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小学生的学习是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了他们的知识水平,是他们自我评价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因而学生的学习困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作为其知识获取和卓越的重要基础,当学业成就与自我期望存在差距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旦这种差距不能得到改善,学生的自卑心理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会引起身心疲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应与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注重沟通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积累和发展,实现自我、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渗透策略
  【中圖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5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仅是理解在身体的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础,影响着学生生活的快乐幸福和他们将来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基础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必须抓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利用好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一、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材的编排越来越合理化了,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很好地教育素材,都是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的,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学更加融洽。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时,去感受之中那服务于人民,心系本性的崇高思想和为了人民的良好生活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时,去品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好幸福,并要去珍惜,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抓住文中“雨来”的形象,教育学生面对邪恶势力要勇敢、机智、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精神,在教学中去挖掘教材的内涵,去引导教育学生,去培养他们高尚的品质心灵得到提升,得到健康心理教育。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灵空间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简单而复杂,纯朴而奇特,丰富多彩的,看似天真活泼的性格,其实他们的心理也是有着负担和压力。这是来自于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和压力,心理学家已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时,学生学习时效率最高,效果更明显,学习时,只有自主去学,快乐去学,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往,用自己对学生的美好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反应,去唤起他们美好的心灵,营造民主、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创造轻松快乐的心灵空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效地学习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愿意发言,不积极举手,不善于表现自己,怕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这时教师就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清除学生的顾虑,逐渐消退恐惧心理,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活跃,富有激情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的心理也就没有负担了,学生就能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顺利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师情感的关爱下,得到感化,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健康的人生,具有崇高的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特征的,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教学内容,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使得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学有方,但无定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同时要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法结合起来,使教学流程得到优化,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心灵得到熏陶,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授古代诗歌时,可以建立一个“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学生自由学习”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满足学生“自学”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某些情境或角色时,学生可以创造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体验生活的美丽和人类的真爱,从而促进学生健全心智的健全。
  四、善用积极正向的评价,巩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而且可以通过鼓励积极的评价、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采纳鼓舞人心的评论、积极引导他们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的日常表现。因而在学生的阅读、作文以及口语交际等语文环节的评价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此巩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人”真正的健康,不仅要有身体的健康,更要有心理上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是判断小学生是否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小学生能否形成良好习惯,能否具有高尚品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自觉地就受到了熏陶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的干扰和阻力,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翠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2(23):50-51.
  [2]张爱年.乐学·体验·领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5(2):23-23.
  [3]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2016(7):60-60.
  [4]佚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5):16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51-01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互动教学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使学生遇到障碍时通过点拨豁然开朗,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方向的去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互动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作为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接受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地点,承载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因此,构建主义学习观这一先进且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值得讨论。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观;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兴趣 求知欲 因材施教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76-0
以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研究了D101大孔树脂对血竭总黄酮的吸附情况,对静态吸附曲线和动态穿透曲线进行了数学拟合,并计算了静态吸附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D101树脂对血竭总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93-0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人
本文以草酸和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改变原料的摩尔比反应制备了不同取代度(0.1到0.9)的草酸淀粉酯,采用滴定法测定产物的取代度,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征产物(取代度为0.41)的化学结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英语两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行性,认为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培养
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中,有四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总体性、意识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真理.其中,曼海姆的社会历史总体概念被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近年来,桥联双芳氧基作为辅助配体在稀土金属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研究发现部分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配合物在催化己内酯和丙交酯等环酯类单体的聚合中显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