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在探究中展开思维、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设计思想品德教材的理念之一。为了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活动目标
开展探究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切忌因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无论是使用教材中现成的还是教者自己设计的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设计探究活动的意图是什么?活动中蕴含怎样的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生成哪些新的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获得怎样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走出“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无深度和内涵”的误区,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精心创设情境
探究活动应基于一定的情境进行。创设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创设怎样的情境应依据教学内容,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内容的真实性
首先,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捏造情境。其次,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学生就有亲切感,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如何将创设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呢?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乐或视频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通过运用小品表演、情景剧、演讲故事等艺术直观手段来渲染,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教师还应注重借助语言创设情境,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言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巧妙设计问题
情境的创设为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前提,而巧妙设计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设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质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价值。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问题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设计问题要有梯度和坡度
所谓梯度和坡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问题“序列化”,形成一个个“问题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如探究“从容应对考试”(人教版九年级第十课)时,就可围绕情境材料(凌晨三时,小清看着没有复习好的语文课本,急得想哭。想到即将到来的中考,她心里就更加慌乱。第二天,小清拖着疲惫的身体到了学校,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着重探究这样几个问题:(1)小清出现的是什么症状?(2)这一症状给小清带来了什么影响?(3)小清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症状?(4)请你帮助小清“治疗”这一症状。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对什么是考试焦虑、过度的考试焦虑的危害、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有了深刻的认识。
3.设计问题应善于制造冲突
这些冲突包括反差明显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或道德冲突,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混淆点、易错点、盲点和缺失点。如在探究“如何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时,可设计“应不应该取消考试”的问题;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针对某地公交车实行让座有奖,可引导学生探讨“让座有奖值得提倡还是没有意义”……这样的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在探究中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四、深入开展探究
扎扎实实开展活动才能保障探究的有效性,为避免活动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独立思考时间
开展探究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独立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问题前,应该留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要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语言表达,做到言简意赅。这样保证学生探究活动中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
2.善于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画龙点睛,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面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台阶或提示思考的路径;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宜直接指出,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面对正确的回答,教师要继续追问,将问题推向深入。教师还要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将复杂的回答简明化、深奥的回答直观化、肤浅的回答纵深化。
可以说,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是实施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对探究活动全面认识,明确活动目标,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设计问题,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不负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改对我们的期望。
(责任编辑 袁妮)
一、明确活动目标
开展探究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切忌因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无论是使用教材中现成的还是教者自己设计的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设计探究活动的意图是什么?活动中蕴含怎样的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生成哪些新的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获得怎样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走出“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无深度和内涵”的误区,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精心创设情境
探究活动应基于一定的情境进行。创设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创设怎样的情境应依据教学内容,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内容的真实性
首先,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捏造情境。其次,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学生就有亲切感,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如何将创设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呢?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乐或视频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通过运用小品表演、情景剧、演讲故事等艺术直观手段来渲染,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教师还应注重借助语言创设情境,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言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巧妙设计问题
情境的创设为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前提,而巧妙设计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设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质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价值。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问题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设计问题要有梯度和坡度
所谓梯度和坡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问题“序列化”,形成一个个“问题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如探究“从容应对考试”(人教版九年级第十课)时,就可围绕情境材料(凌晨三时,小清看着没有复习好的语文课本,急得想哭。想到即将到来的中考,她心里就更加慌乱。第二天,小清拖着疲惫的身体到了学校,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着重探究这样几个问题:(1)小清出现的是什么症状?(2)这一症状给小清带来了什么影响?(3)小清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症状?(4)请你帮助小清“治疗”这一症状。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对什么是考试焦虑、过度的考试焦虑的危害、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有了深刻的认识。
3.设计问题应善于制造冲突
这些冲突包括反差明显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或道德冲突,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混淆点、易错点、盲点和缺失点。如在探究“如何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时,可设计“应不应该取消考试”的问题;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针对某地公交车实行让座有奖,可引导学生探讨“让座有奖值得提倡还是没有意义”……这样的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在探究中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四、深入开展探究
扎扎实实开展活动才能保障探究的有效性,为避免活动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独立思考时间
开展探究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独立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问题前,应该留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要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语言表达,做到言简意赅。这样保证学生探究活动中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
2.善于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画龙点睛,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面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台阶或提示思考的路径;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宜直接指出,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面对正确的回答,教师要继续追问,将问题推向深入。教师还要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将复杂的回答简明化、深奥的回答直观化、肤浅的回答纵深化。
可以说,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是实施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对探究活动全面认识,明确活动目标,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设计问题,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不负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改对我们的期望。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