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待这个危机方面,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明朗,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是那么牢固,宏观经济走向还不是那么清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分析了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 金融
一、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存在很多问题,这与国际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受到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应对措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硬性规定也在取消,但是我国出现了信贷高速增长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7万亿。这意味着,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将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1.操作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信贷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在贷款过程中相互竞争,这就给信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利益的驱动下,银行在对贷款审核方面的放松,简化贷款手续,在就为贷款埋下了隐患。在短时间内发放这么多贷款,这与正常的信贷是不相吻合的,产生坏账、死账的风险概率明显增大。很多人为因素在信贷里违规操作过多,这主要有对贷款授权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程序等制度的执行不力,这些都为信贷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2.贷款的集中性风险。对贷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贷款大部分资金用在了铁路、公路、机场等一些基础领域,过于单一的渠道为信贷埋下了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9.3万亿元,增长24.8%,加快15.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末加快10.6个百分点。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上半年的信贷增幅非常大,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我国再是实施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这个度非常难把握,通过对货币增速来看,货币政策已过于宽松,同时政策的时效滞后性,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就会给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风险。
目前我国出现的高物价,给我过的货币政策带了很大的难题,保增长和控物价是相矛盾的,当前我国的经济总体方向还是保增长,对于我国当前还不稳固的经济基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将继续实施,这就给物价上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市场上货币流通的过多,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同时,世界性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性的通过膨胀,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央行普遍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经济一旦回暖,通货膨胀的危险即会产生。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国际上的经济动向对我国有着直接影响,国外货币流动性的增强,对我国的物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外来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与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外资热钱的进入,对我国加剧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泡沫,例如房地产行业,外资的流入,特别是一些热钱流到房地产行业,加剧了房价升高的危险;同时低利率的水平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二者共同提高了资产价格。
2.资产价格滋生风险分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表现在低利率、高信贷,同时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加剧了房地产、股票市场的风险,同时,违规放贷的几率增大,违规贷款的潜在数量增加。
三、宽松货币政策后采取的措施
对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银行的贷款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很多贷款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采取一些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和加剧。
1.加强监控。在面对这些隐性的风险,我们一定要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出现问题发生时严重的后果,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银行要加大对所发贷款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保增长”和“防风险”有效结合,实现高质量的信贷,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经过全面调查后,选好项目,加大对未来收益较好的投资,严防坏账和死账;银行要调整信贷行业,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的信贷,要适可而止,让信贷多元化,减少风险;在授信决策过程中,要严格坚持授信审批的原则、程序与标准,绝不用放松信贷标准来换取高增长。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高度重视信贷过程违规操作,杜绝不按照程序的做法。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确保银行资金充足率和拨备率处于一个合适的水平,增强银行自设的防风险能力;加强监控风险水平类指标,对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放款冲动;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及时提醒金融机构。
2.增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瞻性。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这就需要对经济的外部因素作出超前的预计,根据国际及国内一些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制定到实施,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各项政策时一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至于货币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及宽松后带来哪些影响,在实施前一定要有个预期。同时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对货币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央行可通过窗口指导约束部分信贷品种以及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保持合理的信贷节奏。
3.防止信贷流入房市和股市。对于银行的贷款,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要在贷款审核、发放和实施过程做好监管,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贷款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监管部门要再次对信贷的流向作出监管,对于违规操作一定要严查,对于违规操作的一定让其付出严重的代价,防止信贷流进股市、楼市。
参考文献
[1]许彦.论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王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林洛.央行初试用货币政策.调控证券价格[N].财经时报,2004年.
[4]刘克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作者简介:王华利(1976-),男,浙江淳安人,经济师,任职于绍兴银行,研究方向:金融。
【关键词】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 金融
一、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存在很多问题,这与国际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受到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应对措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硬性规定也在取消,但是我国出现了信贷高速增长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7万亿。这意味着,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将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1.操作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信贷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在贷款过程中相互竞争,这就给信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利益的驱动下,银行在对贷款审核方面的放松,简化贷款手续,在就为贷款埋下了隐患。在短时间内发放这么多贷款,这与正常的信贷是不相吻合的,产生坏账、死账的风险概率明显增大。很多人为因素在信贷里违规操作过多,这主要有对贷款授权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程序等制度的执行不力,这些都为信贷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2.贷款的集中性风险。对贷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贷款大部分资金用在了铁路、公路、机场等一些基础领域,过于单一的渠道为信贷埋下了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9.3万亿元,增长24.8%,加快15.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末加快10.6个百分点。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上半年的信贷增幅非常大,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我国再是实施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这个度非常难把握,通过对货币增速来看,货币政策已过于宽松,同时政策的时效滞后性,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就会给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风险。
目前我国出现的高物价,给我过的货币政策带了很大的难题,保增长和控物价是相矛盾的,当前我国的经济总体方向还是保增长,对于我国当前还不稳固的经济基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将继续实施,这就给物价上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市场上货币流通的过多,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同时,世界性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性的通过膨胀,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央行普遍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经济一旦回暖,通货膨胀的危险即会产生。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国际上的经济动向对我国有着直接影响,国外货币流动性的增强,对我国的物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外来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与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外资热钱的进入,对我国加剧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泡沫,例如房地产行业,外资的流入,特别是一些热钱流到房地产行业,加剧了房价升高的危险;同时低利率的水平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二者共同提高了资产价格。
2.资产价格滋生风险分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表现在低利率、高信贷,同时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加剧了房地产、股票市场的风险,同时,违规放贷的几率增大,违规贷款的潜在数量增加。
三、宽松货币政策后采取的措施
对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银行的贷款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很多贷款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采取一些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和加剧。
1.加强监控。在面对这些隐性的风险,我们一定要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出现问题发生时严重的后果,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银行要加大对所发贷款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保增长”和“防风险”有效结合,实现高质量的信贷,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经过全面调查后,选好项目,加大对未来收益较好的投资,严防坏账和死账;银行要调整信贷行业,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的信贷,要适可而止,让信贷多元化,减少风险;在授信决策过程中,要严格坚持授信审批的原则、程序与标准,绝不用放松信贷标准来换取高增长。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高度重视信贷过程违规操作,杜绝不按照程序的做法。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确保银行资金充足率和拨备率处于一个合适的水平,增强银行自设的防风险能力;加强监控风险水平类指标,对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放款冲动;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及时提醒金融机构。
2.增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瞻性。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这就需要对经济的外部因素作出超前的预计,根据国际及国内一些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制定到实施,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各项政策时一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至于货币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及宽松后带来哪些影响,在实施前一定要有个预期。同时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对货币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央行可通过窗口指导约束部分信贷品种以及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保持合理的信贷节奏。
3.防止信贷流入房市和股市。对于银行的贷款,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要在贷款审核、发放和实施过程做好监管,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贷款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监管部门要再次对信贷的流向作出监管,对于违规操作一定要严查,对于违规操作的一定让其付出严重的代价,防止信贷流进股市、楼市。
参考文献
[1]许彦.论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王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林洛.央行初试用货币政策.调控证券价格[N].财经时报,2004年.
[4]刘克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作者简介:王华利(1976-),男,浙江淳安人,经济师,任职于绍兴银行,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