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侯太极“九手”(修正版)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起式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丽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目视前方
  
  2.扣脚左转
  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图2)
  [说明]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作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基功夫,所以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二、左右懒扎衣
  
  1.两手挑举
  接“起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跟之间,尾闾正中,身体松沉(两膝微曲),两臂屈肘向上方缓缓举起,至大拇指与肩平(也可与心口相平),两手似抱球状。
  
  2.屈膝下捋
  两腿缓缓下曲,重心逐渐向右脚移去,左脚跟随身体下降徐徐提起,同时两掌下捋于腹前,目视前方。
  
  3.跟步卍字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上提画弧,至胸脯后向前推出,与肩平,两臂似屈非屈,两手变成卍字手,即拇指向前,食指下垂,中指平举,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同时,左脚向前迈步,右脚跟步,成丁八步。
  
  4.转体摆掌
  以左足尖、右足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即面由东南向西。这时两手随身躯旋转,原卍字手,变成右阴阳手,即右手在前,手心朝上;左手在后(约离开右手根一二寸),手心朝下。两手放平,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成三体式步(重量是前三后七)。
  
  5.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6.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以上为右懒扎衣,下面为左懒扎衣)
  
  7.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度,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
  
  8.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9.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懒扎衣相似,但省略了“穿掌”这一小动作。
  2.所谓卍字手、丁八步、三体式,可见《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
  3.向右转身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向左转身也是如此,只是左右相反而而已。
  4.“跟步”与“推掌”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不能光用手劲,而是要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脚踩手发,力起脊髓,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7.跟步前推。右懒扎衣推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左懒扎衣,右脚踩实,左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手掌要直,小手臂要平,胸要含,背要圆。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棚、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我击,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搠劲把对方拥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卍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双掌蓄于胸前,推出,先蓄后推,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_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动作三“跟步卍字手”,其实是车轮手,两手出卍字手,意在用拇指与食指卡住对方的腰胯,使对方不能动,然后实施进攻。
  3.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棚,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架梁使对方向后跌出。
  4.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门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拥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5.若对方拗手捉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弩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6.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赖赖扎衣的变化和运用,“八法”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
  
  三、开合手
  
  1.开手
  身体右旋转90度,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微升。
  
  2.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
  [说明]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 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姆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姆指相靠,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做开合手,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用。(详见尤志心《开合手的健身医疗作用》,《中华武术》2007年第7期)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四、鹞子钻林
  
  1.提手上势
  前势不停,左手成卍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右手成卍字手,向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
  
  2.托抹上穿卍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
  [说明]
  1.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像鸟之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在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画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右卍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卍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侧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卍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既能防止对方的进攻,又能寻机攻击对方要害部门。
  2.若对方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用左卍手卡住其右腕,左旋上提,使对方失重,同时右卍字手接拿其右肘,以内旋之裹劲击向其右肋部。
  3.鹞子钻林还有一个转身,是要带肘的,如果对方从右侧向我进攻,我迅速右转身,先用卍字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五、云手
  
  1.原地右云
  接前势,右手卍字手变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左手卍字手也变掌,手臂靠着身子向上划一弧线,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此动作名为挂指),成立掌,掌心向前。目视右手,指尖向上。
  
  2.横行左云
  前势不停,左手向上,向左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左侧,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目视左手,指尖向上。与此同时,左脚向左一横步,右脚跟步,落于左脚胫骨的内侧,脚尖点地。
  
