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环境保护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的转换,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到对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历史性变化,并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之大者”的科学思想武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其中“职普比大体相当”受到广泛的关注.要想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正向功能,包括教育功能、社会政策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经济功能.为此,要努力构建共促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中职的基础性地位,加强青少年的生涯教育和家长教育.
实现普及计划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不可或缺.基于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与区域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存在层次结构重心低、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区域均衡发展不足等问题.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要做到:支持民办高校探索发展研究生教育;扶持民办高校建设基础学科;引导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高质量提升.
中国曾经向人类贡献了一种国家制度文明,也曾经向西方学习,把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转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曾因苏联的失败而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和“往那里去”的挑战,资本主义文明也正因全球化赤字等问题而遭遇发展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回答“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问题十分重要又充满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能否解决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面向未来共同提出的“文明更新”的课题,向世界贡献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志.
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时代,数字经济以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深刻影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成为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影响机理,明确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人口、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民生建设造成了新的挑战,国家发展的新目标也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未来推动我国民生建设的战略方向包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以民生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加合理的福利结构和更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在具体行动路径上,应该继续提高民生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地提供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行动;优化民生保障结构;实现福利机制与
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个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的方向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要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国之大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核心主题,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涵.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是经济领域首要的“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始终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是经济领域坚持“国之大者”的根本指向.抓好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落实是“国之大者”的行动要求,需要继续坚定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风险意识,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把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代际公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对于流域水资源治理具有积极作用.可遵循“资源共享、代际公平”的原则,协调近期与长远、当代与后代对优质水源的公平需求,探索水污染代际转移问题,构建流域水资源代际公平治理新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流域环境保护动态平衡.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当前,生态文明转型面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艰难、生态环境信息流通不畅、数字资本垄断等数字化难题,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数字化驱动,进行生态治理机制数字化创新,促进全球环境治理数字化协作.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制度创新红利亟待释放、我国企业引领产业链重构能力不足以及跨境产业合作平台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未来,需要以原产地累积规则巩固和跃升区域产业链,聚焦优势产业构建跨国跨境产业链,加快推动跨境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跨境产业合作平台能级,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服务,优化投资贸易平台,系统推进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