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的幽默一点,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时,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陈述,归纳得简明、扼要而又形象,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一些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同时,美术课堂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在欣赏的同时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确选择欣赏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表现得心灰意懒,没兴趣,对完全陌生的作品则无动于衷。只有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和具有极高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才会有极大的兴趣。而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向日葵》等。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蒙娜丽莎》学生大多知道,但学生真正看到了什么呢?只是一位妇女肖像而已。“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对于很抽象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共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先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和经验,点、线、面的构成,对比,平衡,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等,例如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把他画的具象的《公牛》和抽象的《公牛》放在一起展示讲解,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引发共鸣。除此以外,还要大力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家乡的蜡染、刺绣、竹编、踏虎的凿花艺术、苗族,以及瓦乡族的挑花艺术、菊花石雕、泥塑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要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維与想象,这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
总之,美术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加兴趣为目的,这样才能上好一堂生动的课程。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以上的方式会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透彻,更能提高对美术的兴趣,这样教学目的才能达到,全素质的人才方可以得到培养,也才能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促使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第八中学)
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的幽默一点,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时,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陈述,归纳得简明、扼要而又形象,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一些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同时,美术课堂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在欣赏的同时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确选择欣赏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表现得心灰意懒,没兴趣,对完全陌生的作品则无动于衷。只有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和具有极高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才会有极大的兴趣。而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向日葵》等。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蒙娜丽莎》学生大多知道,但学生真正看到了什么呢?只是一位妇女肖像而已。“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对于很抽象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共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先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和经验,点、线、面的构成,对比,平衡,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等,例如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把他画的具象的《公牛》和抽象的《公牛》放在一起展示讲解,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引发共鸣。除此以外,还要大力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家乡的蜡染、刺绣、竹编、踏虎的凿花艺术、苗族,以及瓦乡族的挑花艺术、菊花石雕、泥塑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要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維与想象,这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
总之,美术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加兴趣为目的,这样才能上好一堂生动的课程。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以上的方式会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透彻,更能提高对美术的兴趣,这样教学目的才能达到,全素质的人才方可以得到培养,也才能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促使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