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化学复习迎考阶段,很多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这时复习手段稍作改变,就能让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所变化.比如,利用实验开展“魔术”授课,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复习效果就会不一样.
一、认识“魔术”,了解化学原理,知晓化学世界的奥妙
例如,在元旦晚会上,盼盼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在四只盛有液体的玻璃杯中,分别倒入装在酒瓶中的稀盐酸,依次观察到下列现象:A杯中变为“葡萄酒”(变成红色);B杯中变为“汽水”(产生大量气泡);C杯中变为“牛奶”(出现白色浑浊);D杯中的“红酒”则变成“白酒”.请你揭开魔术的秘密:(1)A杯中盛放的液体可能是;(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3)C中产生的沉淀可能是;(4)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现象及物质的性质,判断稀盐酸和哪些物质之间发生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酸能和碳酸盐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1)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A杯中盛放的液体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2)盐酸能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B杯中产生气体,可能是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Na2CO3 2HCl2NaCl H2O CO2↑;(3)盐酸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变浑浊,C杯中盛放的可能是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4)D杯中的“红酒”变成“白酒”,可能是盐酸与滴加了酚酞溶液的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 HCl═NaCl H2O.解答本题时,只有熟记酸的通性,才能正确推断.
二、会变“魔術”,学会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联欢晚会上,化学课代表从氢氧化钠、碳酸钠、稀盐酸、稀硝酸、硝酸银、酚酞、氯化钡七种溶液中选用若干种,为同学们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同学们看到了奇特现象:酒瓶中的“白酒”盖上瓶盖,摇晃几下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汽水”中再加了一种“白酒”,“汽水”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请你揭开魔术秘密:(1)魔术开始时,酒瓶中装的“白酒”可能是溶液;(2)写出“汽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汽水”变“牛奶”的原因:(只要写一个).
三、设计“魔术”,提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增强
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设计以下几个化学魔术,请你利用所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图1图2图3
(1)“奇花变色”.道具如图1.可观察到“铁树”浸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色,其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填字母序号).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2)“瓶吞鸡蛋”.道具如图2.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其原因是,涉及的反应为(用方程式表示).
(3)“水中生火”.道具如图3.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水下燃烧,该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③有充足的.
分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溶解在酚酞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2)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吸收了瓶中的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2NaOH CO2Na2CO3 H2O;(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着火点).
总之,许多魔术是建立在化学变化上的,学好了化学知识,就能揭开一些魔术神奇的面纱.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懂得用科学知识去解释“魔术”里的化学现象,用科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认识“魔术”,了解化学原理,知晓化学世界的奥妙
例如,在元旦晚会上,盼盼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在四只盛有液体的玻璃杯中,分别倒入装在酒瓶中的稀盐酸,依次观察到下列现象:A杯中变为“葡萄酒”(变成红色);B杯中变为“汽水”(产生大量气泡);C杯中变为“牛奶”(出现白色浑浊);D杯中的“红酒”则变成“白酒”.请你揭开魔术的秘密:(1)A杯中盛放的液体可能是;(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3)C中产生的沉淀可能是;(4)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现象及物质的性质,判断稀盐酸和哪些物质之间发生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酸能和碳酸盐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1)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A杯中盛放的液体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2)盐酸能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B杯中产生气体,可能是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Na2CO3 2HCl2NaCl H2O CO2↑;(3)盐酸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变浑浊,C杯中盛放的可能是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4)D杯中的“红酒”变成“白酒”,可能是盐酸与滴加了酚酞溶液的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 HCl═NaCl H2O.解答本题时,只有熟记酸的通性,才能正确推断.
二、会变“魔術”,学会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联欢晚会上,化学课代表从氢氧化钠、碳酸钠、稀盐酸、稀硝酸、硝酸银、酚酞、氯化钡七种溶液中选用若干种,为同学们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同学们看到了奇特现象:酒瓶中的“白酒”盖上瓶盖,摇晃几下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汽水”中再加了一种“白酒”,“汽水”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请你揭开魔术秘密:(1)魔术开始时,酒瓶中装的“白酒”可能是溶液;(2)写出“汽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汽水”变“牛奶”的原因:(只要写一个).
三、设计“魔术”,提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增强
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设计以下几个化学魔术,请你利用所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图1图2图3
(1)“奇花变色”.道具如图1.可观察到“铁树”浸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色,其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填字母序号).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2)“瓶吞鸡蛋”.道具如图2.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其原因是,涉及的反应为(用方程式表示).
(3)“水中生火”.道具如图3.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水下燃烧,该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③有充足的.
分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溶解在酚酞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2)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吸收了瓶中的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2NaOH CO2Na2CO3 H2O;(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着火点).
总之,许多魔术是建立在化学变化上的,学好了化学知识,就能揭开一些魔术神奇的面纱.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懂得用科学知识去解释“魔术”里的化学现象,用科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