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作用的初探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园林专业建立的背景,指出目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重理工,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并提出在原专业培养体系下增加人文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内容的解决方案。其中,花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花文化 风景园林专业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0-02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园林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恢宏的社会背景,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园林教育空前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本科达190多所,高职高专267余所[1]。要实现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的蓝图,高素质的园林人才是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园林人才是园林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1 中国花文化浅析
  花文化,是以花卉为载体,融入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现象[2]。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介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并使二者完美结合。中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古人为了身心的修养,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了我们今人引以为荣的东方园林,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财富。“花文化”中的“花”是广义的花,包括所有的园林植物,花文化是所有园林植物所承载的文化。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是园林的肌肉和骨骼。所以,中国的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园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3]。
  2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一种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4]。园林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在城乡规划、城市园林、林业、旅游等部门和花卉苗木生产与经营企业从事风景旅游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这类人才在以后的岗位上需要“引入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即成为创新型人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充分掌握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同时,还应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5]。
  3 我国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园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但直到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造园组”,才开始系统的园林方面的教育工作[1]。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农业类、林业类、工科类、艺术类和人文类高校均开设有园林专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院校和工科类高校,或者是在这些学校园林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
  农林类和工科类高校以自身对园林学科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知识结构模式的园林学科体系。园艺学是农业类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主要讲授农艺类植物栽培与生态环境知识,它与建筑学融合形成的园林学惯性得继承了园艺学的大部分知识,而建筑学知识只有总体的1/3~1/4。林业类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的园林专业虽然强化了乔灌木、花卉、草坪的知识,但这两类园林专业普遍具有“强植物,弱建筑”的特征,统称为“农林类园林学”。工民建筑是工科类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以建筑对象不同分为不同的方向,园林建筑是其专业方向之一。这类高校的园林专业主要讲授园林方面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虽然也包含有园林植物,但它在植物类知识方面较弱,具有“强建筑,弱植物”的知识结构特征,称为“工科类园林学”[6]。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宗教、艺术、生物、生态、工程、材料、管理、法规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论是偏向“植物”还是“建筑”,“农林类园林学”和“工科类园林学”在人才培养中都表现出一些问题。
  (1)“重理工,轻人文”公共基础课方面,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课程,而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升[7]。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机械性地绘图训练或者工整思维模式的训练,缺乏社会经济、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园林发展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加上这两类高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生,学生入校后,无法建立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哲学,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针对农林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注重学生文化底蕴培养。除开设中国历史文化、大学语文、中国通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风景摄影、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基础、舞蹈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美学基础、行为学、诗词鉴赏、花文化、茶文化、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增加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表明,这类课程也是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的课程。
  (2)“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高校,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的新办高校的园林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无论是园林植物类课程还是规划设计类课程都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同时,实践课的创新性不高,虽然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大纲,但内容上每年基本上变化很少,不能达到教育部“每年更新1/3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实习,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习”[8]的要求。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步入社会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针对实践性教学偏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编排上可增大实践类教学在整体课程体系的权重,并通过加大师资与教学力量的方式为实践类教学的开设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原园林植物学、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不同模块的交叉和综合,设计园林专业大综合性实验,突出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创新性、交叉性和连贯性。同时,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学生户外的写生、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实地参观调查,加入学生对作品的点评、讨论环节,使其在学习前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造经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4 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
  4.1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直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更重要。中国的花文化知识丰富,包括食花、饮花、花疗知识,花卉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典籍,花卉旅游、花卉节日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食花、花疗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花卉业的发展方向;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花文化诗词,可以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其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 [10]。根据笔者多年先后在园林专业高职与本科阶段教育的经验,在《园林史》、《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插花艺术》等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花文化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同时,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花卉活动,如插花、植物造景等,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花卉旅游在各地兴盛,如桃花节、梅花节、郁金香节、茉莉花节等花卉节日,山东济南平阴玫瑰园、云南罗平油菜花田、广州的百万葵园等花卉主题公园等,这些花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11]。
  4.2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园林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诸多关系的科学和艺术。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与园林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课的教学中,花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联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改变原来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问题[12]。
  4.3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的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拥有四级或者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大约15000家,其中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达12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超过2000家;全国范围内地市级的园林管理局有68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以及相关设计公司的数量达到1200家[13]。但目前不少高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仍然反应就业难度大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园林行业的设计理念开始向着文化设计方面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而原来的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园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许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都以园林景观的方式得以流传千古,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工作者,他们需要在观念上重视景观所传达的文化,在实践中将它与生态的、经济、工程的标准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建造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经典园林。而以中国花文化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所积累的人居文化与智慧可以给我们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无数的灵感。
  5 结语
  总之,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加强花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农林理工类院校园林专业人文教育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现阶段,虽然有不少学校也已经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局限于在全校公选课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等的基础文化教育,尚未明确提到花文化教育这类专业文化教育的概念。在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进程中,花文化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10):50-52.
  [2] 张启翔.论中国花文化结构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46.
  [3] 刘燕.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87-89.
  [4]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5] 毛燕.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7-28.
  [6] 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7020-7022.
  [7] 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3):272-275.
  [8] 孟瑾,王小德,马进.21世纪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2):14-16.
  [9] 赵燕,李文祥.李东徽,等.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2010(4):29-31.
  [10] 宋丽莉,赵华强.花文化教育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功能[J].生物学杂志,2009,26(5):86-88.
  [11] 李丽,王彩云.高校中的桃花文化初探[J].科技信息,2012(8):185-186.
  [12] 高祥斌,张秀省,黄勇.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6):47-48.
  [13] 陈东华.我国园林专业的人才资源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现代园艺,2012(20):19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其态势不容逆转,数字资源建设作为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基石,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该文从知识产权的角度针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保护提出若干策略。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探讨来切实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资源 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
目的探讨NO-1886对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饲养的小型猪血浆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巴马小型猪分成3组,分别饲以正常饮食,高脂/高糖/高胆固醇(HFSCD)和高脂/高糖/高
风险理论是应用概率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构造了受投资回报和通货膨胀经济因素影响的古典风险模型,获得了破产时的极值分布和破产前的盈余分布的积分方程.
采用平衡点法,确定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通用模型和废旧物资采购方式选择的通用模型,为定量计算平衡点增值率、平衡点税率、平衡点自行采购单价,并进而确定企业纳税人身份及废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推行瑞舒伐他汀方案的临床价值进行评定。方法:采取随机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
【摘 要】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因此校长应该明确自己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只有在明确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学校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首先,校长应该明确自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者,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首先有一个整体规划,融入学生特点和时代精神;其次,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者,要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把握国家的时代理念和时代精神;最后,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创建者,校
利用过滤器挂钩驱动程序(Ipthdrv)机制,在Windows·2000/XP内核嵌入用户自定义状态检测模块来过滤数据包.使用TCP包SYN/ACK标志位和UDP包虚连接建立方式维护状态监测表,实现了状
通过研究一类中立型高阶泛函微分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利用k-集压缩的重合度理论建立了保证其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条件,从而推广了相关结果.
针对实际值序列和预测值序列均为区间数的情形,给出最大中心误差和最大长度误差绝对值达到最小的多目标模型,转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对文中方法的可
该文结合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实践,从仪器购置、管理体系、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与建设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各环节在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