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高校新生(不包括研究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中一群特殊而重要的服务对象,面对这些庞大而全新的群体,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某地方高校的2011级新生中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90份,有效卷381份。本文以从新生入馆教育、导读、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论述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开展针对新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新生入馆教育质量是新生信息服务的基础
高校新生在中学阶段大多不太熟悉图书馆,也没有见过高校图书馆有如此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文献信息丰富的图书馆,既兴奋、好奇,又不知该如何利用图书馆读书。调查表明,53.02%的新生仅仅把图书馆当成安静的自习室,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帮助、引导新生了解和认识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信息服务的基础。这项工作由新生入馆教育完成,这段时间一般都很短。入馆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引导新生了解、认识图书馆的结构、布局、资源构成、服务内容、信息查找、规章制度,以及文明阅读等方面的内容,任务繁重。为保证入馆教育的质量,我认为应该从新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出发,根据新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
1.明确入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前,电子信息已经成为人类信息资源的主体。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数量已经和纸质资源齐平,有些超过纸质资源。据调查,有58.27%的新生利用了纸质图书,仅有12.34%的利用过电子图书,46.46%的新生利用纸质期刊,仅有11.29%的利用电子期刊。这说明大一新生对现代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缺乏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图书馆的许多新型信息资源,如机构库、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学科门户,等等,很多新生更是前所未闻。他们对图书馆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缺乏了解。当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碰到问题时,不知以何种方式解决。因此新生入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服务内容及网站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会使用馆藏联机检索系统(OPAC)、学会借还馆藏资料,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文明阅读习惯[1]。应重点使新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现代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及能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认识和了解图书馆,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
2.综合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新生入馆教育可以采取参观、发放《图书馆使用手册》、利用PPT课件讲座,利用视频片边播放边讲解、浏览网上入馆教育培训系统等方式。在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时,各馆应根据各自学校及图书馆的条件与学生的特点,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入馆教育,以增强教育效果。可以把图书馆机构设置、馆藏布局、书目查询、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等常识性内容录制成光盘,分发给新生班级,利用教室内的专用电视组织观看;军训期间,由代理班主任带队组织各班新生入馆实地参观[2],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图书分类与排架、数据库利用与文献检索等专业性问题,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新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新生专栏或新生教育系统,把有关新生教育的视频、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文本上传到网上,使有条件的新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增强教育效果。
3.加强新生教育的后续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后续教育措施的缺乏,会导致前期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3]。因此,必须注重新生入馆教育的延续性,加强相关的后续教育。新生入馆教育要和图书馆的各种培训活动结合,如与图书馆常规的讲座、文献检索课程相结合,把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作为讲座或者课程的第一讲。也可以安排有兴趣的新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图书馆工作。随着新生的学习、生活趋于稳定、利用网络的条件不断成熟,新生通过网络能够学习利用图书馆知识和技能。把经过完善的新生入馆教育资料放在图书馆主页或新生专栏上,允许学生随时随地播放和下载;也可在图书馆主页上针对新生设立FAQ,解答新生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或者利用QQ、MSN以及TRS论坛、E-mail、图书馆的实时咨询平台,多途径、多方位与新生交流和沟通,力争第一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4]。
三、做好导读工作是提高新生信息服务效率的根本
刚入校的新生,他们的阅读行为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在新生经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类为首位(占51.18%);其次为文学类(44.10%);再次为科普类(33.60%);经典名著排在第四(28.08);而教参教辅排在最后(17.32%)。对“你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好书推荐、图书导读”方面进行调查时,82.94%的新生明确表示需要,12.86%的新生表示无所谓,只有6.82%的新生表示不需要。从这些可以看出,新生在选择图书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热衷于消遣性读物。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有效的导读服务,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做好导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新生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
1.做好传统的导读工作
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导读方式,这些由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阅读指导主要有推荐书目、名著导读、书评等,这些方式在今天仍然非常有效。图书馆可定期在网上新生专栏、板报、宣传栏、宣传品中,发布针对新生的推荐书目、书评等信息;还可请专业课教师推荐各专业新生必读专业书目;或请有威望的教授列出必读书目;或就本馆收藏情况介绍某一类书目的信息。[5]
传统的导读工作,一般可在日常的借阅与阅览过程中进行,着重培养新生健康的读书兴趣,引导新生阅读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吸收健康的知识信息。
