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院元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任何组织中,元老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商业组织和高等教育领域。元老身上的精神品质深刻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塑造了学院的独特文化。本文以北航可靠性学院的元老精神“为民精神”为例,积极探索以元老精神为核心,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挖掘元老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这对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元老精神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43
  Abstract In any organizations, founders play a pivotal role, both in commercial and higher education field. Founding members' spirit make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s of schools and keeps shaping its unique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imin spirit" of school of reliability systems engineering of Beihang University is utilized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Weimin spirit". This approach explores a characteristic talents-training mode by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t is helpful and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imilar schools.
  Keywords founding members’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小到社团组织,大到一所学校、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党派、一个国家,任何组织的元老或者元老集团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组织的精神气质。因此,“元老精神”是一个组织发展壮大的内在驱动力。早先,元老精神通常和宗教有关,并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元素。元老精神不仅需要从历史维度去考量,还需要不断结合时代精神去探索其丰富内涵。延续到现代后,商业领域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例如苹果公司、迪士尼公司都非常重视元老精神,并鲜明的贯彻和宣扬着其元老精神,甚至成为独特的商业招牌。
  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外高校十分注重元老精神的提炼和传承。国外高校的元老通常可分为几类,其一是其资助者,例如哈佛大学的John Harvard;其二是有教会背景的神职人员,如乔治城大学的 John Carroll;其三是科学巨擘,如美国贝尔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也通常都以其元老命名。国外高校注重元老文化传承,这些元老也大多得到了在校园中保留雕像的荣誉。国内而言,少数著名高校的元老,如复旦大学马相伯先生,南京大学张之洞先生,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都为人们熟知。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因为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并未特别注重元老的记录和传承。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乐于强调集体的力量而忽视关键个人。这使得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元老没有取得社会大众的应有认知。更进一步,对于高校下属的二级学院元老,社会关注更是十分稀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拓展了先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提出“四个自信”,使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高校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其对于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继而延伸到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元老精神”是专业认同感的第一源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厚植学院“元老精神”,是重要高效的工作抓手。
  1 可靠性学院和“为民精神”
  杨为民先生是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元老。我国的可靠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离不开杨为民先生的开创性工作。早年的杨为民,从事无人侦察机领域的工作,他主导研究的无人机的形象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甬道上。然而,杨为民先生在50岁之后,发现我国飞机设备较外国而言,寿命短、可靠性差,存在着巨大的差距。80年代,杨为民先生坚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带领无人机研制团队转入了可靠性工程这门新兴学科,在1985年组建了北航系统工程系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所。之后他一生刻苦探索、潜心专研,为我国可靠性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了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元老。1994年,他曾获“航空金奖”以及10万元经济奖励。但是他淡泊明志,把所获奖金全部上交学院,用以幫助年轻教师发展。2002年,67岁的他最终身患胰腺癌,累到在工作岗位上。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还牵挂着重点型号的科研任务,并且临终给家人的遗言是一定要把学校分的房子归还。   杨为民教授对待科学事业不屈不挠,敢于献身。为了纪念杨为民先生,学院总结出四句简洁精确的“为民精神”:“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高屋建瓴,开拓创新的学术风范;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怀;以人为本,集体发展的团队精神”。“为民精神”又可以高度凝炼为“奉献、开拓、清廉、协作”八个字。杨为民先生去世后,因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巨大贡献,学校所属部委专门下发通知,提倡学习“为民精神”,广泛宣扬杨为民先生的意志品质,相关素材得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征集,由当时的话剧表演演员吴刚扮演“杨为民”,多次在校内外演出传播。为继承杨为民先生的事业,学校在校园内建设了一栋“为民楼”,并成为校园里唯一一座以本校教职员工命名的系楼。
  2 为民精神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
  2.1 “为民精神”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为民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学生,学习“为民”全身投入工作,对国家有一颗热诚的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高尚的品行,在无比珍惜为民楼的舒适学习和科研环境中努力练就提高國防的洪荒之力,传承可靠性事业也传承为民精神。青年学子在“为民精神”的引领下,争做可靠性学科的引领者,在获取个人价值的同时重视社会价值的存在,避免急功近利,始终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2.2 学习“为民精神”的系统方法
  长久以来,学院已经发展出全面的“为民精神”学习体系,形成独具学院特色的“为民精神”教育方案,建立了完备的师生思政教育体系、绩效体系和激励体系。尤其在大学生教育方面,将“为民精神”融入在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了覆盖新生教育、党员教育、群团教育、毕业教育等全过程的培养。
  以杨为民先生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舞台剧演绎了为民勇攀科学高峰、矢志不渝的科研追求;通过开展一二·九演讲比赛和朗诵和观看视频记录片,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名伟大的科技工作者、可亲可敬的教育家教给年轻的可靠性学子可靠性领域知识地坚持与责任;发放杨为民纪念文集勾勒出其奉献与担当;邀请新媒体从业人员绘制相关事迹绘本发行出版;每年举行同辈人回顾和悼念活动领略其学术风范和科研作风。网上为民纪念馆更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清明定期推出缅怀杨为民先生相关推送。还通过主题班会、书法比赛、赠送政治生日贺卡等方式开展学习。奖助方面,学院设置了“为民”奖学金和奖教金定期表彰优秀的师生。正是源于对“为民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反复提炼,才为可靠性学院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持续的力量源泉。通过对北航新闻网、北航研究生网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检索和汇总,自2010年以来以“为民精神”为标题或内容的相关新闻报道多达638篇,并多次获评学校本研优秀党日、团日等奖项。横向对比来看,这些数字都远超具有相似师生规模的学院。虽然完全统计难度大,但是以管窥豹,足以证明“为民精神”对于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牵引作用。
  2.3 新时代下的“为民精神”
  习总书记的很多讲话都可以在“为民精神”中找到同频共振之处。
  (1)“爱国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为民精神”中的“献身国防”,正是在北航这样一所具有强烈国防背景的高校中的根本性元素;
  (2)“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创新精神是任何时代得以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为民精神”中体现出的大胆求索、努力创新,正是创新精神的最佳体现;
  (3)“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杨为民先生身上体现出的恰恰是为了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
  (4)“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为民精神”中的舍己为人、团结协作,也和新时代的科研工作休戚相关。
  因此,“为民精神”的四个方面,都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中找到源泉。所以,诞生于2002年的“为民精神”,在新时代不仅毫不过时,并且是高度契合的。
  3挖掘学院元老精神内核的启示性
  3.1 学院元老精神对学校精神的反哺优势
