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次数 ”激活全文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s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次数 新闻写作 新闻报道
  
   在重大新闻现场,一个关键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也可以成为新闻。而当同样的话、同样的动作重复几次,就更加富有深意。记者如果能够捕捉到话语、动作出现的次数,从“次数”中做文章,经常可以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从“次数”捕捉新闻
  
  新闻人物随便谈到的一句话,不一定能作为新闻。但如果这句话重复了几次,往往是很好的新闻主题。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一个非洲海岛小国——毛里求斯。毛里求斯的自然条件和海南相似,曾培炎认为毛里求斯有许多方面值得海南学习。笔者后来注意到,曾培炎先后5次提到毛里求斯,于是以《曾培炎5次提到毛里求斯——这个岛国值得海南好好学习》为题写了一则消息。
  报道在导语中这样写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今天上午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先后5次提到毛里求斯。在他看来,这个自然条件和海南极为相似的非洲海岛小国,有许多方面值得海南好好学习。
  这一新闻素材如果以“曾培炎建议海南向毛里求斯学习”为主题,也可以写出报道。但相比之下,以“5次”为新闻由头引出全文,更具吸引力,也更能打动人。
  一个省领导在重大项目开工时强调质量,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闻。但在2009年8月海南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开工时,省长罗保铭在离开前3次留步,强调要把好质量关。笔者一位同事注意到了这3个场景,写出了特写《罗保铭三次留步说质量》。
  报道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出席海口—屯昌高速公路开工奠基仪式的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在开工奠基仪式上只有一句话:“我宣布,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现在开工。”
  但不到20分钟的开工仪式结束后,炎炎烈日下,罗保铭在动身返海口前三次留步,反复叮嘱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真正做到阳光工程阳光建设,不负全省人民的信任。
  随后是3次留步、3次说质量的特写。“上午9时45分,刚刚结束培土奠基、准备返回海口的罗保铭停下脚步……”“走了一小段,罗保铭再次留步……”
  该报道巧妙地抓住了3次留步,和3次说质量这两个次数,使报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次数”激活全文
  
  以“次数”为线索行文,可以使一篇报道条理清晰,流畅自然。特别是在新闻特写中,“次数”往往可以激活全文。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发言。笔者注意到,周济发言时连续说了6次“感谢”,但这6次感谢分三个层面,于是决定以“三谢”为主题行文,写出特写《教育部长三谢海南》。
  报道开头这样写道:
  “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海南带了一个好头,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今天下午海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教育部长周济三次为海南发展教育所作的努力说“谢谢”,令海南团的代表们感到心中热乎乎的。
  报道随后巧妙地以三个层次的“感谢”贯穿全文,对周济讲话的合理取舍和灵活引用,使报道简明扼要,主题突出。
  代表们发言结束后,周济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发言。
  “虽然说这个省是个小省,也比较年轻,但广大的海南人民对教育有迫切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真正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济说,这次总理报告说到,今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全国农村1.5亿孩子受益,这就意味着国家把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是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提高全民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周济的第二个感谢也由此而生,“感谢海南省委、省政府,是你们带头在2005年就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一带头有着重要的意义。”周济说,“当时我们做了调研,给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正考虑能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南带头做了这个事情,效果非常好。最后中央才下了决心。”“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海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代表教育部对你们再次表示感谢。”
  周济的第三个感谢是对海南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的举措。“你们在2005年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这个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也是我们要感谢的。”
  三番感谢过后,周济还作了非常真诚的表态……
  这一报道在海南日报见报后,在省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教育系统传为佳话。一直到现在,海南教育届还经常说起教育部长的“三谢”,报道给了海南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激励和鼓舞。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参加海南团审议时,李永喜代表向汪光焘连提三个意见。汪光焘不但虚心接受建议,还诚恳地向李永喜代表道歉。笔者同样以次数为线索,写出《李永喜三问建设部长》一文。
  报道这样写道: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向你检讨,今后一定加大工作力度。”国家建设部长汪光焘,今天上午诚恳地向李永喜代表道歉。
  汪光焘的“检讨”源于海南团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永喜反映的三个问题。
  汪光焘今天上午来到海南团代表中间,听取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向心直口快的李永喜代表一开口,就直奔主题:“今天建设部长在场,机会难得,我有三个意见要提。”
  报道接下来便交待李永喜的“三问”。“建筑材料的坑农现象很严重,假水泥假钢筋泛滥,严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李永喜反映这第一个问题就触动了汪光焘……”“李永喜的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垃圾处理或污水处理工程如何规范……”“李永喜反映第三个问题是……”
  三个问题很好地串起了全文,使全文简洁流畅,耐人寻味。
  
