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标改革也明确指出,要进行体育教学新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为了加强中学体育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新路,克服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弊端,不断增强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活力,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使之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中学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改革。针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①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②只要让学生参加了锻炼活动,就不注重理论课的学习,由于学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不统一,就直接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③不看“对象”,即不管年龄差异,统一按一个标准进行要求。④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效果均受到影响。⑤许多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较差,特别是农村学校,远远赶不上城区的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锻炼项目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且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个子小,只能学习训练难度较小的项目。总之,体育课内容乏味,训练单一单纯,不能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存在着严重脱离教改实际的客观现象。部分学校甚至缺乏校医,不利于学生全面锻炼身体。由此看来,体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改革的关键又是是什么呢?
二、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关键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国体育再上新台阶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是发展和完善体育课教学法学科建设的需要。
改革的关键在于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因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完成中学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搞好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实践的环节,是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大胆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基本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正确配合,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
众所周知,体育课的教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室内课,即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一是室外课,即身体锻炼的运动实践。但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往往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单纯以围棋、象棋、军棋、跳棋等一些角逐性的活动代替室内课,致使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都没能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故在运动实践中只求动作,缺乏技能技巧,受伤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创造性的尝试,推出了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并对学生实施各类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往传统班体育课相比,俱乐部制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个人为主,自由选课
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个人为主,自由选课”的原则,克服了以往传统班体育课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1~2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具体操作:开学初始,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发给每个学生,由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锻炼时机。
2.重视素质,寓教于乐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发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3.內外兼顾,增强信心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并规定每学期的第4、7、10、12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质健康统一测定的时间,既达到了考试严肃公平的目的,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4.改革方法,灵活考核
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方法: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一、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①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②只要让学生参加了锻炼活动,就不注重理论课的学习,由于学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不统一,就直接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③不看“对象”,即不管年龄差异,统一按一个标准进行要求。④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效果均受到影响。⑤许多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较差,特别是农村学校,远远赶不上城区的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锻炼项目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且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个子小,只能学习训练难度较小的项目。总之,体育课内容乏味,训练单一单纯,不能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存在着严重脱离教改实际的客观现象。部分学校甚至缺乏校医,不利于学生全面锻炼身体。由此看来,体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改革的关键又是是什么呢?
二、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关键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国体育再上新台阶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是发展和完善体育课教学法学科建设的需要。
改革的关键在于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因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完成中学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搞好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实践的环节,是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大胆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基本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正确配合,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
众所周知,体育课的教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室内课,即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一是室外课,即身体锻炼的运动实践。但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往往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单纯以围棋、象棋、军棋、跳棋等一些角逐性的活动代替室内课,致使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都没能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故在运动实践中只求动作,缺乏技能技巧,受伤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创造性的尝试,推出了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并对学生实施各类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往传统班体育课相比,俱乐部制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个人为主,自由选课
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个人为主,自由选课”的原则,克服了以往传统班体育课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1~2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具体操作:开学初始,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发给每个学生,由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锻炼时机。
2.重视素质,寓教于乐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发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3.內外兼顾,增强信心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并规定每学期的第4、7、10、12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质健康统一测定的时间,既达到了考试严肃公平的目的,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4.改革方法,灵活考核
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方法: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