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层时空无数个你我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曾在某一瞬间,对某人感到似曾相识?对某事恍惚间觉得自己曾亲历过?
  你是否想过换个空间生存?是否想过在多次元空间的彼方,存在着自我的另一个人生?
  如果你在精神层面有过以上的感知,那么,多次元世界的大门或许正向你敞开……
  笛卡尔曾有名言:“我思故我在。”
  柏拉图说:“真正的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咱们的老祖宗庄子则云:“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这些哲言所表述的,都是关于多次元世界的困惑与迷惘。
  所谓大千世界,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也许不过是一粒沙尘。我们眼前的世界,或许未必真实。梦、想象、回忆、虚拟程序,都可以构建出另一个世界;而自我意识植入平行时空里的分身,则可以创造出另一个“我”。
  何为真?何为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部优秀的多次元科幻电影,深入探讨下这个哲学命题。
  假如这个世界确实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已人为设定好,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真实存在吗?我们的生活是否还有意义?电影《第十三层》(又名《异次元骇客》),就以深刻的哲思,展示了这个预言式话题发生的可能性。
  13,一个令西方人忌讳的数字,欧美国家有很多高楼都没有第十三层。片名的本身,就暗喻了一种虚幻的存在。可是在某栋大厦,偏偏就有第十三层,科学家霍尔和福勒在此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并进入其中,真实地体验彼时的生活。然而福勒在一天夜里离奇被杀,种种线索都显示凶手是霍尔。迷惘的霍尔循着福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调查,结果却发现自身所处的世界,竟也是别人创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但真相尚不止如此……
  这是一部比《盗梦空间》还要《黑客帝国》的科幻佳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先于《盗梦空间》创作出了“多层嵌套世界”的故事,结构紧密完整、情节设计巧妙,想象与创造力惊人。虽然论特技它不是高成本大片的对手,但论内涵则毫不逊色。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悬念,既带来神秘感和探索欲,又不会让人感觉荒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迅速地转向意料之外。一波三折,余味无穷。
  自古以来,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一直是哲学不变的主题。《第十三层》透过一场虚拟游戏,指出了人类可悲又可怜的心灵状态。影片所展现的三个平行世界:1937年、1999年和2024年的美国,各具风格——或奢靡华丽、纸醉金迷;或黑色阴郁、充满压抑;或阳光明媚、宁静温馨。可是谁又能想到,它们竟都是随机构造出的高仿世界,真假虚实全无分别。一个世界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世界中包含世界的同时,却又被更庞大的世界所包含,就像奇妙的俄罗斯套娃,又像一个走不出的方阵,你站在时间、空间的边上不停地打转,却永远也不知何处是尽头。
  有人说《盗梦空间》有着七重梦境,那么《第十三层》的世界有几重呢?
  答案是:无穷。世界无穷嵌套,真实无法触及。思维与客体的交织,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冲突,使人们深深困惑,无比渴望找到真相、掌握真理,从而找到困境的出口。于是霍尔独自驱车前往世界尽头,欲探寻可以信赖的现实。然而当他看到道路尽头的天际浮现着交错纵横、碧绿耀眼的全息数码流时,终于明白自己竟也是系统中的模拟人。周围的一切,都只是幻境而已……他惶恐、惊惧、不安,一切关于文明和历史的记录,此刻都显得荒唐可笑。影片以中断一切的怀疑,镂空了所有存在的意义,颠覆了世俗的价值观。那一刻,霍尔就那样呆呆站着,望着荒原尽头的冷酷与决然,望着欲望的大网,慢慢收缩成透骨的荒诞。
  佛祖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虚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一切皆如霍尔所见,尽是虚幻,那么真实又是什么呢?真实只是一种感觉吗?为什么身为一串串数据的我们,却有欢悲、有爱恨、有肉身的存在感,更有灵魂栖居在肉身中?这是否可以理解成虚拟的世界进化了呢?伪造出来的世界,发展到超出应有范围的程度,由于出乎设想之外,便会导致理论与现象的契合出现漏洞。譬如我们目前的世界,有不少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是否就是上一维度的创造者留下的bug呢?
