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011届毕业生求职大幕徐徐拉开,名企优渥的薪资福利、500强美好的职业前景,让校园招聘首先成为战况最为激烈的求职战场。如何步步推进,叩响名企大门?简历、求职雷招、关系,到底哪个才是你的杀手锏?本期《职业》特邀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校园招聘项目顾问何靓楠女士,告诉你“其实,校园招聘可以走直线”。
Q:面对校园招聘,我应该从何时开始准备?又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A:就业的准备越早做越好,主要有三个部分,我称它们为 “道”“术”“技”。
“道”是指候选人胜任力方面的素质,比如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持久的学习能力、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甚至在入学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做准备了。“道”方面的胜任力将是求职时的“制胜法宝”。在求职过程中的呈现技巧,我把它称之为“术”,例如如何撰写一份好看的简历、如何在面试中很好地将自己呈现给潜在雇主,都是在面对校园招聘这个系统工程中应该充分准备的。“术”方面的准备是冰山水面上的那部分,它能够使我们看起来更加生动鲜活,但并不能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何种工作。而大家常常大张旗鼓准备的职业装、职业照等我称之为“技”。这部分可以为求职锦上添花,却不能为获得理想中的职位“雪中送炭”。大家所认为的名企,在“道”方面的招聘标准都不谋而合,例如很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如何在“道”的方面“未雨绸缪”,将会是决定能否获得dream job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Q:每年都有很多名企开展校园招聘,我自己觉得不少都很有吸引力,面对众多名企我们怎么样去进行一个有效的筛选呢?
A:其实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时还是很迷茫的,大家更多看企业的名气、规模,甚至是管理培训生的职位。要找到自己的dream job分两个部分,一方面要了解不同企业的业务、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甚至是薪酬架构和晋升体系,另一方面是其在校园招聘项目中招聘的职位以及发展路径。这些调研工作看似繁琐,但能够帮助大家锻炼自己的项目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沟通、达成目标的各项业务能力,并可以在做调研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dream company。
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方说通过你的师兄师姐或是网络,而不单单看企业在宣讲会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说词。再有,我一直都在强调“道”,你到底有多重,就要和多重的职业机会去匹配,这个是需要平衡的。
Q:网上有很多名企面经,其参考价值到底几何呢?
A:面经算是求职“术”的部分,可了解这个企业会关心哪些问题。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所以并没有准确答案。我们在给客户做全国校园招聘项目的过程中,面对几千候选人可能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请描述一下你在大学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呢?”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从这些答案里,HR评估出求职者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对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了解解决方案,从这些答案来知道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程度和解决能力,经过专业招聘人员访谈后得出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
Q:校园招聘的对手都是学生,大家的经历基本上都是专业学习、校外实习经验和校内担任的职务,我还可以做些什么为自己增色呢?
A:只要能挖掘并表现出你在参加某些活动背后所学到的东西、获得的能力增长,都可以为你加分。专业人力资源评估的对象是候选人潜在的能力和技能,所以所有的力气都应该花在“你”自己的身上,“你”在活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学到了哪些东西。即使只参加了一些一般性的比赛,但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比参加了全国性的大赛,但是只在其中帮忙打印和整理文件会更有说服力。
Q:据说简历的关键字是决定在第一轮筛选中能否被留下的关键,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秘诀?
A:前期对招聘公司在组织文化、业务特色方面的调研,以及分析自己的哪些特点可以与此相匹配,在寻找“关键字”上很重要。招聘什么样的岗位?职位要求是什么?公司的组织文化是什么?对应聘毕业生有什么样的期待,是只做工程师,还是希望未来可以管理团队?一个合格的应聘者,对于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Q:大学4年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它并不适合成为我的职业选择,而我看好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关系并不大,面对校园招聘,我还有多少胜算呢?
A: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能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变成事业,那你一定可以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应聘时要真正清楚,这个岗位是不是我喜欢的、想要从事的。想清楚了之后,只要行动了,就永远不算太晚。
对于社会招聘,企业都希望应聘者来了以后马上能胜任一定的职位和工作。但是校园招聘的企业对候选人不会有这样的期望,一般都是一些很开放的要求。企业会看重的就是候选人的潜力,潜力的指标是看学习能力怎么样、接受力如何等。所以大学期间,哪怕你的专业与你所希望的岗位不相匹配,但是如果你在学校有好好学习、提升自己,锻炼了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助于你申请到心仪的职位。
但如果你本身没有匹配自己所喜欢的职位的能力,那就只有花费更大的努力。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要先找一份工作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然后才去追求梦想。我们鼓励大家“跟着兴趣走”,但是不鼓励大家过于执着于自己喜欢的,而完全不顾及现实情况。
Q:一些名企只在一些特定学校举行校园招聘,对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呢?
