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现象批判与大学生积极心态构建

来源 :高校辅导员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的一种网络亚文化,通常以影视、歌曲、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为载体在虚拟社交中传播.本文从防御性自我污名化、社会转型期的相对剥夺感、群体认同感的需要三个心理层面对“丧文化”的盛行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注重心理引导、加强认知调节、防止过度沉溺等举措来构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
其他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阶段性的社会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需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状况以及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元教育主体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志愿服务是“服务性劳动”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具有促进个体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依然存在价值认知、项目培育、内涵建设、保障支持等方面的困境,推动志愿服务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实效化、常态化发展,有助于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中“慢就业”现象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述“慢就业”现状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深入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并基于精准就业服务视角,围绕以上四个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慢就业”对策.
志愿服务与劳动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两者在文化传承上同源共流,在价值取向上同心同德,在总体指向上同向同行.志愿服务能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认识,增进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使劳动精神从“隐”走向“显”.高校要从强化志愿服务育人理念,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