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的代谢物分析

来源 :林业与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ao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主要药用部分嫩枝和叶中的代谢物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进行分析,从猴耳环的嫩枝和叶中共鉴定出712种代谢物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酚酸类、脂质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部位之间代谢物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槲皮素、表儿茶素苷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猴耳环药用特征标志物在嫩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组织,而表儿茶素、槲皮苷和杨梅苷等特征标志物则在叶组织中含量更高。综合表明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均富含多种高生物活性物质,大部分药用特征代谢物在嫩枝和叶
其他文献
超临界机组大修检查普遍发现汽轮机低压缸叶片存在点蚀现象。为了分析低压缸叶片点蚀的产生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采用离子色谱仪对机组水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水汽中CO2含量很少,对叶片点蚀的影响不大;点蚀主要原因是精处理混床运行终点控制不当,造成水汽中氯离子含量偏高所致。控制好精处理混床运行终点,可以有效避免超临界机组汽轮机低压缸叶片的点蚀问题。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滁县,1949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仪器学博士学位,1956年5月回国,8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2021年6月29日,陆元九获“七一勋章”。  一生坎坷起伏,辗转求学于战乱时代,远渡美国深造,放弃海外
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经验,文章从线上课程建设、线上学习模式、线下资料准备、线下授课等方面进行了一一介绍。实践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金课”课堂。
王淦昌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物理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78年6月,王淦昌告别了17 年隐姓埋名的生活,从四川调回到北京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一个月之后兼任原子能所所长。这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为了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位古稀老人仍不知疲倦、呕心沥血。1979年12月1日,王淦昌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修身齐家”的理念在传统中国备受尊崇  提起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许多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陌生的是人们并不了解它的具体形态,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更不会将其与法律制度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今天的许多法学家看来,以家法族规为代表的社会规范,与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一并组成了人类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同依靠国家强制力执行的国家法(又称“硬法”)
李建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进入新时代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复兴之路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家风险挑战。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两大历史性进程的交织作用下,中国国家安全处于全面拓展期和深刻变化期。在此背景下,党中央
镍镀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单纯的镍镀层易存在孔隙、晶粒粗大等缺陷,在镀镍时加入少量稀土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镀层的性能。为此,通过改变电镀液成分和电流密度,在Q235基底上电镀形成一系列NiCoCe合金层,通过浸泡试验及电化学试验评价表面处理前后耐蚀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0~0.4 g/L Ce元素可以通过细化晶粒有效增强镀层的耐蚀性,当电流密度小于0.04 A/cm2时,电流密度的增加可以使镀层中的晶粒细化,提高镀层的致密性和耐腐蚀性。当Ce元素的添加量为0.4 g/L,电流密
今年7月,近地轨道空间接连迎来“访客”一一私营公司的载人飞船竞相完成太空首秀。人们想知道,商业化太空游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在技术上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幼儿教师是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对于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通过对部分幼儿教师的网络问卷,从信息意识与情感态度、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调研分析了济南市部分城市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并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出了参考与建议。
从实验室已有的木腐菌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利用刚果红染色进行初筛,选择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落进行酶活测定再次进行复筛。同时,利用分子学手段对高效产胞外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鉴定。最终,筛选出4株高效产胞外纤维素酶的菌株,其中菌株HF-3在28℃、180 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5 d后,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最高,高达67.772 U/mL,经鉴定为密褐褶孔菌Gloeophyllum trabeum;另外Y5、Y6、Y2共3株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