A:“名校”对于校园招聘的雇主们来说意味着一些东西,比如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比非名校更胜一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名校”就是优势之一。但据我们和大部分名企客户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虽然你在教育背景上与该岗位的匹配度不是很高,但在其他各个方面匹配度较名校更为突出的话,名企是不会拒绝的。当然,对于“名校”的诉求也要根据不同企业的选人标准而定。
Q: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我印象中,到校园进行招聘的大型企业HR都是一些强势、犀利并且很专业的人,面试时我如何才能顺利过关呢?
A:与其去与考官较劲,不如让自己变强大。例如,我是一个非常犀利的面试官,态度让你受不了,但其实我生活中可能是一个比较和蔼的人,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你一些压力,考验一下你。有时候碰到太和蔼的考官不一定是好事,你可能会放松了戒备,把自己原本想隐藏的东西告诉了考官。所以面试官的态度如何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要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企业相契合的地方。如果你不善言辞,并且在面试时结结巴巴、逻辑混乱,不能给HR了解你、判断你提供有效、充足的信息,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Q:有人说在面试时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就好,有人说,面试时要进行适当的伪装,让自己表现得更专业化。到底哪一种更好一些?
A:拿相亲来做比方,你肯定要呈现自己的优点和与对方合适的地方,并且用适当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这些优点,但也还需要用一些很委婉的方式来告诉对方:如果我们俩结婚,你会遇到哪些风险?面试时也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要把自己的缺点无所谓地告诉对方,也不要过度夸大自己,企业也不会相信。
Q:一面、二面、三面各有不同,哪些是关键点呢?
A:确实各有侧重和不同,因为每个企业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你会发现几面合在一起,企业其实都是为了确定你是不是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人。虽然每一轮面试侧重不一样,但不管是几面,你要下功夫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关注招聘岗位需要什么、自己又有什么样的优势,把自己和企业相匹配的地方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Q:面对校园招聘,我应该从何时开始准备?又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A:就业的准备越早做越好,主要有三个部分,我称它们为 “道”“术”“技”。
“道”是指候选人胜任力方面的素质,比如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持久的学习能力、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甚至在入学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做准备了。“道”方面的胜任力将是求职时的“制胜法宝”。在求职过程中的呈现技巧,我把它称之为“术”,例如如何撰写一份好看的简历、如何在面试中很好地将自己呈现给潜在雇主,都是在面对校园招聘这个系统工程中应该充分准备的。“术”方面的准备是冰山水面上的那部分,它能够使我们看起来更加生动鲜活,但并不能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何种工作。而大家常常大张旗鼓准备的职业装、职业照等我称之为“技”。这部分可以为求职锦上添花,却不能为获得理想中的职位“雪中送炭”。大家所认为的名企,在“道”方面的招聘标准都不谋而合,例如很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如何在“道”的方面“未雨绸缪”,将会是决定能否获得dream job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Q:每年都有很多名企开展校园招聘,我自己觉得不少都很有吸引力,面对众多名企我们怎么样去进行一个有效的筛选呢?
A:其实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时还是很迷茫的,大家更多看企业的名气、规模,甚至是管理培训生的职位。要找到自己的dream job分两个部分,一方面要了解不同企业的业务、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甚至是薪酬架构和晋升体系,另一方面是其在校园招聘项目中招聘的职位以及发展路径。这些调研工作看似繁琐,但能够帮助大家锻炼自己的项目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沟通、达成目标的各项业务能力,并可以在做调研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dream company。
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方说通过你的师兄师姐或是网络,而不单单看企业在宣讲会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说词。再有,我一直都在强调“道”,你到底有多重,就要和多重的职业机会去匹配,这个是需要平衡的。
Q:网上有很多名企面经,其参考价值到底几何呢?
