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再认识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而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其中的核心阵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均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均称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称为思想政治,其共同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阵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的思想性,屈从于应试性,等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和“重成绩、轻德育”狭隘思想的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视理论的讲解,热衷于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思想性,忽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思想道德学科教学中没有坚持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生硬地灌输价值观念,忽视甚至违背学生的思想认识成长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课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的完成,因而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形式、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强调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在实践中对形成的理性认识加以反复多次检验,最终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次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必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指导具体的课程教学。

首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认识素材


  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课程教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极少可以通过参加直接的实践活动获取认识素材,大多数是通过间接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认识素材。能否准确地提供高质量的认识素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上乏善可陈的事例,学生也很难对这些事例产生新鲜感和情感共鸣。教师应多方找寻,尤其是密切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影响力较大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鲜活事例和社会热点事件,从中找出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合适素材,以供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素材。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中心环节,也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經途径。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形成学生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包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这考验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新改版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学要强化关键能力培养,淡化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辩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访性活动、服务性活动、模拟情景活动等,力图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比如,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三框,进行国家司法机关之人民法院的学习时,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而详细了解法院是如何行使审判权,审理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而不应该由老师直接告知学生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而模糊的认识。

最后,应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性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正确,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三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这个过程往往被忽略掉,或者简单地用课堂练习或课后复习来取代。练习和复习固然可以巩固学生认知,但依然是停留在上一个环节,即理性认识的形成环节,只不过是认识的程度有所加深而已,而没有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简单就课程教学而言,教学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但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而言,却远远没有真正完成它的根本任务。因而,教师需要树立大教育观,跳出本门课程,站在整体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进一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对形成的理性认识加以检验。比如,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三框,在认识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去体验具体的现实的司法案例加以检验。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题材电影赢得广泛好评和关注,既叫好又叫座。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主人公是一位陆姓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也因替其他患者低价进行海外代购国外仿制药而被提起公诉,但最后人民检察院在充分掌握有关情况后请求撤回起诉,理由是“如果认定陆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将背离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观”,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司法为民”的价值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检验,可以对在课程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进行检验,一旦证实,就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理性认识。至此,整个教学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我们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目标,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根本遵循,教师在其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目的:全面、客观地了解我省城市CHS中心服务能力水平,评价三年间江西省城市CHS中心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成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收集江西省13l所城市CHS中心有关资料,包括基线数据和终期数据。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对两次调查指标进行对比描述,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对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l、基线和终期的平均每中心服务人口
枝江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市推行校长竞争上岗、教师“市管校聘”等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从创新人才聘任、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机制上,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破解教师职业倦怠以及农村偏远学校师资沉不下、留不住等难题,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为实现辖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创新人才聘任机制,推动师资合理流动  优秀校长从基层选任。枝江市在广泛宣传发动、鼓励人人参与的基础上,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创新校长竞聘方式。从理论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教学目标,是高中
园本教研活动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途径。每一次教研活动后,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也越来越清晰地感悟到教研的魅力和研究的快乐。促学习:让教师变得更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分为以下环节:提出问题(提出教师集体讨论有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学习(找到针对问题的一些文章经验,组织大家学习)、研究讨论(针对所学文章进行研讨,反思工作中的不足,讨论解决办法)、布置任务(布置下次
期刊
邹岗镇初级中学坐落在孝昌县历史名山牛迹山脚下。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通过不断挖掘牛迹文化资源,学校把校园文化凝练成一个字“勤”,以“勤”文化为载体,以人文景观为依托,以崇“勤”尚“勤”为目标,精心打造“勤”文化品牌。  固化内涵,融“勤”于人人事事。“勤”文化在邹岗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相传老子骑青牛下函谷关,途径一山,因迷恋山之美景,驻足而观,良久不去,山石上踏刻
期刊
研究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在进行化学课复习的时候,由于课堂的单一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学生学习劲儿头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率不高,初三
张达兴  1953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协水彩画工作委员会理事,《新闻晚报》记者。  2000年《峥嵘岁月——一位藏族老人》入选上海水彩粉画艺术展;  2001年《火凤凰》入选全国水彩人物画展;  2002年《人民画家刘文西》入选纪念“延安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3年《飘零的思絮》入选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09年《热土》入选上海第五届大展。  
以生态教育为切入点,学校探索将生态学及教育生态学理论融入学校教育,从师生的融洽度、生生的快乐度、师家满意度三个维度打造“共荣生态家园”,构建“多样·共荣·平衡·发展”的教育生态共同体,创造以“生态德育圈”“生态智育圈”“生态体艺圈”“生态文化圈”为主的“生态教育园地”。  学校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让学校课程走向深度建构,建成生态学科课程和生态活动课程两大序列。生态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期刊
一天中午,两个孩子来到政教处找张老师,他们想把校园里那些不够漂亮的地方装饰一下。德育主任一听很感兴趣,还给他们派了一名美术教师做技术指导。两个孩子随后找到“学生中心”的“宣传部”,请求宣传部协助,一起制作了海报,在课间操集会的时段和广播时间进行宣传。他们还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天问美容师”的主题活动就此拉开帷幕。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孩子们就让校园里那些冰冷和阴暗的角落也变得有教育的味道和生命的温度。
期刊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游戏项目越来越多,传统游戏逐步被现代游戏所替代,甚至被抛弃。在人民群众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如跳皮筋、跳房子、骑木马、踢毽子、过家家、玩沙包、弹弹珠等,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一些传统游戏贴近自然、源于生活、简单易学,能锻炼儿童的身体和意志。  对优秀传统游戏的抛弃也等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将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当代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