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图像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是否全面,考查同学们能否针对不同的题目灵活转换解题思维,提炼出图像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巧妙地将题目解答出来。图像中往往包含一些不明显的信息,需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下面就高中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技巧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同学们的解题能有所帮助。
一、图像题解题技巧概述
1.作图法的理念。作图法是指将抽象的化学原理用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对图像进行分析。因其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化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2.作图法的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各种试剂的关系可以通过作图得到具体形象的展示,良好的作图能力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1.反应速率因素题。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等,外因包括压强、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在解决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题目时,除了要注意压强、温度等,还要注意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等。
例1 一定温度下在一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Y气体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Y=X
B.t1时,Y的浓度是x浓度的1.5倍
C.t2时,该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t3时,逆反应速率等于正反应速率,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分析:t3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Y、X的物质的量变化分别为7 mol和3 tool,化学方程式为7Y=3X,A项错误;t1时Y为6 tool,x为4 mol,B项正确;z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项正确;t。时,反應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项正确。答案为A。
2.离子共存推断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纵观全局,进行整体分析,提炼出解题的关键点。
例2有一种液体无色透明,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现将Na2 o。粉末加入到该溶液中,观察溶液,发生了以下变化:(1)生成了白色沉淀;(2)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图2显示了加入的Na2 02的量和生成的白色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试判断该溶液中的离子,哪些可能存在,哪些不可能存在,以及哪些一定存在。
分析:因为溶液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一定不存在Fe3 、Cu2 。又因为往溶液中加入Na2 02后,产生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所以排除NH4。另外,由图像也可得到一些信息,横坐标表示Na2 02的量,将Na20。加入到溶液中,沉淀开始出现是在A点,加入的Na20。越多,生成的沉淀也就越多,沉淀物的量达到最大(B点)时便呈下降趋势,在c点沉淀的量不再变化,可以判断溶液中含有Ap 、Mg2 ,最终的沉淀物为Mg(OH)。。所以该溶液中、Ap 一定存在,Fe3 、Cu2 、NH4 一定不存在,K 可能存在。
一、图像题解题技巧概述
1.作图法的理念。作图法是指将抽象的化学原理用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对图像进行分析。因其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化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2.作图法的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各种试剂的关系可以通过作图得到具体形象的展示,良好的作图能力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1.反应速率因素题。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等,外因包括压强、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在解决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题目时,除了要注意压强、温度等,还要注意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等。
例1 一定温度下在一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Y气体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Y=X
B.t1时,Y的浓度是x浓度的1.5倍
C.t2时,该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t3时,逆反应速率等于正反应速率,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分析:t3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Y、X的物质的量变化分别为7 mol和3 tool,化学方程式为7Y=3X,A项错误;t1时Y为6 tool,x为4 mol,B项正确;z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项正确;t。时,反應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项正确。答案为A。
2.离子共存推断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纵观全局,进行整体分析,提炼出解题的关键点。
例2有一种液体无色透明,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现将Na2 o。粉末加入到该溶液中,观察溶液,发生了以下变化:(1)生成了白色沉淀;(2)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图2显示了加入的Na2 02的量和生成的白色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试判断该溶液中的离子,哪些可能存在,哪些不可能存在,以及哪些一定存在。
分析:因为溶液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一定不存在Fe3 、Cu2 。又因为往溶液中加入Na2 02后,产生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所以排除NH4。另外,由图像也可得到一些信息,横坐标表示Na2 02的量,将Na20。加入到溶液中,沉淀开始出现是在A点,加入的Na20。越多,生成的沉淀也就越多,沉淀物的量达到最大(B点)时便呈下降趋势,在c点沉淀的量不再变化,可以判断溶液中含有Ap 、Mg2 ,最终的沉淀物为Mg(OH)。。所以该溶液中、Ap 一定存在,Fe3 、Cu2 、NH4 一定不存在,K 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