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的大爱情怀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世纪初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的最初阶段,涌现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林觉民就是这些仁人志士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给妻子的家信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动并没有丝毫的减损,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与妻书》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所激励和鼓舞。本文正是从革命者的大爱情怀的视角来对《与妻书》进行赏析,管中窥豹探寻一代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林觉民 与妻书 革命 大爱
  2011年是广州黄花岗起义100周年,同时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身许国100周年。在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中,林觉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与妻书》是林觉民烈士写给当时有孕在身的爱妻陈意映的绝笔信。它写于1911年4月24日深夜,这天也是广州起义前第三天的晚上。就是在这样一个晚上,林觉民抱定为革命献身的坚定志向,满含革命的豪情壮志与对妻子的恋恋不舍写下了这封家书。《与妻书》全篇流露出作者为谋求天下人之永福而甘愿舍弃自我小家幸福的崇高的奉献精神,通篇感情真挚,特别是所展现出的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更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透过《与妻书》,我们能够明显地感知到林觉民作为一名革命者的不舍与牵挂。这份不舍与牵挂,既有对妻子儿女的恋恋不舍,又有对美好生活的难以割舍。在这封家书的一开头,作者满含深情地写道:“意映卿卿如晤”。虽然只有了了数语,但是作者对妻子的满心爱恋已经跃然纸上。意映,即林觉民的爱妻陈意映:“卿卿”一词最早就用在夫妻之间的甜言蜜语中,是专属于夫妻问的爱称。林觉民在家信的开头就用到“意映卿卿”,短短四个字已经将对妻子的爱意倾注其中。初读《与妻书》只觉爱意深情满含其中,及至通读完全文,不禁悲从中来、敬从中来,既为革命者的深情所感动,又为其牺牲精神所折服。
  林觉民在写作此封《与妻书》之时,早已抱定舍生取义、牺牲自我的坚定决心。文章正文一开头,作者写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一种决绝之意充斥其间。紧接着作者对永诀做了进一步的注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甫读这一段话,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那种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眼前不禁会浮现出暗淡色彩中身材高大的林觉民慷慨赴义的形象。作者在家信的一开头就这样写,就是要将自己这种慷慨赴义的坚定志向说与爱妻听,目的就在于让爱妻能够“察吾衷”、“体吾此心”、“尽吾意”。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作者难以抑制两行热泪的潸然而下,提起蘸满泪水颤抖不已地提起笔写下其中的一字一句。这是一幅多么刺痛人心的图景,每一个读到此处的人都难免要有鼻酸心痛之感。作者正是体察到自己的即将逝去会给爱妻留下无尽伤痛,因此在文中对妻一再表明心迹,使其能够理解自己的选择与付出,并且告诉爱妻这种选择与付出正是因为对其的深爱。文中提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正是这种“爱汝之心”是作者敢于慷慨赴死的源动力。其后,林觉民提到因自己遇爱妻故而生“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之念,紧接着作者写到现实社会的残忍与不公,此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涌上作者心头。因此,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也正是有这种大爱在心中,所以作者才“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对妻子的不舍还体现在信中对以往生活场景的回忆与记述上,点点滴滴的回忆,一字一句的记述,满含着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与爱意,其中更流露出对生活的不舍与依恋。人活世上最为忌讳的就是谈论死,林觉民却是在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在向爱妻诉说自己的死。正是因为这样,他希望逝去后的自己仍能感知到人世的事,仍能够与爱妻同悲同喜。文中写道:“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这些最最素朴的话语流露出林觉民对爱妻的不舍与牵挂,希望冥冥之中仍能注视着自己最为心爱的人,能够为其遮风挡雨,分担其在世上的愁苦与哀伤,分享其点滴的幸福与快乐。这段文字也与作者往昔与爱妻所闲谈的话语相联系、相呼应。作者曾告诉妻子宁愿让妻子先死而自己承受无尽的哀痛与悲伤,其原因却再简单不过,就是作者考虑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世事难料,乱世难测。昔日的戏言今朝却以相反的情状呈现在作者面前,如今不仅自己要先妻而去将其留在时下纷乱的世间,而且还要让其背负无尽的丧夫之痛,作者对此忧心无比,眉头难展,其锥心之痛实难用言语表达。
  然而,作为一名矢志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民主主义战士,其内心所想绝非一般的儿女私情。其就义前的绝笔之书也绝非仅仅在哀怨生命的短暂以及对家人的不舍与牵挂,更多的则是抒发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爱情怀。正是因为作者怀有这样一种情怀,所以才会劝慰爱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同时,作者更是将两人的相遇相识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指出个人的不幸脱离不开时代不幸,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正是因为深感时代不幸对个人幸福所造成的阻碍,所以作者生出“卒不忍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天下所有的像觉民与意映一样的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相濡以沫、幸福终老,也为了世上更多人的幸福生活,作者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且在革命的大潮中不惜牺牲自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作者舍己为人、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体现了其为革命捐躯、甘于奉献、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这也是作者不愧为一名民主革命战士的最好的证明。