  3.原地右
  前势不停,右手向上、向右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右侧,手臂微屈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左手向下、向右、向上划弧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上身随之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虚微提于右脚胫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如此向左重复3次。(如果场地允许,可适当多做几次)
  [说明]
  1.两手分别上下左右运动,如云气旋绕,似行气飞空,故名云手。
  2.本式与“三十六手”的云手相似,但省略了“挂指”这一小动作。所谓“挂指”,是指拇指向内挂扣,历来拳家把此作为密诀。主要用于一手上挂扣住对方手腕,同时另一手,向对方肘部或肋部推按。
  3.两手要在腰脊转动的带动下,分别做上下左右的回旋盘绕运动。手掌高不过眉,腰杆要直,上身随之左右平转,目随之。有诗云:两手交替环形转,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步子横行轻灵缓。
  [技击含义]
  1.云手是假设对方向我面、胸部击来,我一手接手云化来手,另一手乘势发劲击之。先师云:“走架无人视有人,打手有人视无人。”云手用之于群战,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式式圆满有拥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
  2.云手具有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劲八法,两脚侧进,暗藏盘、扣、蹬、插、截、拦等腿法。在与人交手时,无处不用。有诗云:提挂拥掷滚按推,全凭 脊柱圆转随。运到敌人两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3.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内(拳家称之为“吃里”),我以顺手向外运开而击之。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外(拳家称之为“吃外”),我则以拗手运化,更进则挂其肘面横运。对手若以他手来防,我则以拗手挑挂其肘后横运之。对方必倒。
  
  六、青龙缩尾
  
   接前势,左脚往前迈一步,以脚跟为轴,脚尖内扣,落下与右脚尖相齐,两脚成八字扣步。两脚跟外扭,两膝相离似挨非挨。腰要塌,两胯要有缩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手也要有合劲,两肩要裹,似有回缩之意。(图19)
  [说明]
  此式是从八卦拳移植过来。练好此式,关键是一个“缩”字。脚要扣,腰要塌,胸要含,肩要裹,两手要缩住,形成一个合劲。
  [技击含义]
  全身虽然放松,但全身之劲力要尽力含缩而使全身成一个整体。缩者,裹也。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既柬必展,拳谱云,“柬展二字一命亡”,即此意。若对方来攻我,我右手或拥住对方之之手,或粘住对方之手,左手可击其胸胁。脚可踩可踢。也可能发右手用罩面掌击打对方面部,左手护己胸,防对方的进攻。
  
  七、搬拦捶
  
  1.上步搬
  接前势,上左步,左手内旋,掌心向内,右手掌变拳,向右、向上,向下画一圆,收于腰际,拳心向上,似有把来拳搬开之意。
  
  2.翻掌拦
  前势不停,左手翻掌,手心朝下,提于胸腹前,含往前拦之意。
  
  3.跟步捶
  前势不停,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右拳翻转着向前捶击,拳心向上,目视右拳。同时,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贴于右手肘臂部。
  [说明]
  1.“搬拦捶”又口U“板拦捶”。武式太极拳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孙式的“搬拦捶”,它是由武式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演变而来。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搬拦捶相似,但拳心与之相反。
  2.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招法加进步。“上步”是连续,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3.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手上还有一个“上拥下按”的小动作,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胁。“搬拦捶”三招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4.三招要一气成,前后势要衔接得天衣无缝。右拳击出要有拧旋之意,螺旋前进,无缝不钻。此招可反复单练,熟能生巧。
  5.搬拦捶之“捶”,进步跟上,顺势击拳,捶击之谓。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气呵成。动作失调,拳势也就散乱。出拳捶击亦不宜直臂远伸,出拳太过,易失重心,劲力也会僵涩中断;出拳亦不宜过高,过高易落空,宜在心窝胸肋间。
  [技击含义]
  1.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招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顶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胁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
  2.对方用右拳向我进攻,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右一滚一压,谓之“搬”。继以左掌顺对方小臂上边向前推出,或推其大臂,谓之“拦”。若对方抽回右手,我乘势,以右拳直击其胸,谓之“捶”。
  3.对方用拳当胸击我,我顺手向内搬开。对方想避之,我用左手拦之,乘机用右手击其胸。
  4.搬拦捶有上、中、下、左、右、前、后七种,招法大致相似,可随机应变。或推手搬拦,提手搬拦,或腾手搬拦,或截手搬拦,或削手搬拦,或劈手搬拦,变化无穷。有诗云:“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
  
  八、叶底藏花
  
  1.转体丁八步
  接前势。向后转体,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步,靠向左脚胫骨处(内踝处)里侧,成左丁八步,面向西,目视前方。
  
