她传奇的人生在王安忆的笔下栩栩如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阅读去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尤其来自日本场馆“东方宝石”朱鹮故事的展出,使这种曾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凈土的物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舞剧《朱鹮》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此。舞剧借朱鹮曲折的繁育之路,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但愿,守望的不是人类自己的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的主题下,传达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朱鹮;舞剧;舞蹈编导  在以上海歌舞团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著名女作家的成名作《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的文本分析,从女主人公的自我独立、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儿子的爱而透视出一位被傳统观念深入骨髓的女性,从附庸走向独立,她的自我意识从迷失到回归的蜕变过程。  关键词:列祖依哈;女性意识;爱情;母性  古泽莉·雅辛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一经面世便夺得2015年俄罗斯“大书奖”的桂冠。雅辛娜出
期刊
摘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为黛西的女伴、尼克的女友和一名职业高尔夫球女选手,乔丹对同一件事,经常表现出和主要叙述者尼克相反的态度。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尼克创造的男性叙述世界的颠覆和解构。性别视角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出读者对主要叙述者的主观性和可靠性的质疑,还能提供另一个女性视角的版本供读者评价。  在早期的史诗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中,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一种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本文主要从封建迷信的迫害、“贞洁观”的束缚、世人的冷眼旁观、自身的性格,四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更深一层地理解《祝福》。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成因  鲁迅在《祝福》中深刻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先生自己所讲,在作品中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端并且以此自省。中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尽管听很多
期刊
摘要:资华筠前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业余学习舞蹈到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再到后来成为舞蹈研究员,这传奇的经历离不开前辈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身为晚辈,不仅要学习资华筠前辈那种上下求索的学术精神,更要学习前辈谦逊好学的学者态度,只有这样舞蹈届才会形成一种“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良性循环。也为舞蹈届有这样一位卓越的前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舞蹈批评;舞论  《舞思》这本书,是我国著名已故舞
期刊
《红岩》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倾注心血,站在纪实文学的角度潜心创作,展现了一位位为新中国解放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弘扬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信念。小说手法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首先,亲身经历再现真实场景,情节细致感人至深。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陈然等共产党员
期刊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重构中。程光炜、孟繁华共同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是又一“重写文学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发展史》中,著者突出强调了“发展”二字, 把当代文学史看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史,认为其“文学评价尺度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的确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两位文学史家以此为核心和切入点, 在吸取以往文学史成果的基础上,站在独立的学
期刊
摘要:特里林是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他继承了阿诺德,利维斯以来的批评传统,侧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的角度评论文学和文化,以独特的道德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以及大量有说服力的批评论述,在理论流派纷杂的美国批评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里林的作品以批评集为主,同时他也将他的思想写进小说中。《另一个玛格丽特》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特定时期批评思想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特里林写于1945年的短篇小
期刊
(1)大头  大头是我儿时的玩伴,小时候我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放牛、一起提迷藏。  上学时大头学习好,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三好”是指“德智体”三者兼优,其实主要是看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我们放牛,就是把牛骑到村西的山冈上,让牛自己在山坡吃草,而我们这些放牛的孩子只管围坐在一起打牌取乐。回家的时候,大家都先看一下牛背两侧的肚皮是否跟肋骨一平,平了,表明牛吃饱了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关于《红楼梦》的文学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女性形象研究是《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的重点,在男性形象研究方面则不仅缺少实践成果,而且往往倾向于分析其庸俗丑陋的一面,导致整体研究工作十分淡薄,未能取得深入的成果。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主要以《红楼梦》中四个男性角色的“眼泪”为切入点对其形象展开分析解读,旨在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