  以“次数”渲染感情
  
  在一些场合,当事人短时间内几次同样的动作,往往体现出当事人一种特别的感情。记者如果能抓住“次数”做文章,便可以很好地渲染感情,从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2009年3月9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作了主题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会发言。当时海南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张维庆的发言令海南全省上下为之欢欣鼓舞。巧合的是,张维庆此后不久担任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四巡回检查组组长,所负责检查的省份就包括海南。9天后,海南省召开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大会,张维庆出席大会并讲话。
  笔者曾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张维庆的大会发言,并作了详细的报道。在张维庆出席海南省的动员大会时,笔者便想到可能会有好的新闻素材,于是特别注意张维庆的一言一行,细心观察现场的反应。果然,当介绍到张维庆时,现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随后张维庆在发言时,再次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鼓与呼。笔者注意到,张维庆在谈国际旅游岛的3分钟讲话中,赢得了3次掌声。于是,便决定以《3分钟讲话赢得3次掌声》为题行文。
  报道写道:
  今天上午,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大会上,当中央第四巡回检查组组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被介绍时,现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鼓与呼的,就是张维庆主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特别指出。
  主持会议的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紧接着说:“张维庆主任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了一个大广告,在大会期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海南人民不会忘记,9天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张维庆作了主题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会发言,海南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令当天参加会议的省和市县领导干部深受感动的是,张维庆在随后的讲话中,再一次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鼓劲。
  虽然他涉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讲话只有3分钟,但就这短短的3分钟内,所有与会人员为他的热情所感染,报以了3次热烈的掌声。
  报道随后表述张维庆的讲话内容,并穿插3次掌声的特写。“与会人员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顿时,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现场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报道从“3次掌声”着笔,既体现了张维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注,又突出了海南的干部群众对张维庆的感激之情。“3次掌声”很好地渲染了感情,升华了主题。
  2008年7月16日,海南省重点支援四川省宝兴县灾后重建签字仪式上,笔者一位同事的报道《六分钟讲话三次鞠躬——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深情谢海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报道写道:
  6分钟的讲话,3次鞠躬,在今天下午的海南省重点支援四川省宝兴县灾后重建签字仪式上,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难抑感恩之情。
  开始讲话前,张作哈就鞠了一躬……
  得悉今天签约仪式现场就有海南紧急救援队的同志,张作哈又鞠了一躬。
  ……
  简短的讲话完毕,张作哈再次鞠躬。
  报道以张作哈的3次鞠躬引领全文,很好地凸显了“感恩”这一主题,使报道富含感情,感染力强。
  上述报道均被报社评为特稿,有的还在全省、全国获得新闻奖。从上面这些例子可看出,在新闻现场注意“数”次数,可以“数”出不少妙文。■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2013年11月,笔者所在的部门新开设一新闻专版,名为《基层连线》。其中,《一线探访》栏目为专版上的主打栏目,其对于新闻价值、写作内容、后期编辑等方面的要求很高。精细、深度、广度,是该栏目的最大特色。本文以笔者亲身参与和操作过的《一线探访》栏目专题新闻稿件为例,重点探讨专题新闻报道的角度选取问题和操作思路。  【关键词】专题切口 整合 预判 操作  专题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主题策划、系列策划
【摘 要】本文试以省级电视台湖北经视的民生新闻节目《经视直播》为例,探讨其受众定位模糊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力图使该类栏目能得到更多受众的欢迎。  【关键词】《经视直播》 民生新闻 定位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办《南京零距离》节目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如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以及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这些民生新闻栏目“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
【摘 要】地区媒体形象是指某一地区在新闻媒体上所展现出来的让大众所感知到的形象,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地区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察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地区媒体形象可以促进该地各方面的良性发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品质优异、统一连贯、真实可信的国际化的地区媒体形象。  【关键词】地区形象 媒体形象 海南国际旅游岛  地区媒体形象作为关于一个地区的新闻媒体所集中体现
【摘 要】电视系列报道是我国独特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消息类新闻的深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如今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信息的新闻体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笔者通过《看见·静观英伦》,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所必备的因素。  【关键词】电视新闻 系列报道 《看见·静观英伦》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电视新闻节目范畴,它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的报道”。①电视系列报
【摘 要】这是一个舆情危机高发的时代,地沟油事件、古井贡酒“勾兑门”、“毒胶囊”、丰田“召回门”、“红罐大战”等频频爆发,每天都在冲击公众的眼球。2012年9月由新浪发出的一条微博,“黄金大米”事件和转基因食品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公众的讨论与关注。本文主要以此事件为个案,探讨涉事主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 “黄金大米” 舆论危机  一、概念界定  随着
【摘要】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打破了新旧媒介间的壁垒,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凤凰新媒体作为凤凰传媒集团的子公司,以融合作为媒体发展的战略手段,致力于构建全球华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本文从思想、媒介科技、所有权、人员及人员技能、媒介内容、媒介战术性这六个方面来分析凤凰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战略。  【关键词】凤凰新媒体 媒介融合 战略研究    媒介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之间相互
英国著名军医詹姆斯·米兰达·巴利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身材娇小却争强好胜,他固执己见却医德高尚。近日一位南非退休医生终于揭开隐瞒了199年的惊人秘密:詹姆斯竟然是个女儿身,“他”女扮男装考入医学院,并且从军行医长达53年!    女扮男装,考入医学院参军行医  她的原名叫玛格丽特·安·巴克雷,于1795年出生在爱尔兰考克市。根据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习俗,女子不得从事医生职业,更不得参军。可是个性
【摘 要】高校校园媒体在学校内外宣传、师生表达意见、素质教育实践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以互联网络等为主的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高校校园媒体的形式和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变化,并遇到了信息传播能力被削弱等一系列挑战和困难。本文以江西省井冈山大学为例,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方法,分析普通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试图找到校园媒体的发展方向和转型之路。  【关键词】校园媒体 困境 对策  一、引言  
1、提升品牌知名度是首要的传播战略。提升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三种策略:加大宣传费用投入、采用差异化的创意、多媒体整合营销传播。  2、文化品牌侧重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创新的原创程度可将创新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文化产品品牌创建的风险较大,绝大部分的文化产品品牌大都采取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  3、品牌符号的跨平台传播战略。在塑造文化产品品牌时
【摘要】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亟待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节目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应认识到“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娱乐至死”;应依靠三网融合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升级。  【关键词】娱乐电视节目 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随着电视节目娱乐功能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