  平行世界、多点时间线和意识抽离,是一个宏大的母题,如果宇宙真的存在无穷多个平行空间,那么在宇宙彼端的“那些我们”,又会有怎样的人生境遇和选择呢?如果过去可以不断重来,你是否会努力做另一个选择,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呢?《彗星来的那一夜》从退相干理论着手,《恐怖游轮》则从因果论切入,都烧脑地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维度的震撼与恐惧。而声名赫赫的科幻神作《盗梦空间》,则从梦境的角度来诠释层叠世界。在这里,电脑虚拟的世界替换成了梦境交织的世界。据印度神话,世界本身仅是梵天所做的一个梦,我们的嬉笑怒骂、悲欢离合,都在梵天的梦中。要是某天,梵天醒了,这个世界便会立即消失,无影无踪。待到梵天再次睡着,世界便又将重新开始。因此,那些在梦里发生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现实;而梦醒后的世界,只是梦境那一轮现实中所做的一个梦而已。这恰如西方现代版的庄周晓梦迷蝴蝶,“人当春梦醒,未有不失笑者,岂知身犹在梦中耶?”当我们在梦见他人的同时,说不定也正是他人梦見你。我们的生活、情感、思维、记忆和潜意识,说不定未尝不是他人的一场漫漫长梦呢……我们在梦中回游历史、展望未来,因了这梦境太过真实,故而完全觉察不出其中的非真实性。
  早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就通过笔下的叙述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纠结:“既然造物主无所不能,那么他自然可以为我们营造一切可能的假象。”而博尔赫斯也在《环形废墟》里说道:“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导演诺兰以梦为马,遨游太虚,让盗梦小组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梦境中,将人类永恒的纠结——梦、现实、潜意识逐一抖开。梦中梦的套叠,既反映了人心理的层次,又给了各种潜意识和所有行为的种子一个大展拳脚不计后果的平等舞台。五层梦境,每一层的物理规律和时间维度都不同,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就如佛所言“一切法由心想生”“万法由心造”,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由心灵的幻想而产生的。所以,现代西方哲学家说,没有真正的现实,而只有心理的现实。   谁人畏惧现实,谁人在梦中将自己迷失?梦境和现实的高度雷同,使我们产生了界限之间的迷惑,但终究大梦之中还有大梦,真实中还有更真实,无数的虚假剥离后,也只剩虚假。于是,突然一天梦中之人发现自己的一生只是别人的一个梦,恰似柯布那样的少部分人,从思考中突破了禁锢。届时又该如何是好?
  为此,便需要有一种超越梦境与虚拟的存在。倘若《第十三层》中的模拟世界,边界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整个宇宙,那么就不会有人发现漏洞。世间既无所谓真相,宇宙便无所谓真理,每个人的内心才是真实。虚拟与真实世界的交流,在所有的悲喜互渗之后,无论哪一层世界的人,拥有的身体无论真假,其魂若真,其活便真。我们可以确认的,唯有确认本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在造物者的眼中,被创造者永远也跳不出程序预定的轨道。传说只有真正的先知,才能被上帝引领着,穿透层层迷雾抵达真理的祭台。可是当你扩大视野,发现了世界的局限性与生存的虚假性时,你就成了最可怜的人。生存就是这样荒诞与悲哀。也许世俗的幸福,只源自于无知。生活在凡尘的我们,一直在努力今生,要冲破命运的羁绊,找到圆满的归宿。但世界尽头等待我们的,未必是真的归宿,仅是荒诞和虚无。或许当死去时,我们才向真实的世界迈进了一步。
  相较上述以空间嵌套的方式来制造幻境的电影,另一部悬疑惊悚杰作《生死停留》,则以平行幻境的方式交织出两个世界的迷离,并对意识与物质之间的玄妙关联进行了一番高智商的阐述。
  故事始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一向上进的大学生亨利突然扬言要自杀,心理医生山姆为挽救他,开始了悉心的治疗。多愁善感的亨利,脑子里净是些关于死亡的悲喜浪漫,山姆发现他经常会说一些骇人听闻的预言,可怖的是,这些预言竟一一应验。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亨利?曾将自己的女友从自杀边缘拯救回来的山姆,为了阻止亨利的自杀行动,展开了连场调查,却诡异地发现亨利所说的双亲和女友都已不在人世。而亨利的回忆、恐惧、悲伤,竟逐步占据山姆的脑海,令山姆陷入了难以名状的迷思中,无法解脱。山姆紧紧把持的理性世界渐渐瓦解崩溃,二者的身份仿佛已合而为一。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谁又应该拯救谁?迷雾笼罩,生死一线。山姆鼓起勇气,与莫名的力量展开殊死斗争。终于,在亨利死亡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随之扭曲、完结,谜底也揭晓了。原来这一切,竟然都只是幻象:亨利遭遇车祸早已不治,就在他弥留的几分钟里,因为驾车出意外导致父母和女友死亡,使得他内心充满愧疚,无法坦然地撒手人寰,于是竟用在片刻间得到的所有微碎细节,构建出另一个世界,并拼尽全力,在虚幻世界中去完成众多过去想做却未能实践的人生夙愿……