  2.叶底藏花
  随着转体,右拳向后抽,至胸前;左拳向前抽变侧立三圆掌(五手自然分开,手指微屈,虎口撑圆,手背圆、手心回缩,着力于掌根与手指),向右胸前击出,掌心微向后;同时,右拳往左肘里侧捶击,拳眼对左肘尖,拳心向里,贴置于左肘下和左腋肋下,犹叶底藏花,目视前方。
  [说明]
  1.此式与肘底看捶相似。向后转体,可以先扣左脚,要用腰之力带动内扣,然后转体。要有圆活之趣。身要直,上身随步移动,身体不能前俯后仰,要保住中正安舒。
  2.三圆掌,是形意拳中的掌法。又名龙形掌。
  [技击含义]
  1.叶底藏花打腰间,拳藏于腋肋下,以静待动,伺机乘隙,蓄而后发。以拳横撇敌之胸胁、腰等中部为主,兼或乘隙捶击腹、裆等下部,或直冲头面上部;若右方来敌,可用肘直击胸肋。左手三圆掌,若前方来敌,可用盖面掌击之;若后方来敌,可用手指戳挖对方双目。此手凶险无比,不可轻用。
  2.对方以右顺拳击我前胸,我用左手搠住对方来手向上拥,小臂稍向里一裹,握住对方右手,转腕上托,同时右手下击其胁。
  3.对方以左顺拳击我前胸或面部,我左小臂屈肘外棚,紧接着以左臂内旋,左掌堵其肘部,向我左侧捋化,同时右拳向其左肋进击,左脚蹬其胫骨。
  4.我以左手由我右外方缠采对方手臂,如果被对方随手擒握,我即滚腕外翻推掷,其擒手自脱而跌倒在地。
  
  九、霸王敬酒
  
  1.两拳相并
  左手掌变拳,向上、向左、向右画弧,至胸前,与右拳相靠,两拳蓄于胸前,拳心向下,拳眼相对。(图25)
  
  2.进步双拳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步,两脚成左丁八步。同时,双拳向上、向前、向下转一小立圆打出,双拳上举与眼平,身体下沉,两臂微屈,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目视双拳,面向西。
  [说明]
  1.此式赵堡太极拳中有之,原名“霸王敬酒”(意思是向霸王敬酒)。孙太极中也有类似动作。
  2.进步与双拳要一致,要保持身体中正。双拳画一立圆,可加强冲击力量。但举拳不宜过头顶,否则易被人抓住。
  3.双拳击出时,裆劲要下 沉,骶骨坚实有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通达于脊,贯于两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技击含义]
  1.对方以拳击我胸脯,我即以两手分格之,乘势进击对方太阳穴或双耳。
  2.对方双手抓我双手向我胸部按来,我沉身引化(此为沉化法),并以双拳滚动向前捶击,使对方仰面跌出。脚踩手发,手到脚到,是得手的关键。
  
  十、玉女穿梭
  
  1.收脚抱球
  右拳变掌,向左旋,蓄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拳也变掌,向右旋,与右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面向西。
  
  2.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西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南。
  
  3.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下肋部,成侧立掌。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西南,目视前方。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4.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东。
  
  5.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东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顺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左手向左向下旋转,右手向右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东南。
  
  6.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东南,目视前方。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7.盖步抱球
  接前势,右脚向左前方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向侧方落叫盖步),同时右手回抽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下、向前划弧,手心向上,与左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
  
  8.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东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东北。
  
  9.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部成侧立掌。在盘球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东北,目视前方。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10.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西。
  
  11.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西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左手向左向上旋转,右手向右向下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北。
  
