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格胜绘画艺术之“对景创作”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术理论家阮荣春先生认为黄格胜的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同时具有物境、情境、意境这来之不易的三境。王文章说:“他是一个以绘画方式存在的文化自觉者。”可见黄格胜先生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他诗歌般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景创作”这一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方式。
  一、写万物之生意,创教学之新法
  中国画历来講求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唐张璟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古人”即汲取传统精华,“师法自然”乃“师造化”,即用心体会自然以“得心源”。李可染说:“学绘画最重要的,要精读两本大书,第一本是‘大自然’,第二本是‘传统’。‘大自然’是第一要义的,要真正精读。”黄格胜的恩师黄独峰先生注重实践,年近七十还没有放弃写生。深得体会的黄格胜“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学习传统笔墨更注重实地写生,对写生的深入与狂热比之被齐白石称为“写生妙手”的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终由写万物之生意而得“对景创作”教学之新法。
  顾伟玺教授说:“黄格胜先生将艺术创作直接置于自然造化之中”。他的对景创作是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体悟,对绘画艺术的认知实践,以笔墨为媒介描写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正如其在《格胜论艺》中所说:“写生就是记录你的感觉,对象给你的启发,但不是照抄和照搬,写生就是要抓住对象的本质。”先生将“师造化”与“师古人”交融,把写生推向创作的高度达到具象与意象的结合,人与物的共融,物与情乃至意的转换。
  “既采万物之清新活泼,又沉潜于传统之中而能悟出其真义”。黄格胜先生习古以创新之“对景创作”为山水画界开拓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发展为“黄式”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形成了他强烈的甚至说前无古人的笔墨语言体系。
  二、黄格胜对景创作之特点
  1、忘我之“真”境界
  黄格胜先生说:“作品要远看有气势,近看有故事”。提倡“大国大画”、“大壮之美”的绘画理念。平和洒脱的《漓江百景图》、以淡墨勾勒表现清润苍茫江南古镇的《水乡系列》等都有一股大气势蕴于其中,让观者为之震撼动容。而雄迈清健、笔墨兼重的山水长卷《漓江百里图》最能体现他的艺术追求,是他绘画艺术风格形成期的代表作,创漓江画派一代新风,深受艺坛瞩目。
  荆浩《笔法记》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可忘笔墨,惟有真景”。黄独峰先生也曾对黄格胜说:“画画如做人,学人做真,学画也叫做真。”何为“真”?“度物象”而得其“真”境界,“真”乃自然,画家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表达,如黄格胜先生常说:“无情莫作画,作画莫无情”。“真”是“情”的体现,先生正是如此体悟人间温情,山川自然造化并将之融入写生创作中。《漓江百里图》的创作中他日夜辛勤研究,用心对漓江进行了二十多次调查、画了上千幅写生稿“甚至连做梦都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真正是朝思暮想,魂牵梦绕了”。他将创作融入“本我”之中,达到我即漓江,漓江即我的“天地人合一”状态,进入情真意浓的“忘我”之“真”境界,这正是黄格胜先生绘画之真奥秘,艺术之真境。
  2、对景创作“真”体验
  顾伟玺教授说:“黄格胜先生可谓常年笔耕不辍,绘画也可谓数以万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着急,不偷懒,经得累”’。黄格胜先生是艺术的苦行僧。笔者有幸随先生深入乡间村寨体会到这“苦”与“累”,更感悟到他对绘画艺术勤奋执着的精神。
  黄格胜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元宝山青山寨这个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积淀的古老村寨。寨子地处秀美南疆,处处可见浓郁的绿色,可闻奇妙的花香,所谓的四季变换在这似乎悄然淡出了轮回的轨迹。与村口相对的山谷上有几株恣意苍茫的松树大家甚是喜欢,但第一次见到这异域风光的我们却不知如何表现它的美,如他所说:“等你们真正到那边就会明白的,根本不知道要从哪儿下手,有好多老画家到那里之后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对物境有着天性钟爱的他却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状态,唐王维《山水论》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对景创作正是将自然之“物”凝于“目”汇于“心”融于“意”而后入之于画,黄格胜先生用心经营,匠心独运的将自然造化与画家心灵交融、将情与景交织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他以“对景创作”为核心将文人修养融入绘画使作品从“物境”的层面升华至“情境”与“意境”的表达,使“物”与“情”结合、“境”与“意”融汇、“形”与“神”兼备,创作出闪现瞬间生活之美的优秀作品。
  深秋寒冽的天气阻挡不了黄格胜先生对绘画的热情,元宝山早晚温差较大,黄格胜先生外出作画未能及时增添衣物,着凉感冒又肠胃不适。一整天未食的他仍坚持在房间思索如何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难题,他对待绘画艺术顽强执着的精神着实令人敬畏。他说:“我喜欢画画,看到自己画出来的作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报酬”。这正是他吃的苦与累的真正原因。在这里黄格胜先生与村民同吃住,眷恋这给他家一般的自在村寨。