  一部让人看完有一肚子话想说,却不知如何说的电影,一定是部好电影。本片便是如此。从表面上看,它只有三个字:谜、乱、梦。剧情扑朔迷离,像一幅被摔碎的拼图,垂死者和双亲、女友交错互置,凌乱无序且逻辑诡异,线索又时常无故中断,令人一头雾水,十个人看了恐怕会有九种理解。可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得到的拼图渐渐增多,高明的导演把最后一块最重要的拼图,在最后一分钟交给观众,于是一切都豁然开朗,所有线索互相契合,严丝合缝,此前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回味来也合情合理。拼图完美无缺,观眾如醍醐灌顶,禁不住击节叫好。
  本片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亨利临死前脑中所创造的世界。强烈的负罪感,结合来自外界的刺激,以及潜意识中强烈的求生欲望,形成了世界重塑的基础。亨利深深自责,一心要道歉,绝不肯就此死去,于是抓住生死停留的瞬间,重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世界,与他相关的人都在其中获得了新生,并被赋予相应的角色。他忏悔、眷恋、追寻,不论结局多么不可更改,也要尽力弥补过往的种种错失,执着地反复请求着“forgive me”。幻境仿佛给予了他漫长的岁月,令他重新活过了一辈子。此时,一瞬,便是一生。
  这个世界,不同于电脑虚拟或者梦境重叠出的世界。它没有层间穿梭机制,而是直接建立在人的意念之上,此意念既模糊又清晰,没有物质依托,只是一个千方百计拼贴出来的支离破碎的镜像。其中的时空混乱交叉,亨利借用了车祸现场的“人设”,将当时出现在他眼前的人,全部带进另一个扭曲的空间平面。停留在生与死之间的那么一会儿工夫,却是须弥芥子,完整地化为100分钟的真切触动,感人肺腑。
  用东方思维很难构造出这样一个弥留的灵魂形象,唯有以弗洛伊德式的画面,通过意识流的电影语言,才能表达出濒死者对生命的眷念和对亲人的难舍,深切反映出充满矛盾的生命状态,以及生死之间的痛苦挣扎。幻境中的山姆,已不仅是亨利虚构出的人物,而是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他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迷茫与恐惧,就好像我们身处噩梦而不自知,梦境虽假,感受却真。透过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那些隐秘的情感、那些细腻的暗喻,便能窥见影片对于人类心理挖掘的精妙与精准,同时亦可看到人们携手相伴的灵魂之光。
  有人说,人死那一瞬,一生会如飞梭般浮现在脑海中。所有重要的记忆,混合着死亡时的场景、人物、气息,杂乱拼接出人生的最后一幅油画,美丽而抽象。亨利在回溯自己一生时,一定也见到了这美好的画面。但臆想的幻境毕竟虚幻,不能永远流连,他终要醒来,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去。在那里,梦会消失,生命会流逝;在那里,他爱的人们都已不在。尽管有人一再叫他“stay”,可惜留不住的终究要离开。或许惋惜,或许痛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最终,在布鲁克林大桥上,幻境和现实都到达了终点。当亨利在幻境中开枪自杀,现实中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缓慢的镜头,透不过气的压抑,身躯的热度越来越低,死亡的长夜降临了。握紧手中的戒指,泣对梦里慈爱的父母,用最后微弱的声音向挚爱的人求婚,在幻境中了却心愿而释怀的亨利,不再停留于生死边缘,坦然地走向真正的死亡。戒指滑落的声响,无比清脆,从此永远别离。
  如果这世界真的只是梦幻空花,那么另一个世界,便是另一种现实。稍纵即逝的几分钟,亦可无限扩展,一秒钟可能是一天,一刻可以是一生。我们看似真实的几十年漫漫人生,很可能只是“真实的我”一瞬间的思想所创出。千秋大梦,不过如此,时之海洋中温暖的波浪环涌,生命在漫长而又短暂的逝去中,可贵到让人缓缓心碎。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活在当下,这就是最真实的。活好了当下,就是最幸福的。千万不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有太多的遗憾要去弥补。珍爱活着的每分每秒,给自己留一个完美的STAY!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一切有为法,当作如是观。不住因果,不灭死生。【责任编辑:刘维佳】
其他文献
她躺在那里,就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然而还是把手伸向了毁灭。轻柔的音乐响起,黑暗中亮起光晕,她闭上眼,在无数美丽脸庞的海洋中,抓住那张唯一的、挚爱的脸。  “梭罗——这个名字对在座的各位毫无意义,然而就是这个人,奠定了我们当今经济的基础。想象一下两百年前。那时候到处是蓝天碧草,人人游手好闲。这个叫梭罗的美国佬在湖边闲了两年,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根本不需要拥有!”  她停下笔思索。是的,一支笔,一支