  12.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西北,目视前方。(图38)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说明]
  1.此式向四隅方向运动,先西南,后东南,再东北,最后西北。旋转四面,往来不断,有如织布穿梭,而得名。其运动方向虽在四隅,而身体要始终保持中正。推向肋部一掌是一暗手。先师在演练此手时,甚至架推到身后,手心向后。难度很大。
  2,此式是以少胜多的拳势。一人对付多人,东南西北四方都顾到,八法五技相机运用。灵活转身是关键。在动作时,要把一个“穿”字体现出来。
  [技击含义]
  1.此式的的基本用法是随着身的旋转,一手上架接拿来击之手,另一手击其胸肋部。此式在上下左右的方向、位置上攻防严密,虚实相生,上拥手严密保护好自己的上部,先防对方的来手,下手得机得势时打出。
  2.左穿梭:若对方从后右侧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右转身向左前摆好步法,左手用卍字手接拿对方右腕,右手向对方胸胁部击去。左手食指也可以直击对方眼睛或头部。
  3.右穿梭:与左穿梭用法一致,只是方向左右相易。但也有变法:若对方向我头部击来,我上身拗转,急用右卍字手接住其拳,拇指与食指钳住其腕,用左手握住其右肘,向右侧斜采,使其失去重心,如其向后坐腿,我左手仍扣其肘,随后急上右脚半步,握右口字手向敌人左耳部击去。
  
  十一、盘掌
  
  1.退步转身托肘
  左脚退步,右脚扣步,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右手口字手变掌外旋,经面部向左、向下划弧,摆落至左肘上,手心向上;左手变成平掌,托于右肘下,手心向上,两手交叉于胸前。面向南。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穿肘翻转抹肘,至两小臂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手心向下。
  
  3.化腕子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经胸前向左右各划一弧线,至两胯外旋卷腕旁,成口字手。手心向上,拇指向下,两食指向后,中指向内。
  
  4.搓臂合手
  前势不停,两卍字手卷腕向里、向上,手背相靠,由腹而胸,上穿至口面处,两卍字手,拇指向前,食指向上,指尖高与眉目齐,中指横向左右。然后,两手内旋变掌,合掌下沉至胸前。同时左脚收回靠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
  [说明]
  1.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动作,主要起护肘作用。
  2.化腕子:即以腕关节为轴,由小指开始至大拇指顺序下压转圈。这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手法。其重要作用,是当我手腕被对方抓住,我可用化腕子手法 化解。
  [技击含义]
  若我手被对方握住,我则用化腕子手法,化开,两手拿住对方手腕,然后,穿击对方的胸、颈、下颌等部位。
  
  十二、走趟子
  
  1.阴阳手
  身体向左转,同时,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两手相距约两乳间的距离。
  
  2.右盘球前进
  右脚向前迈出,同时两手阴阳互变,右手从左手肘下向前穿出,左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
  
  3.左盘球前进
  接着,左脚向前迈出,两手阴阳互变,左手从右手肘下向前穿出,右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如此,一直向前走,视场地大小而定。到尽头时,转身180度,然后向回走,……如此循环往复。
  [说明]
  1.走趟子,一般为东西方向;若场地大,也可以直接南北方向走趟子。走趟子的时间可长可短。中青年,可采用低架式;年老者,一般采用高架式。
  2.关于迈步,要两脚趾抓地。行步如猫行,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胯一定要协调地活动起来,不要只是手脚在动。脊柱要直,两手要平,穿掌搓球动作要圆。两脚虚实要分清。
  3.盘球前进,在“三十六手”中称为风轮手。
  4.关于转身,有大小转身两种。小转身:前脚扣步,然后以脚跟为轴后转。大转身:后脚向前扣脚,转身。
  [技击含义]
  1.盘掌前进,一手穿掌,直击对方胸腹以上部位,或上托对方来手;另一手因应对方手势粘住对方腕部向下撅之。
  2.走趟子,主要练身法的灵活性。风轮手,轮番进击对方,使对方无招架之功。
  3.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是为收功铺垫。可以使收功徐徐而行,让所练功力尽收丹田。
  
  十三、收式
  
  1.站定盘球。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面向南站定后,两手继续两手盘球,慢慢停止。两手抱球于胸前,右手在上,左的在下,两脚八字站定。
  
  2.分掌下落
  两手左右分开,两手平展,手心向下。
  
  3.抹胡子按掌
  前势不停,两手翻转向内,至两颊处,手心向内,经口角处徐徐向下,如抹长须状,收到两腿侧,手心向内,手背向外。
  
  4.还原无极式
  与抹胡子同时,左脚收回靠向右脚,成八字步,两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在一种空空洞洞的入静状态。默站一会,让练功所得的功力在全身静静流通,最终收归丹田。
  [说明]
  收功极为重要。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直养而无害,收功时要静立数分钟,以养我浩然之气。
  (建议:为了达到锻炼效果,建议每次打5—10遍,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
其他文献
  
