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几经沉浮。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他被郭沫若指斥为“桃红色作家”,受到左翼文艺阵线的批判与清算,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陆涌现出一股沈从文研究热潮。
沈从文何以招来如此多的毁誉?主要在于他思想与创作的独异性。本文从作家的认知、情感方式和精神价值取向等层面入手,分析沈从文思想与创作中的宗教性向度。湘西的自然山水滋养了沈从文的宗教情绪,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础。随后游走湘西,历经大小军阀的混战局面,在亲人师友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熏陶,认识到湘西的历史和现实,萌发了生命意识,开始为人生远景凝眸。从自然山水中他直悟到了美;阅读佛教典籍、基督教经典《圣经》,融合湘西崇神尚巫的宗教情绪,他从有生中发现了爱,发现了神;进而建立“美与爱”的新的宗教,试图通过文学经典重造来实现社会重造、民族重造、生命重造。在这种文艺宗教观的指导下,他笔下出现了“圣”与“俗”两个相互对立的文学世界,即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对美,爱,对生命神性的宗教般的迷狂使他越走越远,趋近于一个为抽象发狂的世界,最终成了他文艺宗教的“殉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