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语言宫有文采和美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教导他的弟子,写文章时语言要言简意丰,如深秋之树。刘勰也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缛”就是修辞和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文采从哪里来?就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一、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第一,添枝加叶。在主谓宾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定状补语,使句子生动形象。
  例句:一抹炊烟升起。
  适当地给它增加定语或状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在湛蓝而辽阔的天空下,一抹炊烟从天际袅袅升起,在余晖的点缀下,曼妙朦胧,如仙子身上轻柔的白纱。
  加上环境描写的渲染,让炊烟轻盈的特点清晰可见。这正是修饰语让句子具有了情韵。
  第二,精心选用成语及四字短语。成语及短语的运用,能形成一种整齐和谐美。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开篇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读起来铿锵有力,同时能收到悦耳荡心之效。
  第三,扩句为段。抓住中心,丰富内容,化抽象为具象。
  例:思念是内心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扩展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二、巧妙选用修辞。增添语言的神韵美
  作文中灵活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绘未见之景,状难言之物,抒微妙之情,进而增强文章语言的文学性、形象性,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有位学生在一篇刻画人物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湛蓝的天空下,有一个轻巧的身影,温暖的阳光倾洒在她的身上。清风徐来,微微挑起她的发丝,一缕一缕地飞舞在眼前。挂满黄叶的树是她美丽身影的外套。树叶飞舞在空中,缓缓落向他的头顶,然后又如羽毛般滑下,踩在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犹如富有节奏的鼓点。”
  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刻画,突出了主人公的轻盈飘逸。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空中飞舞的树叶轻盈柔滑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巧妙引用。打造清词丽旬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记叙文更具文采,能使散文更现魅力。名句往往构思精巧,句式凝练,是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语言精粹。名句具有恒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写作中,恰当地把名句嫁接到文章中,能够很好地提高作文语言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品位。
  1.直接引用,丰富文采。
  例如满分作文《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篇: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2.巧妙化用,妙趣横生。
  例如,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溢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鸳,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
  3.密集引用,凸显底蕴。
  例如经典美文《牵挂》中的一段:牵挂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梦中的笑靥,是情感的升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亲情的牵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寄托亲情的牵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牵挂的折磨;“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是牵挂的煎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大气与豪迈……有了牵挂,人生才变得更加完美。
  四、活用通感,丰富表情达意美
  通感,就是运用想象和联想,把某种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运用通感能突破语言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内涵,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如:“我是常常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讀和谐、读静谧。”
  五、蕴含哲理。深刻文意避平淡
  好的语言不仅要词句优美,更要富有内涵、哲理,它应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例如一学生在作文《最短的路》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小职员正赶着去开会,离会议开始只有二十分钟了。于是,小职员截住了一辆计程车,他对司机说:“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小职员好奇的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司机说:“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堵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但却是最快的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路上要学会走弯路,学会暂时地放慢脚步,因为欲速则不达。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深刻的内涵往往带给人美妙的感受。想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当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平时广泛采撷,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下笔时精心运用,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富有文采,充满美感。
其他文献
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已教过几遍,每教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这篇课文,也听过好些老师上过公开课,每听一次,也总有一些新的思索。但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些“精微”之处,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  一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虽然其作用在“教参”之类的资料里有所解释,什么结构上铺垫啊,什么内容上对照啊,什么主题上深化啊,但总觉得空洞的很;有些老师上课提到了这一段,多是轻轻带过,语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言”与“意”并不统一,“言”只是表达“意”的工具,且“意”是难以用“言”来完全表达出来的。《庖丁解牛》全文仅三百余字,是庄子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谈其“养生之道”,阐明了只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能取得行动自由的道理。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
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段子:上高中以后,语文考试最伤脑筋了。上课教的是包饺子,家庭作业布置的是蒸包子,考试考的是烙馅饼。许多人看了以后一笑了之,但是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和反思。记得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学生从考场出来,大呼“语文老师课堂讲的内容考试没考,考的都是平时课堂上没讲的内容”,有的学生也认为,语文课和考试没有什么关系,日常语文教学与考试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  说语文课与考试没有关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隐含丰富的字词汇里,我们可以将这些字词称作“文化因子”。开发利用这些“文化因子”有利于促进师生对课文的钻研,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课文中的文化因子作为切入点,还可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背景  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它更体现出
【教学创意】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把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单列为四个专题,可见,李杜苏辛四人是唐诗宋词史上四座并峙的高峰,他们都爱诗、爱酒,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代表。李白的《将进酒》是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诗,它既是李白豪放诗风的代表,又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酒文化和儒家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应具有理性。在应试作文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审题立意这个环节,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作文是否切题,是否有新意或深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作文得分的高低。  为使这个话题的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以一道作文题为例展开探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 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在高考古代诗歌复习教学中,解题技法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它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遇到瓶颈,难以使成绩继续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读懂诗歌对于解答题目的重要性,逐渐从关注解题过渡到讲解诗歌。在此,笔者谈一点自己的备考经验,希望在古代诗歌阅读方面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以趣为先,功在积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品味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张衡传》是选自《后汉书》的经典篇目。作者范晔按照时间顺序,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但宜昌籍的语文同仁们偏偏出了一个难题,要对《张衡传》进行同课异构。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文讲解模式,解构并重建它?这需要不断挖掘文本,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在观看地震学专家冯锐教授复原张衡地动仪的纪录片里,我寻找到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不乏对课本素材的成功运用之文。其实,学生如果能对课本素材加以发掘转化,那些极好的素材定能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可见,学生身处“宝山”要识“宝”,写作不是没有素材,而是要有发掘素材的眼光。  一、素材采撷,发掘作文素材的方法  在所学的课文中,总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这些无疑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此,我们可以用鲁迅之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