  学院元老通常也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多数也是经过学校完整的培养才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可以视为学校精神的一种高度体现。而学院元老在获得人生成就之后,从其身上焕发生长出的精神品质也逐渐丰富了学校精神的内涵。身受元老精神的感召,又会有新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为校争光。因此,深度挖掘和传播元老精神能够使学校、学院的精神内涵持续扩大。久而久之,机构、人、精神三个维度之间取得了一系列奇妙的正向循环,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学院元老精神对学校精神的反哺。图1正是以杨为民及“为民精神”为核心的机构、人、精神示意图。
  3.2 学院元老精神促进学院长远发展的优势
  常言道,人无魂不立。对于学院来说,没有精神源动力也无法持久发展。每个学院、学科的形成原因不尽相同,但是能够发展壮大的学院,一定有大师级别的关键人,而元老通常是第一个“关键人”。不同元老能够形成独特的标签,逐步发扬光大之后,可以形成一种文化,增强学院人文情怀,在教师、学生之间贯穿一条强大的纽带,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培养更加年轻的学院接班人。这种模式建立了独有的“文化自信”,保障了学院长期发展,并且是可借鉴可迁移的,几乎适用于所有高等院校的任何学院。
  3.3 学院元老精神对开展思想教育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个性化非常强,学生思政工作纷繁而多变,尤其需要敏锐和创新。元老是学科或行业的领军者,他们的精神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贴近,天然就容易让学生建立起一种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较大提升专业认同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专业自豪感,并且在潜意识中就努力向元老看齐。挖掘和弘扬元老精神,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打通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学校、学院、学生的这条暗线。以学院元老精神为抓手,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思政工作质量。因此,围绕元老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具备较强的优势。
  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学院“为民精神”为例,分析了元老精神凝练形成独特的学院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新方案。总结了富有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新模式,这对探索增强学生学科认同和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Flannan Markham. “Searching for the Spirit of the Founder” [J].The Furrow,1978.29(2):118-120.
  [4] 托德·岑格.“迪士尼重拾元老精神”[J].IT时代周刊,2013.24:69.
  [5] 孙黎.“IBM元老的精神遗产”[J].中国中小企业,2012.2:68-71.
  [6] 程赛霞.“企业家精神和元老关系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2016.25:135-136.
  [7] 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J].经济研究,2006.2:57-68.
  [8] 韩微文,丁杰.元老精神:通向可复制性增长模式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14-04-18(B04).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英语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的主题涉及文化文明、学习生活、科技发展等各方面,有丰富的思政素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想平台。本研究学情出发,展开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各教学环节,在平时潜移默化的英语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中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指引,实现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
期刊
摘 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育教学一站式平台是对教育变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平台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第一版本的一站式平台第一期选修的学生数达到240人,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编排紧凑,先导课程与主要课程安排合理。通过平台课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人工智能行业动态。对比计算机专业同层次的其他选修课程,无论是选修人数、课程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证明了一站式平台是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智慧教育的教学理念
期刊
摘 要 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建构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开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材是关键。基于移动终端资源(二维码)的新形态教材迎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融媒体”潮流。新形态教材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动画、电子书、在线测验、师生互动讨论等一体化建设,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资源云体系。开发与建设思政类新形态教材,提升思政类辅助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提高思
期刊
摘 要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优质建设的主要考量要素,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做出了顶层设计。本文归纳总结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法国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有益经验,提出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新商科 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
期刊
摘 要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泛关注,然而其所引发的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都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探索。本文以“志愿者管理”线上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工具的分析选择、框架设计、实践验证三个阶段,梳理出三个PBL并行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在其他实践性强的高校文科教学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在线教育 问题式学习 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期刊
摘 要 土壤生態学是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并逐渐成为了生态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生态学专业土壤生态学实验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时设置、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以期为生态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土壤生态学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 “食品专业英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具备一定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业界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食品工程卓越人才,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应结合基础理论、国内外生产需求和专业前沿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因“才”施教。基于该教学形式,课题组从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在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食品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机制。  
期刊
摘 要 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缺乏层次化和体系化、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成长需求和客观需要。以实践为导向重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 以实践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1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社会对高校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高校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服务“三农”是高校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类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办学价值的根本作
期刊
摘 要 社會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开展讲座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分析了不同类型讲座的主要作用,即:课堂的延伸、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教育的良好方式;大学生教育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下,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讲座 人文教育 学术氛围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