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定价模式的比较分析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定价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保险“价格高”是阻碍我国保险销售的重要因素,准确合理的保险价格对于保险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迅速,销售保险的代理人队伍日益壮大,但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仍对保险避而远之。其中“价格高”成为阻碍保险销售的重要因素。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在投保年龄、交费期限、保险期限等条件对应一致的情况下,香港地区、加拿大的定期寿险费率分别是中国内地的55%、40%左右;香港地区、美国的分红型寿险费率分别为中国内地的60%、70%左右,加之收入之间的差距,难怪有媒体评论说,保险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属于“奢侈品”!
  


  
  定价模式对保险定价的影响
  
  保险定价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准确合理的保险价格对于保险公司的生存的发展至关重要。
  保险的定价方法有很多种,其中,非寿险的保费率确定方法就有判断费率法、分类费率法,分类费率法中还包括纯保费法和损失率法。在保险的定价模式中,保额损失率和平均保额损失率(以下简称损失率和平均损失率)这两个数据是保险业务统计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产险类费率计算的主要依据,也是计算保险公司财政稳定性系数的基础。
  保额损失率是指同类业务一定期间保险赔款金额与保险金额之比。它是由该类保险标的平均出险次数、毁损率、毁损程度和受损标的平均保额与所有保险标的平均保额之比四个因素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用何种方法根据保险公司历年的赔款额和保险金额资料计算平均损失率,才能使得保费的厘定更精确、更合理、更科学。
  目前各种保险概论和保险统计的教材介绍的主要方法,并在保险公司业务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简单平均数法,也就是各年损失率之和的年平均损失率,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比较粗糙,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各年保险金额的不同对平均损失率的影响。
  而根据统计学原理,更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加权平均数方法,在计算平均损失率时不仅考虑到各年的损失率,还要考虑各年保额占总保额的比重。保额比重大的这年的损失率对平均损失率的影响也大。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数据和案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加权平均数法要比简单平均数法的结果少0.1‰。采用加权平均数法能够降低保费的价格,从而对投保人更具有吸引力。
  同样,在厘定产险费率和计算财政稳定性系数时,除了计算平均损失率以外,还要计算损失率的标准差,也存在是否加权的问题。通过实际比较,用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损失率和标准差而厘定的费率比现在通常的方法要低0.194‰,当然,在有的情况下(譬如保额大的年份损失率高)也可能使费率提高。但是总体来说,采用加权的方法计算损失率,厘定费率显得更精确、更合理、更科学;用加权的方法计算财政稳定性系数也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计算平均损失率要考虑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承保和投资两个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还包括按照法律规定所提取的各项准备金。由于保险的签单和赔付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延迟,因此,准备金是保险公司投资资金的一个来源。保险公司的总利润应该包括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
  


  投保人有权分享承保利润和准备金的投资收入,而对于投资者资本的投资收益,投保人实际上也有权享受超过了合理报酬的部分。因此,费率确定时应该将保险公司的承保和投资盈亏进行整体上的考虑。
  保险公司将投资收益的一部分来减少保费,可使保险公司更具有竞争能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样的思路就又给出了计算保费的新模式,即考虑投资收益的保费厘定计算模式。从实际计算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将投资收益中用于调整保费部分归于保费调整前一年的保费收入。再采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损失率的结果将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不同的保费计算模式对保费的厘定有重要的影响,保险公司应当积极探索有效降低保险价格的方法和模式,选取更精确、更合理、更科学的计算模式。
  另外,承保和投资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联系密切的两个有机部分,必须从整体来进行考虑。因此,保费的部分收入应该用于投资,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壮大自己;同时投资的部分收益也应该用来降低保费,以吸引投保人,扩大市场份额。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的过渡中的渠道变革,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产与流通。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渠道的变革正是商务变革的本质。
近年来,中国一般物价水平出现缓慢持续上涨的迹象,造成通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外汇储备增加与投资膨胀。    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货膨胀    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立刻引起总需求的扩张,货币超量供应只形成潜在的通胀压力。只有当利率降低致使微观行为主体的支出增加,总需求才进入扩张期,经济活动转向复苏,这时先前潜在的通胀压力才释放出来,表现为通胀
中石化系统开始了一次全范围的工资普涨。这是中石化自2003年大幅调整工资后又一次在全系统内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   中石化人士透露,此次调资方案的总体框架以人均工资的10%为浮动基础,中石化系统内各分公司根据该原则各自拿出相应的调资方案上报集团总部审批。从已实施的情况看,此次中石化涨薪最低约在240元,最高不超过1000元,人均大约在320元。据称,这一次的调资思路是向一线员工和低收入员工倾斜,领
近年来,中国一般物价水平出现缓慢持续上涨的迹象,造成本轮通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外汇储备增加与投资膨胀。    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既使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低谷期,通货膨胀率较低,公众的通胀预期也不高,并且此前高通胀时期形成的高利率未及时降低,这时公众以存款方式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低,收益较高,其宏观经济效果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立刻引
全世界的石油有2/3来自麻烦不断的新兴国家.这足以让人感到担忧。令人感到震惊却未引起重视的是中东、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地的金融影响力日趋增长,这是油价居高不下和它们各自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余,中国再次与世界融合:在经济层面,成为一个外向型主导的经济体;在社会文化层而,全方似持续交流;在国际关系层面,影响力逐步增强。但是,中围要继续发展和进步,仍旧需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此间,尽管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但也存在和积累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来分析,很难讲得通。被称之为中国经济“悖论”。以下就三个典型悖论加以分析。    努力反垄断与制造新垄断的悖论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垄断是竞争者所向往的状态,也是对竞争的破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无不对垄断保持
私人投资介入医改的过程也是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在整个医疗领域的份额重新分配的过程。当前在中国的市场化医疗改革进程中,私人投资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来源。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但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资源有限情况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可能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中国改革过程的确是一个处理多方面矛盾关系的过程,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矛盾是劳资关系,这是需要政府和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    近日,先后有两条消息又刺激了我们多少有些麻木的神经。一条消息说深圳某个住宅区的高层楼房的夹层中居住了300多名外来工,他们生活在这里都要爬进爬出。消防部门发现了这个情况,才强行让他们离开了这里。另一条消息报道山西不法老板丧尽天良地用强制手段让工人包括童工做苦役。我國低端就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