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1-0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基于以上几点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并善于感受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特别喜欢写作,每次写作时,思路敏捷,写作素材可谓信手拈来,写出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读来让人颇受感动;可有些学生一谈到写作,便抓耳挠腮,眉头紧蹙,写出来的作文无病呻吟,读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主要与生活积累的多少有关。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他们不仅善于用心观察生活,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且他们也能够做到用心去感受生活。如果不用心感受,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自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深度与广度了。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心的感受,那么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就会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盎然兴趣了。为了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并感受生活,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我都会安排一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真人、真事、真情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出来,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
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抓住感动的瞬间,以丰富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把"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目标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足见抒发真情实感是写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情感一定是真实和真诚的,不能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好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绝非为文造情。很多学生在繁重学业的压力下,思想变得麻木了,生活中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却不曾为之动容。缺乏情感的体验,写出的作文自然是索然无味。基于此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感动的瞬间,让他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每周我都会让他们结合课堂、生活、影视、书籍中感人肺腑的事来写两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深受感动的人或事。慢慢的,他们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麻木,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生活的震撼;同时,这种方法能够引导他们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采用的表达方式特别单一。以记叙文为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目标仅停留在将事情记叙清楚这一层面,在文章中根本看不到作者对于一件事的态度、情感、认识,作者似乎只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同时作文刻画的人物无血无肉,形象干瘪。究其原因,是作文的表达方式太单一,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在作文中不能凸显出来。读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味同嚼蜡呢?要使得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鲜明,就必须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在教学中要善于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语言学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表达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语言层面,所以一定要推敲、锤炼语言。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含糊,就显得思想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做到咬文嚼字,写完作文后又没有修改的习惯,所以作文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错别字、病句太多,语言啰嗦干巴,详略不当,主题不鲜明等,所以作文的修改就显得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在每次写完作文后,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对组员作文的修改,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发现自己和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来写批语,指出每篇作文中的优缺点。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他们批改好别人作文的强烈欲望,又激发了将自己作文写好的愿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写作向来是很多学生最为头疼的,也是很多老师最为困惑的。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怨声载道,于是乎就出现了为文造情,写出的作文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老师批改这样的作文怎能不痛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喜欢写作。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原来这般可爱。总之,教学中应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基于以上几点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并善于感受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特别喜欢写作,每次写作时,思路敏捷,写作素材可谓信手拈来,写出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读来让人颇受感动;可有些学生一谈到写作,便抓耳挠腮,眉头紧蹙,写出来的作文无病呻吟,读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主要与生活积累的多少有关。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他们不仅善于用心观察生活,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且他们也能够做到用心去感受生活。如果不用心感受,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自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深度与广度了。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心的感受,那么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就会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盎然兴趣了。为了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并感受生活,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我都会安排一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真人、真事、真情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出来,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
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抓住感动的瞬间,以丰富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把"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目标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足见抒发真情实感是写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情感一定是真实和真诚的,不能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好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绝非为文造情。很多学生在繁重学业的压力下,思想变得麻木了,生活中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却不曾为之动容。缺乏情感的体验,写出的作文自然是索然无味。基于此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感动的瞬间,让他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每周我都会让他们结合课堂、生活、影视、书籍中感人肺腑的事来写两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深受感动的人或事。慢慢的,他们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麻木,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生活的震撼;同时,这种方法能够引导他们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采用的表达方式特别单一。以记叙文为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目标仅停留在将事情记叙清楚这一层面,在文章中根本看不到作者对于一件事的态度、情感、认识,作者似乎只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同时作文刻画的人物无血无肉,形象干瘪。究其原因,是作文的表达方式太单一,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在作文中不能凸显出来。读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味同嚼蜡呢?要使得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鲜明,就必须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在教学中要善于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语言学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表达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语言层面,所以一定要推敲、锤炼语言。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含糊,就显得思想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做到咬文嚼字,写完作文后又没有修改的习惯,所以作文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错别字、病句太多,语言啰嗦干巴,详略不当,主题不鲜明等,所以作文的修改就显得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在每次写完作文后,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对组员作文的修改,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发现自己和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来写批语,指出每篇作文中的优缺点。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他们批改好别人作文的强烈欲望,又激发了将自己作文写好的愿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写作向来是很多学生最为头疼的,也是很多老师最为困惑的。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怨声载道,于是乎就出现了为文造情,写出的作文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老师批改这样的作文怎能不痛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喜欢写作。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原来这般可爱。总之,教学中应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