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困境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里林是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他继承了阿诺德,利维斯以来的批评传统,侧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的角度评论文学和文化,以独特的道德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以及大量有说服力的批评论述,在理论流派纷杂的美国批评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里林的作品以批评集为主,同时他也将他的思想写进小说中。《另一个玛格丽特》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特定时期批评思想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特里林写于1945年的短篇小说为例去剖析其中所反应思想。
  关键词:特里林;另一个玛格丽特;道德
  提到特里林,那我们不得不提道德现实主义。什么是道德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是特里林批评思想的中心概念,他在1938年评论福斯特的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特里林认为所有的小说家都关注道德,但并非所有小说家都关注,反应理解了道德现实主义。所谓道德现实主义并非是对道德本身的意识,而是对道德生活所蕴含的“矛盾,悖论和危险”的充分认识。总而言之,道德现实主义就是一种复杂的想象,是一种在矛盾中所维持的平衡。
  回到小说,主人公艾尔文出身中产阶层,是个年过40的知识分子,他热爱思考,尝试对日常生活的事物分析。他与画店老板詹宁斯在艺术上品味相近,这无疑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从文中可以看出艾尔文是这家店的常客,加上二人年龄相仿,自然关系亲近些。那是一幅鲁奥画的国王,一眼看上去令人有些方反感吗,甚至有些残忍而冷酷,不过两人都十分了解这幅画,两人对这幅画有着共同理解,这真是难得的默契。接着在店里他遇到一位军官,和军官短暂地交谈后,军官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艾尔文买的这幅画,艾尔文想和军官进一步谈谈关于画的看法,不过最后军官没有给艾尔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艾尔文尝试着从不同人的角度去理解这幅画,画行老板和自己的看法仍然比较片面,他渴求和同龄人交流。在回家的路上,艾尔文目睹了以为残酷的售票员拒绝了一个小男孩的请求,他只不过在汽车等待绿灯之际问了售票员很平常的问题,却三番五次被售票员无视,最终汽车开走了,小男孩没能上车。坐在车上的艾尔文注意到了这件事,他想开口回答男孩的问题,但他在等待,也没有给男孩答复。看到这一幕的艾尔文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愤怒,同时他也惊讶,自己竟然会为了”一个可怜而无知的人,一个工人“而恼怒。艾尔文对此感到很困惑,百思不得其解。艾尔文想,这售票员年纪有些老了,总要在什么地方显显他的骄傲。也许他只是在那一刻不愿回答问题。此刻艾尔文开始了他的思考,他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长久以来,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尤其是当他被比自己弱势的人冒犯了的时候。显然在艾尔文看来,售票员年老,又缺乏自己有的种种优越的条件—上等教育及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作为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当然就不会介意售票员的愚蠢行为,甚至为他的行为找各种借口和理由,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宽容无疑凸显了艾尔文作为中产阶级的优越感,同时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也挑战着他的道德判断底线。回到家里后,妻子露西向丈夫和妻子透露对家中女仆玛格丽特的看法,并列出了它所打碎的家中珍贵的物品。在艾尔文看来,妻子列出的清单确实很有说服力,不过艾尔文认为打碎几个杯子不足以让妻子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女佣打碎东西的贵重以及他们一家人对这些东西的珍爱,让整件事情突然变得难以评判。艾尔文也变得迷茫。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天性纯真,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当艾尔文回到家里向女儿展示自己从画行买的国王画像时,玛格丽特她解开绳子,拿掉包装纸,在大大的坐垫上她开始出神地细细审视起这幅画来。坐下来,伸长双腿,将国王的画像举在大约一臂远的距离看着她开始出神地细细审视起这幅画来。 年轻的少尉在老国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甚至连马克 詹宁斯也与之相形见绌,但玛格丽特却能以她凝重 、 光洁的眉宇与之迎头正视。玛格丽特审视一番后,显然她不喜欢这幅画,”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这幅画”,她的语气并非表示抱歉,只是表示不排斥其他的观点。玛格丽特表示这幅画里有她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东西,或与她根本就不需要经历。玛格丽特的一番话让艾尔文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售票员,小男孩生气,又为什么原谅了自己的愤怒。艾尔文年近40.他可以理解过画上国王脸上的刚毅是经历了痛苦与磨难得来的,这也是艾尔文一直想要得到的。玛格丽特还只是孩子,对于冷峻具有悲观色彩的国王画像她显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因为这和她的经历相差甚远,离她的生活也逃过遥远。但她在画像面前丝毫没有畏惧的神色,两人在交锋中势均力敌,玛格丽特的行为该给了艾尔文启示,这位父亲从他的女儿身上学到了东西。当艾尔文的妻子谈论到她在公交车的经历,有个年轻女人问了售票员一个问题,一个很简单平常的 问题 , 关于该在哪条街转车。售票员一开始没回答。等他再次走过来时,那女士又问了一次 , 售票员看着她—“直愣愣地看着她,妻子模仿售票员的口吻回答,这句话带着明显的嘲弄。听到这里,玛格丽特大声尖叫,脸上的表情惊愕,身体僵直。很明显,玛格丽特对母亲刚才的一番话十分反感,她认为母亲的行为是不理性甚至愚蠢的,与母亲相比,她认为自己的世界充满了正直与理性。“在她的世界里,人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说犹太人的坏话是不好的事情,劳动者都是好人”。直到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家中女佣人打碎了自己送给母亲的礼物,玛格丽特终于无法承受这一切,她所确信的一切在此刻全部被推翻,事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看到这一幕,她的内心既羞愧又挣扎,她站在道德的高处谴责母亲。可是事实验证了母亲的话,她崩溃大哭。玛格丽特从小接受学校里的自由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理解尊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变得简单化,对事物的判断非此即彼,非善即恶。这种所谓自由进步的思想主张人们同情社会的弱者,认为他们的处境都是社会造成的,对他们自己的行为不需要负责。玛格丽特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的引导下,她在自己的内心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在这个社会中进行。然而,这种社会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在玛格丽特所接受的教育里,世界简单地被分为白人和有色人种,白人就是有产阶级,他们天生倾向于压迫和歧视,是不折不扣的坏人。而有色人种则属于无产阶级,他们生来受到白人的迫害和剥削,与白人相比他们就是人们眼中的好人。白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享受优渥的待遇,社会地位高,而有色人种完全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社会本身。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玛格丽特是理想主义者,而另一个玛格丽特则就是站在对立面,理想中家中女佣玛格丽特不是母亲所描述的那般,即使她真的做错事,那也是社会的责任,和她无关。
