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师范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质量不断下降,运动员的等级水平也逐年降低,再加上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在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方式上,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区别日益缩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运动训练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师范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培养师范类院校的运动训练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近年来,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在转变。经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逐渐形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导致社会需要的体育类人才的专业度不断提升。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学生主观方面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普遍技能强,文化低。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设置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目标要求。
  3.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对培养目标产生影响。
  4.学校
  我国师范类高校的学校文化、师资和场馆的现状以及发展都影响培养目标的设置和定位。
  二、优化招生质量
  运动训练专业是以各院校为单位单独进行考试的升学方式。其中规定所有单招的学生必须持有运动员二级证,这导致很多学生为升学而制造假证,二级运动员证的资格审查就越来越困难。很多院校认为,可以取消对运动员等级的要求。因为等级证书办理时间较长,很多成绩已达标的运动员由于证书未颁发而导致不能报名从而耽误考试。还有很多体校生虽具备二级运动员成绩,但缺少比赛机会,未能取得等级证书而失去考试机会。
  三、改革招生制度
  为优化生源,让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应对我国单招制度进行调整。第一,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退出机制也应进行完善。第二,全国统一体育考试标准。第三,各院校的体育考核时间应错开,并发放合格证书。第四,取消运动员的二级证书。第五,文化课考试要由省级招生机构统一管理和组织,并给体育生单独命题。第六,考生可以填报多所院校,采取网上录取方式。
  四、发挥我国师范类优势,深化专业建设
  运动训练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运动训练学专业原有的重技能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要具备保健、组织管理、教育等多方面知识。因此,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与其他院系的合作,增强专业技能,丰富专业课程,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自我国师范类院校开设运动训练专业以来,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无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通过调查发现,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运动员运动等级较低。其次,专业教练员缺乏。第三,硬件设施的制约。第四,体制的制约。
  为了深化我国师范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应进行如下改革。第一,是制度层面。我国应完善制度,为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清扫一切制度上的障碍。第二,进行资源整合。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不仅在资金上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在技术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高校也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整合国家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增强与省市运动项目中心的合作,借鉴其发展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第三,优秀的教练员。成功的高水平运动队一定具备一支优良的教练队伍,对教练员的聘任应公平、公正,做到凭能力任职。科学化的训练方法是评价教练员能力的重要依据。高校也可以聘请优秀的教练员进行指导,从而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第四,发展自身优势项目,增强竞争力。高校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竞争力,就要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项目,创建高水平的培养模式,努力建成一支高起点、高目标、高水平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孙世明.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
  [3]鲁长芬,王健,等.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
其他文献
政治文献的翻译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严格的译事要求,是翻译实践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近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内、外两个层面探讨政治文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