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切除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意义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系统性收集国内外有关个案和系列报道,分析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肝外胆管切除和胆管取栓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中肝癌伴胆管癌栓相关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相关文献和病例。对纳入的研究对象根据胆管癌栓切除方式分为"肝外胆管切除组"和"胆管取栓组",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方式和1、3、5年生存率。

结果

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170例患者。纳入患者中,Satoh分型Ⅰ型患者45例;Ⅱ型患者107例,Ⅲ型患者18例。在胆管癌栓处理方式上,肝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24例,联合胆道切开取栓146例。所有患者在根治性切除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5%、29.2%和13.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4%、41.5%和21.8%。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肝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与肝癌联合胆道切开取栓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1.7%、12.5%和74.6%、41.3%、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Satoh Ⅱ、Ⅲ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肝外胆管切除组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38.0%和13.0%,胆道取栓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39.5%和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肝外胆管切除不能提高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生存率。

其他文献
胰管结石常继发于慢性胰腺炎。结石可发生在主胰管及分支胰管,阻塞胰管致胰管高压,从而引起腹痛。外科手术一直是许多国内、外胰腺医疗中心治疗胰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胰管纵形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胰管结石的合理术式。微创治疗胰管结石的术式也是可行的,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目的观察肝移植(LT)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5年4月-2017年6月因ALD行LT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至2017年8月31日,随访时间2~4 518 d,中位数997 d。40例患者中8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胆道并发症,死于移植肝衰竭、脓毒血症、肝癌复发者各1例。1年生存率为81.0%,5年生存
期刊
目的探讨Glypican-3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BCS并发HCC患者资料(BCS+HCC组)。随机选取同期48例HBV合并HCC患者(HBV+HCC组)及43例肝囊肿患者(肝囊肿组)作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肝组织Glypican-3阳性率的差别。根据Glypican-3的表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359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MVI发生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ICC患者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纳入本研究的ICC患者中,MVI总发生率为13.6%。MVI与患者术前乙肝感染、肝硬化及肿瘤分化
目的观察靶向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增殖、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Smo shRNA质粒,建立Smo稳定低表达的肝癌QGY-7701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Smo基因沉默前后QGY-7701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变化;通过裸鼠皮下种植模型研究Smo基因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电镜下观察肝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时PCR(RT-P
期刊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肝切除术治疗巴塞罗那中期(BCLC B期)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6例中期肝癌患者行TACE联合肝切除术临床资料。记录临床基线情况、肝切除术前TACE次数以及末次TACE与肝切除术间隔时间。记录患者肝切除术后1周及1个月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
期刊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IL-6与HIR密切相关,对下游信号传导转录和激活因子3(STAT3)间的信号通路也具有重要作用。IL-6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通过gp130的同源二聚体化激活Janus激酶(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近十年的研究表明IL-6不仅可与其可溶性受体结合(反式信号通路)并介导HIR,并且还可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