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新闻传播的很多问题,比如,垃圾信息充斥,新闻商业化、娱乐化等等,都与传播者的理想淡化有很大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以为这只是关于新闻的技术性定义,对“新闻”应有更高层面的阐释和把握,新闻所表达和追求的是人类的理想。
新闻关涉人的理想,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追求并实现理想的一部分。人们常说的“新闻”应该是追求和实现理想的手段,这些技术性的手段都是为更好地实现理想服务的。
从最根本的层面上讲,新闻传播蕴涵并寄托着我们人类的理想。
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追求和实现“美”的理想的产物。而且我还认为,其所蕴涵理想成分的大小恰好体现了它品质的高低,精神产品如果没有蕴涵理想就难称其为精神产品,至少不是精品,而是次品或者是废品。
我们所说的“美”,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绝不仅仅简单地说某某物品样式“好看”,“漂亮”并不就是“美”。美关涉人的理想,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终极理想;审美,是人对实现自身终极理想的永恒的追求。这里的“美”及其“审美”,是以人文关怀为根本价值,以人的愉悦、自由、超越、解放、光明为目标的,与人的物质功利不仅关系不大,而且多有抵牾。
现实中,“理想主义”似乎不完全是个“好词”,它往往与幼稚、好高骛远相连。于是,先是不敢有理想,然后真的“没”了理想,如果还有某种向往和追求的话,那不是理想,而更多的是功利,是物质的、感官的欲求;于是,理想被充满了功利的“向往”代替,全都成了物质的、感官的欲望,而且盛行。于是,此时之“美”和“审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当然,如此判断全都缘于我们把“美”、“审美”定义为关涉理想。
上述这些,毫无疑问也都适用于当下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的审美关切,就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新闻传播,当然应该,而且必须是追求美的理想的,当然必须是审美的。
优秀的新闻传播者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
每一门科学及其实践之美,都是通过遵循它们各自特有的规律来实现的。如果说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实现审美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审美传播则是通过思想形式来实现的。
思想本身就是审美的。这里所说的“思想”,其根本指向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人文关怀。萨特的说法把“思想”的意义推向了人文关怀的极致,“思想,就是人的尊严”。
思想给了我们大乐趣、大愉悦,思想给了我们生命的尊严。思想使我们脱离了动物性而拥有了人性,进而拥有了尊严;思想使我们逐渐地脱离了蒙昧状态而拥有了独立性,进而拥有了尊严;思想使我们了解并更多更确切地把握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使我们变得更文明,进而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尊严……正是思想的光芒照耀并唤醒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灵,新闻传播的根本力量来自文本的思想的力量。
今天,社会学者、人文学者在思考我们这个“媒介构建的社会”时,仍然认为这是个集体的语言狂欢、娱乐狂欢的时代。在这里,垃圾信息充斥、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蔓延,平庸、琐碎、重复,甚至低俗之风盛行。结果,人们懒于思想,甚至羞于思想。原本基于审美的“鉴赏”被置换,甚至被“追求”成满足欲望的“消费”……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却被抛到一边。
虽然“报纸即将消亡”之说风起云涌,但作为人类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是不会全面消亡的。从根本上讲,人类永远需要那些严肃而又充满理想的新闻。就当下的情况看,这样的新闻产品大多还产生在报纸里,虽然这样的产品并不很多,甚至正越来越少。也正因其少,它们才更是市场最需要的稀缺资源。
那些保留着思想的,保留着传播者对社会和生命严肃体认的,保留着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闻作品,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稀有产品,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稀缺资源……所以,减少的报纸将是那些缺少精神价值的报纸,而剩下的报纸一定是那些承载着传播者对人类进步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报纸。这些报纸必将受到极大的欢迎。因为这些是我们人类原本而且永远需要的东西。没有了这些“东西”及其需要,我们人类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提出“理想之于当下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其说这是对当下新闻传播的“拯救和救赎”,还不如说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拯救和救赎”。