编辑导语  在2020年12期的《完美人生》里,作者东方晓灿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资本与技术相互渗透下的近未来灰暗都市,看得人脊背发凉的那种,让人不禁怅惘,未来可期吗?别怕,作者在《桃姐》这篇同样是近未来都市背景的小文里会告诉你,人类文明之所以一直不断向前进步,是因为在大方向上,人类社会还是在不断调整中朝着光明的那一面走去的。金钱与技术,其实本身都是好东西,只是在同它们一起砥砺前行时,具有智能的我们需要
姨婆过60岁生日,我回到了装载着我整个童年的水乡。  以往回老家,要先到车站买票,然后乘大巴。而这次,我们一家乘坐的是“滴滴专车”,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互联网 ”时代的便利。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开完,车很快便到了村口。  村子变了,三间两厨的平房不见了,家家户户住进了独门独院的小洋楼,令我这个城里人十分羡慕。“闺女,你这么多年都没有回来,都快不记得这里了吧,前些年乡里刚修了座桥,可气派了!现在刚好荷花开
编者按:本期《黄河对话》,是关于内蒙古90后作家渡澜的一次访谈。她从崭露头角的那天起,就像草原上的精灵,独特地飞翔,又像草原上的花朵,奇异地绽放。今将她的“童话”奉献给大家,尤其是山西的年轻作家,或许从中学习和借鉴到什么。   主持人:鄢 冬   嘉 宾:陈岗龙 安 宁    姜 蕾 渡 澜   鄢冬(青年评论家、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以下简称“鄢”):去年一个寒冷的午后,我和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镇上的荟氏傀儡店当学徒。初次到店那天,阳光明媚,春天已经如樱桃般熟透了,四处纷飞的絮状物给人神秘的安全感,在紧贴地面的小小旋风的推动下,它们落在地上,滚成一个个灰白色松散的大球,一脚就能踢得魂飞魄散。傀儡作坊是个二层小楼,没有牌匾,楼体镶嵌在大树垂下的绦绦枝叶里,外墙呈棕红色,有反复刷过漆的痕迹,楼上则是个宽敞的阳台,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些展览品,其中有一座巨型玩具奖杯,尺寸之大令
飞车上天  从科幻动画片《杰森一家》到科幻电影《回到未来》,数十年来,飞行汽车一直都是科幻作品中的重要道具。现在,这个梦想正逐渐接近现实,一种装配有折叠翼的汽车已经成功飞上天空。这种车辆既可以像飞机一样翱翔,也可以变形为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它可以在加油站添加普通汽油,闲置时可以折叠停入车库中。  2015年2月,美国一家名为Terrafugia的公司宣布成功打造出了一辆飞行汽车,该车拥有一对可折叠的
导言:  2018年10月1日,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因在癌症治疗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原创性成就,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与此同时,全球数以千万计的癌症患者及其家人,依然默默承受着病魔的煎熬。显然,与癌症的战斗不会因为一两项科学突破而轻易结束。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鼓起勇气,直面这个悬在我们所有人头上的永生死神,用科学和理性,一步一步地点亮黑暗的深渊。一、血 债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距离2014年高考就只剩100多天了。“高三党”们一定已经在无数个夜里憧憬过大学生活。在真正触摸大学校门之前,你在困惑什么?  表情A: 无限向往  新的一年,我要上大学喽!  【问】 要不要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  Hello,夏烈!我是一个高三学生,对高考没什么信心,我想自己应该会读专科吧。大学的各种自主招生马上就要开始了,你说我要不要去试一试?可考不上的话就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我有一个哥哥,远在北方。  他比我大三岁,拥有世界上最干净清澈的眼睛。双眸之上,剑眉英秀,无人能及。  小时候每次见到我,他都会笑着捏我的脸:“喊哥哥。”他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成月牙,很温暖。我嘟着嘴喊他,他就笑出了声,然后放开捏着脸的手,抱住我说:“跳起来喊!”我就很听话地被他抱着跳起来,喊一声哥哥,然后稳稳落到地面。  那时候,新年是我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整夜打麻将,他就带我在游戏里大杀四
名家  简介  沈嘉柯 著名作家、评论家。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等50 多本散文集、长篇小说和随笔集。作品畅销百万册。蝉联2015年、2016 年中国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众多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  大诗人的小童心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诗读起来,仿佛他是在严肃地做研究,煞有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