  古拙质朴的苗寨木楼、饱经风霜的风雨桥、淳朴清秀的蔬果栅栏还有巨石之上参差错落的粮仓都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形式美是,黄格胜先生艺术创作动力的源泉。苍茫磅礴的《元宝山写生系列》及《元宝山长卷》等具有“黄家样式”的代表作品均作于此。如此元宝山是他阐发美学观念、传达学术主张、彰显艺术风格和绘画成就的精神载体。
  三、黄格胜对景创作影响与意义
  黄格胜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对景创作为核心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表现广西地貌风情的笔墨语言,成为中国画学院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他主講的《山水画写生》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无疑是对他独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佳的肯定和赞扬。
  黄格胜先生成功的艺术探索和在当代画坛的崛起,带动了以他为领军人物的“漓江画派”风格面貌的形成,使打造漓江画派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如顾伟玺教授所说:“黄格胜先生及其‘漓江画派’以偏隅中国西部,‘远离主流文化’,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别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崛起,使其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可见黄格胜先生的绘画艺术不仅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也引领了一个新画派的诞生与发展,扩大了广西美术在全国的影响,这无疑是黄格胜先生艺术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结语
  黄格胜先生在继承传统绘画内涵的基础上,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开创了“对景创作”这一独特的中国画创作方式,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充满生命力的绘画风格;以独特的艺术精神为基点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界独特的“黄式”体系;以生活为艺术之源本开辟了广西中国画新的艺术语言符号,这是他贡献给中国画艺术和中国画学科教学的独特样式和方法,黄格胜先生是时代开拓者的成功典范,相信他将在这条宽广的绘画大道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刘亚如,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其他文献
艺术设计教育的起端从19世纪末英国莫里斯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30年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传入我国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艺术设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对艺术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设计理念与设计理论系统的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典型问题  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技能和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高校中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和设计都出现了陈旧落后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下面分别从课程设置范围、设计思维、实践环节和专业素养等四个角度对其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就课程设置范围来讲枯燥和狭窄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注重学生绘画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在进行课程时秉承的主要原则也是素描是一切艺
一、济南市城市景觀色彩成因和现状分析  济南市地处鲁中低丘陵地带,南到泰山,北跨黄河。区域内有褐土、棕壤、潮土、水稻土、风砂土、沙姜黑土等六种土类,对济南自然景觀色彩具有重要影响为褐土,它的总面积占全市土壤的74.1%,济南本地产的“济南青”辉长岩(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和“柳埠红”花岗岩,是济南建材市场上供应的主要石材种类之一。济南林木种类较少,共有六十多科,三百多种。主要的天然林地和山体绿化以
一、以实用为主的、淳厚、质朴、稚拙的造型  著名的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提出,人类文明阶级的形成标志是人类学会了使用陶制品,制陶工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文明的新一轮发展,也标志着人类精神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陶瓷雕塑工艺发展闻名世界,早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五六千年前,陶器就已经出现,凭借着其美感与朴素的制陶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陶瓷雕塑的认识,也将我国发展陶瓷雕塑工艺的年代大幅度的提升到了一定年限,原始人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者:[德]卢安克  出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乡村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少一个像熟悉的家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该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