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者寿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前刚退休时,我确定了一个“保八、争九、望百”的晚年保健目标。经过多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我的养生一二三”。
  首先是坚定一个信念:干活比生病强,吃饭比吃药香,老了坚持生活自理比让别人伺候好一千倍。其二是坚持两项活动:坚持植物养生,天天乐;坚持助人为乐,樂无穷。其三是提高三个自觉:自觉同疾病作斗争,有病不拖及时治;自觉同“懒”字作斗争,眼里有活勤为快;自觉同不良嗜好作斗争,香烟、白酒永不沾。
  当我把这套养生经向外“推广”的时候,明眼人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儿:怎么着,“小车不倒只管推”啊,都退休了,还干活、同“懒”作斗争的,这不是折腾自己吗?
  确实,我这晚年生活有点“累”。每天需要给儿女做饭,接送孙子上放学,伺候我那一院子的花草、青菜、果树,帮邻居买菜等等,但在我看来,这可不是折腾,这恰恰是我的养生之道。我身边确实不乏这样的人,退休后,除了看电视、睡觉、打麻将就是研究怎么吃。在他们看来,养的近义词是“享受”。但最后“享受”的结果往往是“三高一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智商。这不是说笑,据医学研究表明,把时间过多交给电视的老年人,智力老化下降的速度飞快。相反,我这总是一天忙到晚的人,从不吃任何保健品,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啥毛病都没有。
  其实,这里面牵扯到的是一个“颐养天年如何养”的问题。欧阳修说过一句话:“劳其身者长寿,安其乐者短命。”我觉得这话一点不假。前几年,健康部门做过一个调查,有六成以上的老人在“正式安享清福”的时候健康状况急剧下滑。当我们退休了,只剩下坐吃闲玩和补养身体的时候,身体往往就会一天不如一天了。百岁老人往往会说,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因为干活。比如重庆110岁的老寿星杨昌志说:“现在人什么都不缺,就缺少劳动锻炼。”比如辽宁省109岁的老寿星孙克洪说:“人间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也没有什么秘诀。我这辈子就知道劳动干活。”
  “不停干就能干,不服老就不老,不会哭就会笑,不怕死就死不了。”这句话话糙理不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像机器,越用越灵光,长期搁置就会变成一堆废铁,光靠抹润滑油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在孔老夫子的“仁者寿”旁,我想现代人应该再加上一句———“干活者寿”。
其他文献
那年我要高考了,我对母亲说:“妈,我今年要考大学了,家里的活儿少让我干点儿。”母亲头也不抬,依旧收拾着手里的东西说:“考呗!碍着干活什么事?”  我知道,在父母看来,高考没什么了不起,就像一场热闹繁忙的秋收一样,势必要忙上一阵。十年寒窗,不过就像他们年年进行的农事一样,播种过,耕耘过,总是要看到最后的收成的。  那时候,我们住校,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母亲都使唤我干这干那,比如去田里帮着浇地,在
“游鱼”与“搋块儿”(搋念chuāi,用手掌压、揉的意思)这两个词,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知是什么意思。1966年“文革”开始后,看似轰轰烈烈无人不投入,其实转过年来,像中学生,绝大部分就待在家里了。学校革委会着急,没人,搞什么运动?就批判,说这是“逍遥派”,说你们是一群“游鱼”,不关心国家大事,只顾自己闲游。  “鱼群”庞大,我是其中一条。但当时正是十六七岁长身体的时候,不可能总在屋里闷着,大家就在
1960年,各种物资尤其是食品普遍匮乏,每月每人供应猪肉只有二两。  一天刚上班,领导很神秘地叫我马上跟他走。我们驱车来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交谈之后才知道,该所研究出一种新的微生物,好像叫什么“白地霉”。这个白色菌种,无毒无害,只要置于淘米水中就能繁殖,更重要的是,它的口味很像猪肉,如果加上淀粉和色素,做成猪肉形状,可以成为一种“人造肉”。我们几人舔了一下菌种的标本,果然有猪肉的香味。能找到
那天是在叫卖声中醒来的。  确切地说,不是他卖,而是叫大家卖,他买:“旧书册旧报纸来卖!旧铜烂铁来卖!塑胶鞋来卖!银纸灰来卖!”声调平平,好像爱卖不卖,淡泊里更兼一丝寂寞。  这是2014年的春节,潮州古城某条小巷的深处。凝神听了一阵,突然想起这叫卖声从三十年前就存在了,台词一直没改,旋律腔调更没变过,似乎集体受过培训并薪火相传。可是,他们叫卖的这些物事,现如今难道还有么?  小时候,有一类特别的
村里通了电之后,虽然照明用上了电灯,可当时没有电饭煲和电炒锅,烧饭做菜依然只能用柴火,还是很不方便。  上世纪70年代末,村人突然听说有一种清洁能源———沼气,既可以照明,又可以烧饭,而其原料就是野外随处可见的青草。电需要花钱,而沼气不要钱,这是它的魅力所在。村人为之欢欣鼓舞,于是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村前村后一下子冒出许多沼气池。  沼气池是一个圆柱形的大坑,直径大约两米,三四米深,用来积聚能够产生
在北大荒,我当过几年老师。场部的学校在农场工程队的后面,只有几间简单的房子,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房子的外面就是一片荒原。说心里话,我的教课和学生们的上课,都是得过且过。  那时候,对我这个已经来北大荒三年多的知青来说,前途一片迷茫,不知哪一天才能够重回北京。而这些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学生们,很多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一个马号喂马的老农的女儿,在上完我教的第一节地理课后,问我:“老师,学完地理课,是不是以后
1974年春节,我在农村成家。住处东坡下是一条三十余米宽的大河道,河道旁有一个浅滩。当时住河道旁的农家,有不少在河边放些树枝、树根之类,到冬季将该段河道用渔网围起来,取出树根树枝,可以收获不少鱼虾。  我当时在五七中学教书,下班以后回家常琢磨干点啥事。一日,突发奇想:在浅滩处挖鱼塘。  第二天下班回家后,我便开始了这项“大型工程”。先设计方案。和妻子讨论后,决定在浅滩的河边上堆起一道土坝,土坝内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老家农村的社员们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猪肉.农户养大的猪必须送缴食品站,就连生产队集体圈养的猪儿,也得交给公家,私自屠宰和买卖是犯法的事情,要捆“手
1985年,冰心的爱人吴文藻教授去世,巴金十分悲痛。冰心对女儿吴青说:“我暂不给巴金写信,你将一些情况告诉他,叫他放心,我好好的。”1986年5月18日,冰心应邀去赏花,邓颖超得知这个消息,赶去看望冰心。关于两位老人在月季花丛中相会的情形,冰心当天下午对吴泰昌说了,吴泰昌随即写了一篇散记发表在《文艺报》上。文章见报后,冰心又叫吴泰昌去,要他把详细情况告诉巴金。吴泰昌说:“巴老看《文艺报》的,他肯定
1952年,信阳土地改革运动受敌顽、土匪破坏,群众难以发动,校部选派包括我在内的14名文化教员去协助.领队是身经百战的四野老营长.我所在的一组驻在东岳庙,庙在不足百米高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