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困生,转化学困生,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学困生的情况,选取249名初中学困生,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困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一般支持状态;学困生的人际协助和支持力方面低于平均值;在心理健康方面,学困生普遍存在轻度心理问题。通过相关分析,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正向相关。
[关键词]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06-02[ZW(N]
[作者简介]王立莹(1992—),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4级在读研究生;金河岩(1964—),吉林延吉人,博士,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一、问题提出
学困生指的是与同龄人相比,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的水平,未出现感官障碍,身心发展正常,但实际成绩却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
最早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英国医学界提出的“词盲效应”,即人在阅读时产生困难。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著名的有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困生的差异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鼓励学困生学习转化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学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策略,转化学困生,进而丰富国内外学困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帮助学困生。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基于以上学困生标准,笔者通过与班主任协商找出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实测后筛选出得分高于或等于90分的学生。
被试来自延吉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49份。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的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研究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990年修订版),该量表包含四个维度。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的修订办法,笔者将量表中的某些题目稍微做了改动,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因素结构保持一致,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786,表明修订后的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
2.心理韧性评定量表
胡月琴、甘怡群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项目,5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整体信度系数为0.850。
3.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采用王极盛1997年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个项目,10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972。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学困生获得较低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支持的利用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表3中数据可知,在人际协助方面,学困生所测人际协助分数低于一般水平,学困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不强。学困生的支持力方面有待提高。通过个人力、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的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困生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即有的学困生目标不切实际,有的学困生情绪波动较大。
从表4中数据可知,学困生心理健康在各个维度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值,表现较为严重和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
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给予得越多,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困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社会支持的平均水平,其中主要是客观支持低于平均水平的结果,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持、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
2.在心理韧性方面,学困生的人际协助和支持低于平均水平,学困生在目标支持和情绪控制方面表现出不稳定。
3.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
(二)建议
1.给学困生提供客观的支持,如在班级活动中给予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在课上给予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让学困生切实参与到课上和课下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家长也要支持学困生,多帮助、关心他们。
2.学困生需要多与人协作,表现在学习中活动中相互帮助,建议班主任组织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中分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鼓励学困生提出困惑、疑问,让他们积极参与,多沟通、交流,培养其合作精神。教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动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3.从具体的方面着手,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增强心理韧性,进而达到心理的健康,有效改善学困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Masten A S,Best Karin 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2).
[2] 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J].心理科学,2009(3).
[3] 胡月琴,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
[4]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2006.
[关键词]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06-02[ZW(N]
[作者简介]王立莹(1992—),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4级在读研究生;金河岩(1964—),吉林延吉人,博士,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一、问题提出
学困生指的是与同龄人相比,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的水平,未出现感官障碍,身心发展正常,但实际成绩却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
最早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英国医学界提出的“词盲效应”,即人在阅读时产生困难。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著名的有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困生的差异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鼓励学困生学习转化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学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策略,转化学困生,进而丰富国内外学困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帮助学困生。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基于以上学困生标准,笔者通过与班主任协商找出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实测后筛选出得分高于或等于90分的学生。
被试来自延吉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49份。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的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研究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990年修订版),该量表包含四个维度。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的修订办法,笔者将量表中的某些题目稍微做了改动,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因素结构保持一致,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786,表明修订后的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
2.心理韧性评定量表
胡月琴、甘怡群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项目,5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整体信度系数为0.850。
3.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采用王极盛1997年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个项目,10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972。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学困生获得较低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支持的利用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表3中数据可知,在人际协助方面,学困生所测人际协助分数低于一般水平,学困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不强。学困生的支持力方面有待提高。通过个人力、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的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困生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即有的学困生目标不切实际,有的学困生情绪波动较大。
从表4中数据可知,学困生心理健康在各个维度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值,表现较为严重和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
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给予得越多,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困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社会支持的平均水平,其中主要是客观支持低于平均水平的结果,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持、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
2.在心理韧性方面,学困生的人际协助和支持低于平均水平,学困生在目标支持和情绪控制方面表现出不稳定。
3.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
(二)建议
1.给学困生提供客观的支持,如在班级活动中给予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在课上给予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让学困生切实参与到课上和课下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家长也要支持学困生,多帮助、关心他们。
2.学困生需要多与人协作,表现在学习中活动中相互帮助,建议班主任组织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中分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鼓励学困生提出困惑、疑问,让他们积极参与,多沟通、交流,培养其合作精神。教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动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3.从具体的方面着手,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增强心理韧性,进而达到心理的健康,有效改善学困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Masten A S,Best Karin 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2).
[2] 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J].心理科学,2009(3).
[3] 胡月琴,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
[4]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