2.创新导读方式
在开展传统导读工作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导读方式,增加导读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导读工作的成效。
(1)开通手机服务功能,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导读。图书馆开通手机服务功能,并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如网易POPO、Microsoft、Net Meeting、QQ、ICQ、MSN、Messenger、雅虎通、新浪UC、SKYPE等,实现向新生推荐书目、名著导读、书评等功能[6]。
(2)以阅读排行榜进行导读。从图书阅读情况来看,在高校读者中存在着,经典图书依旧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对于近年出版的优秀图书,拥有极高的热情。排行榜既可以按学科排,又可以按专业排,还可以两者同时采用。采用排行榜推荐图书,可以更好地体现推荐书目的实效性、灵活性和趣味性[7]。
(3)针对新生好奇心强、活跃的特点,开展新生乐于参加和接受的导读活动。成立读书协会,举办读书活动,请专家作专题报告,讨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新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读书月、服务宣传周吸引新生;利用电子公告板或电视把导读书目循环播出;设置导读书架,向新生推荐经典图书、社会热点图书;设置漂流书架让读者互相推荐、赠阅好书;创办读书类的馆内刊物进行宣传导读[8]。
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化新生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其中信息能力教育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和交流信息等方面的教育,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调查中,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是否一般都能得到?”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回答都能得到,40.5%的人一般能得到,35.4%的人经常不能得到,24.1%的人很难得到。因此我们发现新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而获取信息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前提。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尤其是获取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深化新生的信息服务。
1.确保制度化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缩短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如信息检索课)被压缩取消,这非常不利于新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努力创造制度化、规范化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才能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学校层面,尽量争取独立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学时不一定很多,但必须是必修课,这样能保证所有的新生都得到基本的、必要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打下基础。根据新生的特点,采用培训班、辅导班、讲座等形式,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提高新生的信息素养。
2.教育内容要符合新生的需求特点
针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管是采取信息检索课还是其他讲座、辅导班的形式,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新生的需求特点。新生在信息能力培训内容上要求很多,有计算机基本操作、馆藏书目查询、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数据库检索、常用应用软件介绍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随着教育的深入由易到难不断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检索课对于高校新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技能课,向他们传授相关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类型、特征,信息资源的种类、特点,也要传授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方法,介绍信息检索策略的制定与调整的情况。注意培养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文明利用文献信息,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是在日常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因此,要把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和培训中,这是培养新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3.教学方法要考虑新生的接受能力
根据调查,新生希望信息检索课及其他相关培训采取“实践教学”方式的比例最大,为65.62%,其次是“课堂讲授”为27%,“网络自助式”为23%,“讨论式”为20%。新生比较倾向于结合具体的检索实践,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刚脱离高中进入高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于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应该以问题教学为主,以任务为驱动,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地开展新生的信息服务,使新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资源,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方法。新生的入馆教育、导读工作、信息检索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掌握新生阅读倾向、需求特点、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工作必须在充分研究、掌握新生阅读倾向、需求特点、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学勤.试论高校图书馆新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68-69.
[2]刘时蓉.大一新生图书馆认知状况调查[J].图书馆,2011,(6):89-91.
[3]赵苹.新生入馆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模式探索——以广州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114-117.
[4]周安.数字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生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76-77.
[5]陈月爱.高校图书馆新生导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4):131-132.
[6]彭一馒.即时通讯在图书馆导读服务中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9)46-47,14.
[7]王喜明,祁莉.打造“推荐图书排行榜”——高校图书馆导读的新思路[J].图书馆建设,2010,(7):78-81.
[8]雷迪.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平台的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79-81.
