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卿笔呈“吕家样”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卿弟在艺术界似乎多以学者身份见著,殊不知他原本乃为绘画专业出身。的确,从事绘画专业而复能获得很高的学术成就者寡也。从现代画史上讲,真正做到的大约只有黄宾虹和傅抱石二人,远一点讲,郑午昌亦可算在内。其余则不足论也。我讲这一点,是对一些成见加以责难,并觉得现在人们对少卿的绘画成就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少卿创作主要以人物画为主,具体题材则是佛道人物和高士形象。他的人物画已然形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风格样式,但这一风格样式又不是刻意而成的,而是从他笔底自然抒写呈现出来的。人物造型汲取了明清丁云鹏、陈老莲、任伯年的路数,不以端重为能,却以奇异标识―― 现在画坛讲什么识别度,少卿的人物奇异造型所具有的识别度不是极为显著吗,但却并不让人感到故意的炫奇。你看他所绘的观音菩萨,样貌清奇之中仍流迥出一脉佛禅和慈的韵味,其罗汉的奇诡面容之中频生一种智慧的风神,而高士的奇绝之姿亦透发出令人有云际之念想的意趣。应当说,少卿的人物造型,从开相,眉眼情态的描绘,鼻翼形状和唇之勾划,包括手足的摆布,己然成竹于胸,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样式,这既是佛教造型本身的一种预先范式所致,又是少卿力求形成自己个人风格的艺术建构―― 以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眼即可辯识的“吕家样”。
  少卿“吕家样”并没有给人一种完全程式化的印象,而是能于相对稳定的样式中充满了变化的机趣。其机趣来自于造型的微妙,又缘于他娴熟的笔墨表达。少卿人物笔墨,利落干净,劲健而富有内涵,细线之中灌注了不可掩抑的写意风调,转折之间尽显出他将笔墨表现与造型方式打成一片、有机融合的出色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笔墨语言形态和质量赋予了“吕家样”呈现出变幻不拘的艺术生命。
  不妨看一看少卿画作的题款书法吧,即可得知他的笔墨能力与他书法修为息息相关。那一手流丽灵动的帖学功夫绝非一般画匠可以梦见,从而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笔墨写意的内在底蕴,又为画面频添一脉浓郁的文人旨趣。
  少卿的画,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或者整个画面气息、氛围都给人一种清丽而素雅的审美感受,显示了很高的格调。这种格调十分贴合所表达的人物(如佛教形象)的身份、画面的主旨和情状。他在为人营构自然环境(如山石、芭蕉、竹影)也是十分讲究,既一片生机,但又似乎纤尘不染,同样透发出一种脱俗超逸的格调。
  在我记忆中,少卿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元人倪云林的考察。倪画基本的审美特征就在于具有极高的艺术格调,就在于超尘脱世的清逸之风,这对少卿是否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呢?如果这一说法尚无完全确证的话,那么我想说,少卿的学术修养和积累必然对他的绘画创作和格调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有时是会让人变得迂腐,但真正富有灵性的学术研究恰恰会给人一种很高的审美眼光,并促使他自觉地追求一种很高的艺术格调。一些愚盲的画家常嗤笑学术研究与绘画创作的悖谬现象,这种现象在少卿身上,在少卿的画作中是不存在的。反过来恰好表明他的绘画格调形成与其学术修养相得益彰是许多画匠无法企及的境界。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画家如果不读书,下笔文意不通,他如何立足于艺坛呢?学术研究尤其是艺术研究当然应与艺术创作贯通起来,无障除碍,知行合一,才是正途。高的格调与学术研究是一种或然性关系,而非必然性关系―― 但在如今现代社会和高度文化发展的时代,后一种要求显然不是过份的期许。而少卿的绘画成就就是很好的明证和范例,他的作品应受到艺坛方家的更多关注,并应配享更高的审美点赞。我深信,以他目前的成就就足以知晓他的未来将是一片锦绣。
其他文献
