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男人的概率是多少?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课上,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子最完美,换句话说,看在多少男子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尤其所有的女生都很兴奋:“他要富有。”“一年至少挣10万。”
  “大概30个男子里会有这么一个。”教授用力在黑板上写下了1/30。
  “要英俊。”一个矮胖的女生说。另一个跟上来,说出了一个电影明星的名字。“50个里面能找出一个来吧。”教授微笑着说:“我们宽容些。”说着他写下了1/20。
  大家接着说了“幽默、性感、浪漫、成功、健康”,它们分别对应的数字是:1/20,1/40,1/30,1/30。这时,后排又传来一个声音:“忠诚。”女生们笑了一阵,终于确定对应的数字是1/60。
  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算式:1/30×1/20×1/20×1/40×1/30×1/30×1/60,结果是1/25920000000。“找这样一个男人比中彩票难多了!”
  教室里先是一陣安静,然后响起了笑声。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几经沉浮。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他被郭沫若指斥为“桃红色作家”,受到左翼文艺阵线的批判与清算,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从二十世
当代散文研究呈现出“两头重、中间轻”的状况,即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研究得比较充分,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散文热”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惟独对80年代处于寂寞与危
本论文将鲁迅后期杂文放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公共领域中去考察。鲁迅从北京到上海,不仅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带来其创作形态的变化。空间的转换从三个方面构成鲁迅后期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