高校新生(不包括研究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中一群特殊而重要的服务对象,面对这些庞大而全新的群体,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某地方高校的2011级新生中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90份,有效卷381份。本文以从新生入馆教育、导读、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论述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开展针对新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新生入馆教育质量是新生信息服务的基础
高校新生在中学阶段大多不太熟悉图书馆,也没有见过高校图书馆有如此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文献信息丰富的图书馆,既兴奋、好奇,又不知该如何利用图书馆读书。调查表明,53.02%的新生仅仅把图书馆当成安静的自习室,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帮助、引导新生了解和认识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信息服务的基础。这项工作由新生入馆教育完成,这段时间一般都很短。入馆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引导新生了解、认识图书馆的结构、布局、资源构成、服务内容、信息查找、规章制度,以及文明阅读等方面的内容,任务繁重。为保证入馆教育的质量,我认为应该从新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出发,根据新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
1.明确入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前,电子信息已经成为人类信息资源的主体。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数量已经和纸质资源齐平,有些超过纸质资源。据调查,有58.27%的新生利用了纸质图书,仅有12.34%的利用过电子图书,46.46%的新生利用纸质期刊,仅有11.29%的利用电子期刊。这说明大一新生对现代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缺乏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图书馆的许多新型信息资源,如机构库、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学科门户,等等,很多新生更是前所未闻。他们对图书馆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缺乏了解。当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碰到问题时,不知以何种方式解决。因此新生入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服务内容及网站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会使用馆藏联机检索系统(OPAC)、学会借还馆藏资料,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文明阅读习惯[1]。应重点使新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现代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及能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认识和了解图书馆,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
2.综合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新生入馆教育可以采取参观、发放《图书馆使用手册》、利用PPT课件讲座,利用视频片边播放边讲解、浏览网上入馆教育培训系统等方式。在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时,各馆应根据各自学校及图书馆的条件与学生的特点,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入馆教育,以增强教育效果。可以把图书馆机构设置、馆藏布局、书目查询、借阅流程、规章制度等常识性内容录制成光盘,分发给新生班级,利用教室内的专用电视组织观看;军训期间,由代理班主任带队组织各班新生入馆实地参观[2],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图书分类与排架、数据库利用与文献检索等专业性问题,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新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新生专栏或新生教育系统,把有关新生教育的视频、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文本上传到网上,使有条件的新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增强教育效果。
3.加强新生教育的后续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后续教育措施的缺乏,会导致前期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3]。因此,必须注重新生入馆教育的延续性,加强相关的后续教育。新生入馆教育要和图书馆的各种培训活动结合,如与图书馆常规的讲座、文献检索课程相结合,把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作为讲座或者课程的第一讲。也可以安排有兴趣的新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图书馆工作。随着新生的学习、生活趋于稳定、利用网络的条件不断成熟,新生通过网络能够学习利用图书馆知识和技能。把经过完善的新生入馆教育资料放在图书馆主页或新生专栏上,允许学生随时随地播放和下载;也可在图书馆主页上针对新生设立FAQ,解答新生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或者利用QQ、MSN以及TRS论坛、E-mail、图书馆的实时咨询平台,多途径、多方位与新生交流和沟通,力争第一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4]。
三、做好导读工作是提高新生信息服务效率的根本
刚入校的新生,他们的阅读行为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在新生经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类为首位(占51.18%);其次为文学类(44.10%);再次为科普类(33.60%);经典名著排在第四(28.08);而教参教辅排在最后(17.32%)。对“你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好书推荐、图书导读”方面进行调查时,82.94%的新生明确表示需要,12.86%的新生表示无所谓,只有6.82%的新生表示不需要。从这些可以看出,新生在选择图书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热衷于消遣性读物。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有效的导读服务,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做好导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新生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
1.做好传统的导读工作
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导读方式,这些由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阅读指导主要有推荐书目、名著导读、书评等,这些方式在今天仍然非常有效。图书馆可定期在网上新生专栏、板报、宣传栏、宣传品中,发布针对新生的推荐书目、书评等信息;还可请专业课教师推荐各专业新生必读专业书目;或请有威望的教授列出必读书目;或就本馆收藏情况介绍某一类书目的信息。[5]
传统的导读工作,一般可在日常的借阅与阅览过程中进行,着重培养新生健康的读书兴趣,引导新生阅读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吸收健康的知识信息。
