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之父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剧变后,与诸多国家迅速倒向西方不同,纳扎尔巴耶夫强调开展“面向东西方的外交”,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并按远近、亲疏和重要程度建立了成熟的坐标体系:优先发展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伙伴关系,这是哈萨克斯坦稳定的基石;重视与美中欧等大国的高水平互动关系,以便获得技术、管理和资金;同时加强与土耳其等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舆论也称纳扎尔巴耶夫是“欧亚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化、极权主义与自由民主两种政治制度的产儿”。
纳扎尔巴耶夫在俄罗斯鞑靼斯坦

  长袖善舞——务实平衡的外交策略
  21世纪初,众多独联体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对纳扎尔巴耶夫和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平衡”的方法来应对。他深知美国是“颜色革命”的推手,注重与美国这座“灯塔”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纳扎尔巴耶夫对美外交充分体现了灵活、务实的原则,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一个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哈萨克斯坦还为西方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提供支持,允许其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哈萨克斯坦的领空和机场。纳扎尔巴耶夫还同意将哈萨克斯坦优质的石油输送到美国主导的石油管道中去。作为回报,美国很早就给予纳扎尔巴耶夫“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并取消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对哈萨克斯坦的限制,美国政治家们也在各种场合称赞哈萨克斯坦是“美国人的朋友”。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议成立国际反恐网络

  与此同时,纳扎尔巴耶夫也没有忽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外交中的地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世代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哈俄两国的合作不仅有双边基础上的,还有独联体框架下的。纳扎尔巴耶夫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支持俄罗斯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同时维持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众多的军事设施和基地。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表示要发展与北约的关系,参加欧洲安全体系以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强调发展同北约关系的前提是“不损害独联体内的军事合作”。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天然气价格之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租用问题、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等争端中大伤元气;与之相反,哈萨克斯坦则在哈俄合作中收获颇丰。凭借其刚柔并济、务实平衡外交政策的有效施展,纳扎尔巴耶夫成为原苏联地区屈指可数的能让美俄中都信赖的伙伴。
  政治世俗化与民族宗教和解
  当红色神话破灭后,各类“救世主”游走在这个迷茫封闭的国度,怂恿人们相信他们的说教,这对国家的稳定构成不小的威胁。对此,纳扎尔巴耶夫在《危机十年》中说:“宗教在哈萨克斯坦不是将自己置于民族和政治对立面的竞争团体,而是哈萨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虽然哈萨克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在这里并没有演变为政治力量,纳扎尔巴耶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并没有像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元首那样将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而是将手放在哈萨克斯坦的《宪法》上。在被问及他是否为穆斯林时,纳扎尔巴耶夫坦率地说:“我不回避我过去是共产党员,因此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不过,复活节时我就到东正教教堂,斋月时我拜访穆斯林清真寺……我遵循这样的思想原则,那就是上帝只有一个,而通往上帝的路有千万条。”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宗教理念造就了哈萨克斯坦多元宽容的宗教环境,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对非伊斯兰教派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强烈对抗,对无神论更是采取完全的宽容态度。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独联体国家掀起排俄浪潮,使得这一地区民族问题愈加复杂。哈萨克斯坦境内正式登记的民族有130多个,纳扎尔巴耶夫强调族际和睦,通过立法措施,严厉打击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的政党和团体,安抚各个少数民族,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哈萨克族的部分利益,团结俄罗斯族,保留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保护少数民族官员的利益……这使得哈萨克斯坦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冲突。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倡议下,1995年,哈萨克斯坦成立了旨在融洽民族关系的专门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全国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文化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纳扎尔巴耶夫还发起了一项旨在让出走的哈萨克人回归故土的运动。自独立以来,已有60万哈萨克人返回故土,国家为他们提供土地、住房,并提供就业协助。在独联体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为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实行的政策最为有效。
  在国际上,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组织召开了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协调世界各传统宗教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对话能最大程度压缩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自2003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宗教团体、宗教人士以及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由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萨克斯坦,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如此大规模的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尚未在其他地方举办过,哈萨克斯坦为此专门建造了一座面向所有宗教的建筑——“和平与和解宫”。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青年论坛”上与粉丝互动