期刊
山西省跤王争霸赛是以我省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跤为载体,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摔跤活动,参加摔跤比赛,共享摔跤文化,开创了我省体育竞赛的新纪元,极大地扩大了体育影响,普及了摔跤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我省全民健身的品牌项目和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省跤王争霸赛已连续举办二届,今年第三届跤王争霸赛正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两年来经过全省各赛区、各承办单位以及
期刊
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论坛上,我想谈谈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为什么要谈这么一个题目呢?我是这么考虑的,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用以告慰和先生在天之灵的祭奠,应是由他开创出来的这一派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现状;同时,还应该找出下一步要做什么?要研究什么?  认识发展现状,是找出新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不断投入新的研究、拿出新的成果,是对武术先贤们最好的永久的缅怀。 
期刊
“股”,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说的:髀也。而“髀”字则解释为:股也。现代汉语词典则对这俩个字的解释是:大腿,也指大腿骨。“肘”,说文解释为:臂节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开篇先说这两个字,是因为在《和式太极拳谱》“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里有一段话很是重要,即:“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
期刊
《道德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如何能柔呢?  当然要先松。“松”一说都知道,也不难理解。但就是有很多人做不到。有的人练了20年或30年,手上脚上都还挂力,更不知道内功是什么。近来论述太极拳松功的书籍和文章很多。可惜可以操作的不多。要么过于玄虚,要么没有具体方法。当然也有很好的文章。但这样的文章太少。故也谈谈松功。    一、和式太极拳的松功    笔者根据所习练的和式太极拳,总结了松的
期刊
进一步加强和式太极拳的文化含量,继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含中国优秀文化,成为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拳种。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深化和式太极拳民族文化精粹的含量;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又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敢于、善于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使和式太极拳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练习和式太极拳多
期刊
简介  《少林金刚大悲陀罗尼拳》为奇云大师所创。以达摩祖师易筋经为基础,秉承密宗大悲法理,综汇少林武术技艺之精华,创长拳柔练《少林金刚大悲陀罗尼拳》九十九式。  《少林金刚大悲陀罗尼拳》根据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专理内经易筋,治脏洗髓,故称为内功拳,其拳势贯以五佰罗汉形象,以内荣外,外柔内刚,一静一动皆有法理,形如蛟龙,表柔骨灵,意然虚实如波浪滔滔,舒展连绵,故亦名少林柔拳。  功法云:练得骨节通灵
期刊
这部影印的手抄《八卦揉身连环掌》,是高义盛先师(以下简称高师)1936年冬最终审定、抄录成册的传世孤本——高氏老谱(以下简称老谱),是高师等八卦掌前辈先贤承传、研习、创新八卦掌理论与拳技的总结;是高师毕生致力于弘扬八卦掌武学文化、呕心沥血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留给后学十分珍贵的传统八卦掌武学文化遗产代表作。  尽管《老谱》在文字内容、插图、结构等方面尚有些许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其中每一章的精辟论述,每
期刊
一位武术家的成就铺现于观者面前,他的才气,艺术造诣,特别是那些一举一动,难以言传的内涵,跃然眼前,甚至勿需评论家多加赘言。但是,这一位,把他放置在当代武术家的群体之中,也毫无逊色的闪烁异彩。他就是和庆喜之后——和式太极拳当代传人代表和有禄先生,在国内外武术界广为人知。在他的艺术走向成熟初期(即文化大革命期间),随其父(家师立明公)静养,清修于家,数年不殆的耕耘在卧牛之间。如今在不惑之年,撰写了《和
期刊
几年前,有幸与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相识并拜在其门下系统学习和式太极拳。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有一些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和式太极拳又称“带理架”,完备的理论是指导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  我在练习和辅导和式太极拳的时候,首先认真练习拳架,一丝不苟从外形入手尽量使拳架规范,以和式太极拳的拳理为指导准则,不贪多,每一动作争取做到位。,例如:金刚三大对:首先要求做到头直、身直、小腿直。这样就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