2.创新导读方式
在开展传统导读工作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导读方式,增加导读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导读工作的成效。
(1)开通手机服务功能,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导读。图书馆开通手机服务功能,并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如网易POPO、Microsoft、Net Meeting、QQ、ICQ、MSN、Messenger、雅虎通、新浪UC、SKYPE等,实现向新生推荐书目、名著导读、书评等功能[6]。
(2)以阅读排行榜进行导读。从图书阅读情况来看,在高校读者中存在着,经典图书依旧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对于近年出版的优秀图书,拥有极高的热情。排行榜既可以按学科排,又可以按专业排,还可以两者同时采用。采用排行榜推荐图书,可以更好地体现推荐书目的实效性、灵活性和趣味性[7]。
(3)针对新生好奇心强、活跃的特点,开展新生乐于参加和接受的导读活动。成立读书协会,举办读书活动,请专家作专题报告,讨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新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读书月、服务宣传周吸引新生;利用电子公告板或电视把导读书目循环播出;设置导读书架,向新生推荐经典图书、社会热点图书;设置漂流书架让读者互相推荐、赠阅好书;创办读书类的馆内刊物进行宣传导读[8]。
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化新生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其中信息能力教育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和交流信息等方面的教育,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调查中,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是否一般都能得到?”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回答都能得到,40.5%的人一般能得到,35.4%的人经常不能得到,24.1%的人很难得到。因此我们发现新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而获取信息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前提。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尤其是获取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深化新生的信息服务。
1.确保制度化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缩短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如信息检索课)被压缩取消,这非常不利于新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努力创造制度化、规范化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才能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学校层面,尽量争取独立的新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学时不一定很多,但必须是必修课,这样能保证所有的新生都得到基本的、必要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打下基础。根据新生的特点,采用培训班、辅导班、讲座等形式,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提高新生的信息素养。
2.教育内容要符合新生的需求特点
针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管是采取信息检索课还是其他讲座、辅导班的形式,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新生的需求特点。新生在信息能力培训内容上要求很多,有计算机基本操作、馆藏书目查询、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数据库检索、常用应用软件介绍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随着教育的深入由易到难不断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检索课对于高校新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技能课,向他们传授相关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类型、特征,信息资源的种类、特点,也要传授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方法,介绍信息检索策略的制定与调整的情况。注意培养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文明利用文献信息,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是在日常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因此,要把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和培训中,这是培养新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3.教学方法要考虑新生的接受能力
根据调查,新生希望信息检索课及其他相关培训采取“实践教学”方式的比例最大,为65.62%,其次是“课堂讲授”为27%,“网络自助式”为23%,“讨论式”为20%。新生比较倾向于结合具体的检索实践,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刚脱离高中进入高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于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应该以问题教学为主,以任务为驱动,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地开展新生的信息服务,使新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资源,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方法。新生的入馆教育、导读工作、信息检索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掌握新生阅读倾向、需求特点、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工作必须在充分研究、掌握新生阅读倾向、需求特点、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学勤.试论高校图书馆新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68-69.
[2]刘时蓉.大一新生图书馆认知状况调查[J].图书馆,2011,(6):89-91.
[3]赵苹.新生入馆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模式探索——以广州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114-117.
[4]周安.数字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生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76-77.
[5]陈月爱.高校图书馆新生导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4):131-132.
[6]彭一馒.即时通讯在图书馆导读服务中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9)46-47,14.
[7]王喜明,祁莉.打造“推荐图书排行榜”——高校图书馆导读的新思路[J].图书馆建设,2010,(7):78-81.
[8]雷迪.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平台的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