译/沈睿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而西方文化中,理解生命往往从死亡开始。因为死亡是确定的,是限制,所以人生才有意义。这首诗,写了死亡的三种层面。死亡降临;死亡的被动性;灵魂出窍。而灵魂出窍的归宿是天国。    另一个人的鬼魂来访,我们  交谈,光闪闪亮着。  当光闪闪亮着时,我们能干什么别的?  而谁不是已把一只脚踏进坟墓?    我注意到树木由于枝叶蓬乱是如何显得粗糙,  昆虫的溪流如
期刊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盛夏,夜,深夜。  景山山巅。  山上有人,两个人,一男一
期刊
人生上半场22年,拒人3次,被拒2次,目前3∶2领先……  如果多吃鱼可以补脑让人变聪明的话,那么我至少得吃一对儿鲸鱼……  西城上,诸葛亮一曲奏罢,余音绕梁,听得城外的十五万魏军如痴如醉。诸葛亮:“谢谢大家,每位请交门票费一两。”魏军大惊,片刻之间,十五万人逃得一个不剩……  在我归隐了七个账号之后,我终于明白——真正应该归隐的不是账号,而是我的心。  好怀念小时候:记得小学老师骂我:“我一巴掌
期刊
5岁时,适逢中秋,手拿一块月饼去找邻家小妹,想与她分享。不料小妹对月饼一见钟情,抓过我拿月饼的手,连手带月饼一通暴咬。  10岁时,为了替邻家小妹从大胖手中抢回发夹,向庞然大物发起自杀性冲锋,虽然满身落下伤痕,却终于抢回四分之一个发夹,欢天喜地送到小妹家时,却被小妹的妈妈痛骂了一顿。  15岁时,托同学傻大姐给邻家小妹送复习资料,并在资料中夹了六个字:我们做朋友吧。结果,傻大姐将信据为己有,半个月
期刊
19世纪80年代的某一日,一对衣着朴素貌不惊人的夫妇来到著名的哈佛大学,希望拜会查尔斯·艾略特校长,就是那位提倡文理并重,推行选修制度,将哈佛领入了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大教育家。这位名校长让夫妇俩等了许久后,这才很不情愿地接见了他们。而当他听说夫妇俩表示有意捐一笔款项,以纪念他们在那就读哈佛一年级时因病夭折的儿子时,更是不由得感到腻烦,于是不冷不热地回答道:“感谢两位美意。既然如此,还是捐座大楼为
期刊
羊群睡了  鞭儿挂起一串串美丽的震颤    牧羊女醒了两次   一次, 在花瓣没有掉落的童年   一次, 在细数邻人远去的脚步声   但两次中间是她的青春几年    一把草籽的准星   被她捡起命运的方向   日子像火柴一根一根划亮   双手握住被风刮黑的地方  [文自《北京文学》]
期刊
中国的实力派最是懑憨可爱。法治不足以善导他们的理性,金钱不足以牵制他们的欲望,因此他们往往都扮演了历史上最无序时代的黑暗使者。在那些木乃伊式的人物中,最令人叹息的就是张学良这样的翩翩浊世公子。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的传奇人物,他发动了“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跟革命党的关系密切,父子两代人的故事都多,给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容许说话的空间。他的父亲是一个没什么文化又极聪明狡诈的大军阀,他自
期刊
正德十四年,心斋头有虞氏之冠,衣老莱子之服,手执“海滨生”之木简,以诗为贽,谒王守仁于江西。是用高古之貌触道统良知,崛起于鱼盐,一时宇内风动。东崖之后,诸公掀翻天地,能徒手搏龙蛇者,代不乏其人;然承詈遭诟者,亦不乏其人。  少卿先生长于亭林,与心斋、东崖同梓里,治学之余,兼善绘事。笔下高士一绝往见之酸逸,摆脱羁络,皆常服皂履、缁撮幅巾、短项疏发、大口角眉,一如匠夫之容,“愚人”未必晓其奥义。或曰:
期刊
当今世界,女性大量涌向工作岗位的后果就是给家庭生活留下了更多空白。当女人们发现这些空白带来的苍白后,开始心有不甘,却又手足无措。此时此刻,“家政女王”成为了她们的老师和偶像——比母亲更能干,比婆婆更慈祥,比教科书更亲和……    怎么看她都比《绝望的主妇》里的完美主妇Bree更完美,美国男人称赞女人贤惠时会说:“嗯,你很玛莎。”玛莎在过去20年间创建了“玛莎家政帝国”,缔造了美国一代妇女的生活观,
期刊
在当代金陵画坛,吕少卿素以画传统文人高士及佛道题材为人所知。十多年前,我刚认识他时,他的题材大抵是仕女画,画法工细,有点婉约派情调,隐约能看出他的老师黄柔昌先生的影响。黄先生是九十年代中国工笔画坛的名宿,画格高远,追求一种轻纱般缥缈的诗意,因其人好静,是一位深居简出的隐者,大音稀声,浑如闹市的当下画坛早将他遗忘。少卿兄每与我谈论及业师,景仰之余,不由长为叹息。今观少卿近作,因强化书写与拓宽题材,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