  但是这一切被另一个玛格丽特亲手摧毁了。如果说女儿玛格丽特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那么另一个玛格丽特则代表着残酷的现实。作者用另一个玛格丽特的行为告诉玛格丽特,人性中并不全是善的东西。善与恶总是共存的甚至纠缠不清的。最后玛格丽特的痛哭,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她的思想的进步,让她的心灵受到了启迪。
  道德很难评判,艾尔文和女儿玛格丽特都受简单化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对道德判断产生了偏离。压迫不一定只来源于白人,同样有色人种也不应该完全受到所谓的“保护”。中产阶级的似乎很享受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同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放任道德败坏的行为,应即时止损。
  参考文献
  劉雪岚,肖静.“道德现实主义”的想象-解读莱昂纳尔.特里林的小说创作. 世界文学2007(04).249-253.
  肖静.道德现实主义的抉择-评特里林的短篇小说《另一个玛格丽特》[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Lionel Trilling. The Other Margaret. Of This Time, Of That Place and Other Stories.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8年——),女,汉,辽宁省北票市人,硕士,首都师范大学,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处女作。本文拟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玛塔考中景观遮蔽本体的现象,探寻小说人物主体性消散的主题,并揭露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观支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个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由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创设起来的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独特的“沙龙文化”所创设出的公共领域和京派文学的私人交往、师从关系所搭建起来的人际网络空间,这样的“三重空间”为京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京派文学 ;公共领域;三重空间  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
期刊
“咚……咚……嘚……嘚……”  我又听见了拐杖的声音,一回头看见身后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在街道边缘一步步的移动着。注视良久,记忆里的爷爷和他的拐杖湿润了我的眼眸,一时间关于爷爷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  爷爷是给乡下老人做拐杖的,因此家门口种了不少的小树,每当那些树长的差不多了,大小合适了,就会被爷爷砍下来做成拐杖。  每每砍下一棵树,爷爷会先把一些杂乱的树枝都砍掉,让这棵树变成一个光杆司令,
期刊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尤其来自日本场馆“东方宝石”朱鹮故事的展出,使这种曾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凈土的物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舞剧《朱鹮》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此。舞剧借朱鹮曲折的繁育之路,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但愿,守望的不是人类自己的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的主题下,传达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朱鹮;舞剧;舞蹈编导  在以上海歌舞团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著名女作家的成名作《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的文本分析,从女主人公的自我独立、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儿子的爱而透视出一位被傳统观念深入骨髓的女性,从附庸走向独立,她的自我意识从迷失到回归的蜕变过程。  关键词:列祖依哈;女性意识;爱情;母性  古泽莉·雅辛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一经面世便夺得2015年俄罗斯“大书奖”的桂冠。雅辛娜出
期刊
摘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为黛西的女伴、尼克的女友和一名职业高尔夫球女选手,乔丹对同一件事,经常表现出和主要叙述者尼克相反的态度。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尼克创造的男性叙述世界的颠覆和解构。性别视角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出读者对主要叙述者的主观性和可靠性的质疑,还能提供另一个女性视角的版本供读者评价。  在早期的史诗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中,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一种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本文主要从封建迷信的迫害、“贞洁观”的束缚、世人的冷眼旁观、自身的性格,四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更深一层地理解《祝福》。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成因  鲁迅在《祝福》中深刻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先生自己所讲,在作品中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端并且以此自省。中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尽管听很多
期刊
摘要:资华筠前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业余学习舞蹈到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再到后来成为舞蹈研究员,这传奇的经历离不开前辈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身为晚辈,不仅要学习资华筠前辈那种上下求索的学术精神,更要学习前辈谦逊好学的学者态度,只有这样舞蹈届才会形成一种“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良性循环。也为舞蹈届有这样一位卓越的前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舞蹈批评;舞论  《舞思》这本书,是我国著名已故舞
期刊
《红岩》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倾注心血,站在纪实文学的角度潜心创作,展现了一位位为新中国解放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弘扬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信念。小说手法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首先,亲身经历再现真实场景,情节细致感人至深。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陈然等共产党员
期刊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重构中。程光炜、孟繁华共同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是又一“重写文学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发展史》中,著者突出强调了“发展”二字, 把当代文学史看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史,认为其“文学评价尺度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的确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两位文学史家以此为核心和切入点, 在吸取以往文学史成果的基础上,站在独立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