作者孙德宏系《工人日报》总编辑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以为这只是关于新闻的技术性定义,对“新闻”应有更高层面的阐释和把握,新闻所表达和追求的是人类的理想。
新闻关涉人的理想,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追求并实现理想的一部分。人们常说的“新闻”应该是追求和实现理想的手段,这些技术性的手段都是为更好地实现理想服务的。
从最根本的层面上讲,新闻传播蕴涵并寄托着我们人类的理想。
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追求和实现“美”的理想的产物。而且我还认为,其所蕴涵理想成分的大小恰好体现了它品质的高低,精神产品如果没有蕴涵理想就难称其为精神产品,至少不是精品,而是次品或者是废品。
我们所说的“美”,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绝不仅仅简单地说某某物品样式“好看”,“漂亮”并不就是“美”。美关涉人的理想,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终极理想;审美,是人对实现自身终极理想的永恒的追求。这里的“美”及其“审美”,是以人文关怀为根本价值,以人的愉悦、自由、超越、解放、光明为目标的,与人的物质功利不仅关系不大,而且多有抵牾。
现实中,“理想主义”似乎不完全是个“好词”,它往往与幼稚、好高骛远相连。于是,先是不敢有理想,然后真的“没”了理想,如果还有某种向往和追求的话,那不是理想,而更多的是功利,是物质的、感官的欲求;于是,理想被充满了功利的“向往”代替,全都成了物质的、感官的欲望,而且盛行。于是,此时之“美”和“审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当然,如此判断全都缘于我们把“美”、“审美”定义为关涉理想。
上述这些,毫无疑问也都适用于当下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的审美关切,就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新闻传播,当然应该,而且必须是追求美的理想的,当然必须是审美的。
优秀的新闻传播者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
每一门科学及其实践之美,都是通过遵循它们各自特有的规律来实现的。如果说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实现审美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审美传播则是通过思想形式来实现的。
思想本身就是审美的。这里所说的“思想”,其根本指向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人文关怀。萨特的说法把“思想”的意义推向了人文关怀的极致,“思想,就是人的尊严”。
思想给了我们大乐趣、大愉悦,思想给了我们生命的尊严。思想使我们脱离了动物性而拥有了人性,进而拥有了尊严;思想使我们逐渐地脱离了蒙昧状态而拥有了独立性,进而拥有了尊严;思想使我们了解并更多更确切地把握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使我们变得更文明,进而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尊严……正是思想的光芒照耀并唤醒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灵,新闻传播的根本力量来自文本的思想的力量。
今天,社会学者、人文学者在思考我们这个“媒介构建的社会”时,仍然认为这是个集体的语言狂欢、娱乐狂欢的时代。在这里,垃圾信息充斥、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蔓延,平庸、琐碎、重复,甚至低俗之风盛行。结果,人们懒于思想,甚至羞于思想。原本基于审美的“鉴赏”被置换,甚至被“追求”成满足欲望的“消费”……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却被抛到一边。
虽然“报纸即将消亡”之说风起云涌,但作为人类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是不会全面消亡的。从根本上讲,人类永远需要那些严肃而又充满理想的新闻。就当下的情况看,这样的新闻产品大多还产生在报纸里,虽然这样的产品并不很多,甚至正越来越少。也正因其少,它们才更是市场最需要的稀缺资源。
那些保留着思想的,保留着传播者对社会和生命严肃体认的,保留着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闻作品,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稀有产品,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稀缺资源……所以,减少的报纸将是那些缺少精神价值的报纸,而剩下的报纸一定是那些承载着传播者对人类进步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报纸。这些报纸必将受到极大的欢迎。因为这些是我们人类原本而且永远需要的东西。没有了这些“东西”及其需要,我们人类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提出“理想之于当下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其说这是对当下新闻传播的“拯救和救赎”,还不如说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拯救和救赎”。
作者孙德宏系《工人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