A:面经算是求职“术”的部分,可了解这个企业会关心哪些问题。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所以并没有准确答案。我们在给客户做全国校园招聘项目的过程中,面对几千候选人可能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请描述一下你在大学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呢?”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从这些答案里,HR评估出求职者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对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了解解决方案,从这些答案来知道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程度和解决能力,经过专业招聘人员访谈后得出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
Q:校园招聘的对手都是学生,大家的经历基本上都是专业学习、校外实习经验和校内担任的职务,我还可以做些什么为自己增色呢?
A:只要能挖掘并表现出你在参加某些活动背后所学到的东西、获得的能力增长,都可以为你加分。专业人力资源评估的对象是候选人潜在的能力和技能,所以所有的力气都应该花在“你”自己的身上,“你”在活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学到了哪些东西。即使只参加了一些一般性的比赛,但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比参加了全国性的大赛,但是只在其中帮忙打印和整理文件会更有说服力。
Q:据说简历的关键字是决定在第一轮筛选中能否被留下的关键,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秘诀?
A:前期对招聘公司在组织文化、业务特色方面的调研,以及分析自己的哪些特点可以与此相匹配,在寻找“关键字”上很重要。招聘什么样的岗位?职位要求是什么?公司的组织文化是什么?对应聘毕业生有什么样的期待,是只做工程师,还是希望未来可以管理团队?一个合格的应聘者,对于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Q:大学4年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它并不适合成为我的职业选择,而我看好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关系并不大,面对校园招聘,我还有多少胜算呢?
A: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能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变成事业,那你一定可以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应聘时要真正清楚,这个岗位是不是我喜欢的、想要从事的。想清楚了之后,只要行动了,就永远不算太晚。
对于社会招聘,企业都希望应聘者来了以后马上能胜任一定的职位和工作。但是校园招聘的企业对候选人不会有这样的期望,一般都是一些很开放的要求。企业会看重的就是候选人的潜力,潜力的指标是看学习能力怎么样、接受力如何等。所以大学期间,哪怕你的专业与你所希望的岗位不相匹配,但是如果你在学校有好好学习、提升自己,锻炼了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助于你申请到心仪的职位。
但如果你本身没有匹配自己所喜欢的职位的能力,那就只有花费更大的努力。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要先找一份工作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然后才去追求梦想。我们鼓励大家“跟着兴趣走”,但是不鼓励大家过于执着于自己喜欢的,而完全不顾及现实情况。
Q:一些名企只在一些特定学校举行校园招聘,对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呢?
A:“名校”对于校园招聘的雇主们来说意味着一些东西,比如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比非名校更胜一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名校”就是优势之一。但据我们和大部分名企客户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虽然你在教育背景上与该岗位的匹配度不是很高,但在其他各个方面匹配度较名校更为突出的话,名企是不会拒绝的。当然,对于“名校”的诉求也要根据不同企业的选人标准而定。
Q: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我印象中,到校园进行招聘的大型企业HR都是一些强势、犀利并且很专业的人,面试时我如何才能顺利过关呢?
A:与其去与考官较劲,不如让自己变强大。例如,我是一个非常犀利的面试官,态度让你受不了,但其实我生活中可能是一个比较和蔼的人,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你一些压力,考验一下你。有时候碰到太和蔼的考官不一定是好事,你可能会放松了戒备,把自己原本想隐藏的东西告诉了考官。所以面试官的态度如何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要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企业相契合的地方。如果你不善言辞,并且在面试时结结巴巴、逻辑混乱,不能给HR了解你、判断你提供有效、充足的信息,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Q:有人说在面试时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就好,有人说,面试时要进行适当的伪装,让自己表现得更专业化。到底哪一种更好一些?
A:拿相亲来做比方,你肯定要呈现自己的优点和与对方合适的地方,并且用适当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这些优点,但也还需要用一些很委婉的方式来告诉对方:如果我们俩结婚,你会遇到哪些风险?面试时也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要把自己的缺点无所谓地告诉对方,也不要过度夸大自己,企业也不会相信。
Q:一面、二面、三面各有不同,哪些是关键点呢?
A:确实各有侧重和不同,因为每个企业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你会发现几面合在一起,企业其实都是为了确定你是不是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人。虽然每一轮面试侧重不一样,但不管是几面,你要下功夫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关注招聘岗位需要什么、自己又有什么样的优势,把自己和企业相匹配的地方展现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