  一体化的倡导者
  苏联解体前夕,纳扎尔巴耶夫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联盟,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肢解帝国的时候,远在南部边陲的中亚国家被摒弃在核心决策圈外。三国签订《别洛韦日协定》后,纳扎尔巴耶夫控制住自己的失望之情,立即同中亚四国协商,力促独联体的建立。
其他文献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一种新抗体,可攻击99%的艾滋病病毒(HIV)株系,防止灵长类动物受到感染。该抗体已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人類临床试验将于明年启动。人类感染HIV后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因为HIV具有超常的变异能力,单一病人身上的HIV变种,数量上相当于全球流感流行期的病毒种类。一小部分人在感染HIV多年后,身体中会产生一种具有广泛中和能力的抗体,它可攻击HIV基础物质并杀死大量HIV变种
猕猴乃至人类以外的其他灵长类动物不能“说话”,人们一直以为这与它们的声带缺陷有关。但美国的一项研究推翻了这一看法,认为灵长类动物不能说话的原因可能在于它们的大脑,而不是声带。研究人员利用X射结成像建立猕猴声带电脑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猕猴很容易就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包括英语字母中最基本的5个元音。研究人员据此推测,如果猕猴能像人类那样思考,那么它们将能说出数千个单词,甚至完整的句子。这一发现说明,
长期太空飞行损害宇航员的视力。此前有观点认为,这种视力损害与太空微重力环境导致宇航员下身血液移到上身有关。最近美国研究人员提出,真正原因可能与脑脊髓液变化有关。脑脊髓液是一种透明液体,能帮助缓冲脑与脊髓的压力,同时运送营养物和运走代谢废物。在地球上,脑脊髓液会帮助人适应从躺姿改变到坐姿或站姿的身体内部压力变化,但在太空,这种姿态变化并不会带来内部压力变化,导致脑脊髓液发生“混乱”。研究人员对7名国
动物凶猛 一眼便知  即便不了解动物的习性,人们见到山羊都会认为它很温顺,见到野猫就会觉得它很凶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秘密在于动物的瞳孔:山羊一类的动物瞳孔是水平形状的,而响尾蛇、猫科等动物的瞳孔却是垂直的窄缝。动物的瞳孔形态为什么不同呢?一项针对200多个物种的研究显示,瞳孔的不同形态与动物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竖条状瞳孔和圆形瞳孔有助于一些肉食动物捕猎,而水平状的瞳孔有助于另一些物种从远处发现捕
这可能的确有科学道理。近日,英美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对3岁小童进行45分钟的脑能力测试,便能预测他们长大后会否成为“社会负累”,例如犯罪、制造单亲家庭或靠福利度日。科学家希望研究结果有助及早找出 这类人士,从小为他们提供协助,减少社会未来负担。该研究刊于《自然-人類行为》期刊上,追踪了1037名从3岁到38岁的新西兰人成长历程。他们在3岁时接受脑能力测试,评估语言、社交及处理 极端情绪的能力
最古老动物当属海绵  关于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是海绵还是栉水母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家争论的热点。一个国际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对近几年公布的关键基因组数据集进行分析,发现现生动物中最古老的支系其实是形态结构极其简单的海绵,而非解剖学上更为复杂的栉水母。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生物,没有神经、消化和循环系统,而是依靠海水流经身体来获取食物和氧气。它们的形状像植物,又固着在海底,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植物,
随着17、18世纪中西贸易的展开和“中国风”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国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追逐和青睐。在这些艺术品中,有一种画最为独特,最富神秘感,也最受西方人所喜爱,它因小巧便携、物美价廉,成为西方人士造访中国时必买的礼品之一,它就是通草水彩画。  这种画作上色后,色彩异常亮丽,凹凸有致,效果几近刺绣。其材质不仅尺幅小,通常只有巴掌大小,而且质感强,富有极强的立体感,色白柔软,看上去像是用中国大
我国自主研制的水陆两栖大飞机AG600近日完成了最后一次低速滑行试验,接下来将先后进行中速和高速滑行试验,预计于7月底进行首飞。AG600与我国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和新一代干线客机C919并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而AG600又具有鲜明的特色,即水陆两栖。水陆两栖飞机是一种既可从陆上起飞,也可从水上起飞的飞机,即人们常说的能“上天入海”的飞机。AG600是名副其实的“海空巨无霸”,飞机机长37
不同于中餐喜欢将一种食材尝试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和佐料来烹制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在西餐中,一般对某种食物最适合的烹调方法是有固定的讲究的。比如:鱼一般用炸和焗的方式,而猪肉多用煎烤,牛肉多用炖煮的方式。这是一种從中世纪就传下来的烹调理念,西方人相信每种食物都有固定的特质,需要有特定煮法配合。例如,鱼肉又湿又冷,所以最好炸得又热又干;而干、热的牛肉用水煲煮最好;煎烤猪肉,则是针对其热中带湿的特性。在这样的
苏联宇航员尤里·洛玛曼柯43岁的时候,在太空站生活了326天回到地面时,身体竟然长高了1厘米。这1厘米是在失重的状态下增加的。大家知道,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身高已经达到了极限,到了中年以后,一般是不会再长高的。那么,这位宇航员为什么又长高了1厘米?这要从人的骨骼说起了。人的脊椎骨是由33块骨头组合而成的,其中绝大多数骨头中间由椎间盘所分隔。椎间盘是一种坚韧的纤维状组织,能起到保护脊柱的作用。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