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学短》合集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ny_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钟叔河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
  乔志明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分为5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笔者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外,还有许多选自散存流布的各类书籍,有笔记、随笔、文论、诗话、游记、日记、书信等,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官场、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风土、工艺、技术、风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药材等。选文时间跨度从春秋直至民国,几乎涵盖了我国有文字相传的全部历史时段。
  全书以所选文章为主旨,每篇分编四部分,分别为原文、注释、今译、点评或议论。原文冠名“学其短”,今译冠名“念楼读”,点评冠名“念楼曰”。作者在序文中提到,希望读者不要将这套书简单看作是“古文选本”或“古文今译”。用他的话说,“念楼读”是他对古人文章的读法,“念楼曰”是他借题“曰”上几句,文责自负。
  读罢这套书,笔者认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
  “一短”:即所有的文字都简短凝练,选文几乎全在百字以内,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包括作者的“读”和“曰”也都在几百字以内,堪称“短文尽境”。对于有兴趣书写短文章者无疑是参照宝鉴。
  “三妙”:一是选文妙。按照作者确定的标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须是好文章,使量与质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韵致,可读性极强,成就了所选文章的经典性。多数的文章作者都是古代名人;但所选的往往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选取了他们流传于世却又并不广为人知的文字;进而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学和建树,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情况。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无从查考,钟叔河注为“不详”,但文章“短”而“好”,同样入选。
  二是解读妙。所谓“念楼读”,笔者读后的理解就是作者对所选古文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是古文今译、原文阐释和白话文改写的“三合一”。作者在“念楼读”中,不但将古文原意加以说明,而且对理解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通透明了,心领神会。特别是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不拘泥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使每一篇“念楼读”都成为了一篇美的白话散文,与原文交相辉映,格外增色。
  三是点评议论妙。“念楼曰”是对原文在解读基础上的意义升华和现实观照,往往联系时事、时俗、时风、时政、时弊展开议论,或褒奖,或贬斥,温文尔雅而又洞见迭出,为读者独辟了一条阅读古文的蹊径,获益颇深。“一短三妙”使这套书实现了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一、以实用为主的、淳厚、质朴、稚拙的造型  著名的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提出,人类文明阶级的形成标志是人类学会了使用陶制品,制陶工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文明的新一轮发展,也标志着人类精神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陶瓷雕塑工艺发展闻名世界,早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五六千年前,陶器就已经出现,凭借着其美感与朴素的制陶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陶瓷雕塑的认识,也将我国发展陶瓷雕塑工艺的年代大幅度的提升到了一定年限,原始人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者:[德]卢安克  出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乡村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少一个像熟悉的家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该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期刊
当代美术理论家阮荣春先生认为黄格胜的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同时具有物境、情境、意境这来之不易的三境。王文章说:“他是一个以绘画方式存在的文化自觉者。”可见黄格胜先生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他诗歌般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景创作”这一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方式。  一、写万物之生意,创教学之新法  中国画历来講求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唐张璟云:“外师造化,中得
一、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追求笔墨意趣的山水画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受到了明朝末年理论家董其昌的引导作用,董其昌在其理论著作中提到了“南北宗论”:《画禅室随笔》卷二:“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一作研,乃误)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