  文中的一字一句皆为作者精神与志向的写照:“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副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此可谓作者坚守革命理想、矢志献身的最好写照:“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此可谓作者革命精神欲传后人的最好写照,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希望子女们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求永久之幸福。可以说,作者这种为理想为革命而奋力追求,无悔向前的精神,感天动地,草木若有灵闻之亦当为其感动,鸟兽若有情感之亦当为其倾倒。林觉民作为革命者所拥有的这种大爱情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应该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树立的志向与拥有的大爱情怀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后人为谋求天下人之永福而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生于1964年1月。张大千再传弟子,供职于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国家二级美术师(副高职称)。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眉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眉山市东坡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眉州书画院院长。   在我看来,绘画,其实就是用线条画生活、画人生、画世界画风骨。文人画从宋代开始,更是从苏东坡开始。   身为苏东坡故里人
摘要:英国玄学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别离辞·莫忧伤》中的“圆规”妙喻被视为千古奇喻。从不同角度出发,此妙喻可有诸多理解,但无论何种见解,都应受制于诗歌语境、服务于诗歌主题,否则便有断章取义之嫌。  关键词:“圆规”妙喻 《别离辞·莫忧伤》 约翰·邓恩 语境 制约作用  一、《别离辞·莫忧伤》的背景及主题意义  《别离辞·莫忧伤》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派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
她望向车窗外,是她哭泣着喊妈妈的女儿。她不会忘记她的女儿才三岁多一点,还在呀呀学语,每天站在阳台盼望着妈妈出现以及进门的那一口甜蜜的轻吻。太阳还未升起,空中蒙着那一层薄纱朦胧了她的眼,可妈妈是医生,妈妈必须去。她拿出手机轻轻抠下几个字:“妈我去武汉了,宝就交给你了。”   她出征的那天是公历2020年1月25日,农历庚子初的鼠年,那是迎来新年朝阳的第一天。她的母亲在两日后才知道武汉是如何的危险。 
自2012年到2020年我接触川剧艺术已经八年整了……我是一名演员,也是一名乐员,在学校四年学了两个专业。从没想过二十岁的我会是现在这样,以前自己也憧憬过、幻想过种种未来,但都没想过会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其实刚开始我对川剧一无所知,以前在家看电视翻到什么戏曲频道之类的都不会多看一眼,就觉得在哪儿咿咿呀呀的,半天看不明白听不懂,只有老年人才会喜欢看川剧吧。后来自己上过戏课了,看过老师们的演出后,觉得
首先,我要将父亲奔忙中抖落一地的尘埃  小心地收集起来,夯成墙壁  接下来,我要将那位赤脚医生  开给母亲的处方,制成门板  安在一面墙上  这样,就有一间小小的房子  收留我,關住我
心灯一点似海月庚子百福祈平安行书136cm X 66cm 2020年  心灯一点似海月庚子百福祈平安  庚子春節非寻常,举国全民冠毒防。  闭关自在家中坐,大爱仁心总奔忙。  瘟猪疫鼠侵年关,世界震惊华夏篇。  命运共同环宇内,天随人愿祈平安!  胡真来  1955年lO月生于成都,书画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委员,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国际文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汉代司马相如、卓文君的一曲《凤求凰》,杜甫笔下的“锦城丝管日纷纷”,永陵的“二十四伎乐”,无不展示着四川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积淀。四川,是名副其实的音乐资源大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走向全国、享誉世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我省主题音乐精品创作生产计划,助力文化强省建设。2021
国画 125cm×158cm 1984年  此件作品是成都画院第一任院长朱佩君所绘制,采用了极具院体画风格的工笔重彩画法。当时正值文化艺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繁荣,朱佩君选用这一题材展现新时代勃发的生机,不仅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色彩也十分考究。她选用了锌白罩染瑞鹄,纯金粉勾画彩云,背景的红色则采用了纯天然的矿物颜料朱砂、朱磦,这些颜料和技术都是传统院体工笔的经典方法。同时在云彩和天空的衔接处
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杂技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杂技家协会主席,遂宁市杂技团团长。2011年,组织《双人技巧》节目赴俄罗斯参加第五届国际马戏节比赛获金奖。2013年,组织策划大型杂技晚会《梦回明朝》。2014年组织《顶碗》、男女对手《鸟依人》两节目赴俄罗斯参加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杂技马戏节比赛,分别获得金奖、铜奖。2015年《高椅》节目参加四川省皮影木偶杂技比赛
蒋三剛《源流时代绍兴论坛诗作(选抄)》草书 236cm×120cm 2019年  蒋三刚  本名蒋刚,又名一闻、老三、思庐主人,四川三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青文联书法专委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成都市青年书协理事,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三台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梓州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墨巴巴文化艺术品牌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